批判性思维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2018-03-30 03:27陈珍
现代交际 2018年24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批判性思维高校

陈珍

摘要: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批判性思维。现在高校逐渐把批判性思维渗透到教育教学中,甚至作为教育理念的一部分,目标就是让高校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判断、选择和创新,这也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人格特质。因此,高校必须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中。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批判性思维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195-02

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高校的努力。重视逻辑思维、忽视批判精神是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最大的障碍。创新型人才培养最主要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批判性思维应用到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会对我国的创新教育起到推进作用。

一、批判性思维概念阐述

本文中所论述的批判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一方面它是思维技能,另一方面是思维发展的方向。批判性思维最早是被当作“反思性思维”而为人熟知,具体是指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进一步所指向的结论。批判性思维一方面是对思维水平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现代人文精神的体现。新时期人才培养中,批判性思维更是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理念之一。

二、批判性思维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

(1)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虽然我国特别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总体而言,批判性思维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尚未受到充分重视,甚至被忽视。2010年,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指出,“中国高校教育还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就是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3]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如何能够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倘若离开了批判性思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无法完成。

(2)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相辅相成。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同时就是实现创新的过程,如果想创新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4]

首先,创新思维来源于批判性思维。对当前的不认可是创新思维诞生的基础,只有否定当前,才能心生创新,批判性思维的存在,使得盲目和冲动的行为变得更加理性,使思想更适应社会实践。其次,批判思维是为了创新。有了目标才有方向,可以说,创新就是批判的一个目标,批判性思维造就了创新的实现。批判思维除尘弊病,在是与否中理性前行,进而实现创新思维的目标。最后,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相辅相成。批判性思维为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创新思维则是对批判思维的延续,在理性判断中发展前进。

(3)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契合。创新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的关键之处,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正是借着批判精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一系列关于问题的环节中夯实创新能力。就此可以推断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活动。

三、当前我国高校在批判思维引领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1)设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树立批判性思维教育核心理念。要设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其次,在教师队伍中培养具有批判思维的教学文化。高校文化是高校的精神和灵魂,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批判性思维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要培养高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要建设“批判性思维”高校教学文化,发挥其导向性和示范性,陶冶高校学生的心灵。最后,将批判性思维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因此,必须将批判性思维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变革课堂教学方式。首先,创新教学模式,倡导研讨、对话型的平等教学模式。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营造平等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师生应该共同营造自信、平和、平等的对话讨论式教学环境。其次,实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推进能力型考试模式。当前对于学生的考核,大多数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考核上,甚至有些情况下,课本上并不一定正确的知识也要求学生在答卷时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答。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停留在纸面之上,要立足于国情和实际,培养现代创新人才,就要求学生有批判精神,应当使其能够对既有事物具备批判精神,将这类考核纳入人才考核,才是合理之选。最后,批判思维培养的技巧就是要善于利用发散思维。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培養学生的这种能力,使学生具备对于给定课题或探讨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由此及彼地联想,建立事物间的关联,使学生深刻掌握批判性思维技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第一课堂与第二、三、四课堂的结合。高校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三、四课堂教育共同承载,相辅相成,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使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相互促进,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靠单独的任意一方已经不能实现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一课堂即是课堂教学,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进行批判性思维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课堂也就是课上延伸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学习空间范围大;在第三课堂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深刻理解批判性思维、同时培养创新能力。网络课堂即是第四课堂,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10]

第一课堂与第二、三、四课堂的结合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批判性思维氛围,不仅能促进高校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创新意识、培养质疑与否定性精神,促进批判精神、批判思维、批判气质的培养,使高校学生逐渐形成终生受益的批判性思维方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体系。

(四)开设批判性思维通识教育课程

让高校学生全方位地领悟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那么,开设充分体现批判性思维的通识教育课程就成为必要之举。通过这样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于批判性思维的通识认识,并使学生明白批判性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逐步建立起对于批判精神的认知,从而为后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四、结语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营造适宜的环境。学校应制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文化,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变革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开设批判性思维通识教育课程,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丰富知识、能够合理地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和分析问题、实现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田华银.批判性思维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1):126-127.

[2]周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3]冯艳.论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的关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4):22-25.

[4]张梅,印勇.美国批判性思维研究及其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5]刘春杰.批判性思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6]吴格明,逻辑与批判性思维[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7](美)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M].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8]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9]戴春勤,张虎林,刘海霞.批判性思维方法探索与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

[10]刘宝存.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10-9.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批判性思维高校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