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荣
摘 要 我国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让课程结构更加合理,课程编排更具综合性和可供选择性的要求。落实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核心,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形成协调优化的课程结构,以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达到全面性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资源整合;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3-0255-02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整合与利用课内外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达成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程资源设计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此,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总结了以下几点个人心得。
一、确定有效的课堂预设和生成目标
课堂预设和生成目标属于教学前期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具体来说,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设计。第一,教师应从整体入手、钻研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第二,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程度和情感基础出发,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三,选择明确的行为动词,譬如“总结”“理解”“归纳”等,以此满足学生高效学习的要求;第四,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更多的设计一些过程化的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答案。
例如:《忆江南》这首词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绚丽风光,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的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笔者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从而获得思想启迪,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如下课程目标:根据《忆江南》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在总结词中的意象时,笔者灵活引入相类似的歌曲,如《青花瓷》中“帘外芭蕉惹骤雨”、《落墨》中“枯树弯月夜色茫茫,添几分的惆怅”,“芭蕉”“枯树”都是古诗中寄托愁苦哀思之感的意象,歌词与古诗词钟的意象有着共通的作用和含义,利用这些课外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古诗词意象学习。
二、围绕教材挖掘语文课程整合资源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内容的载体,要想使它们成为所需要的课程内容,则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与整合,使其具有全面提升学生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意义。当前的小学语文课本多以主题为单元实施教学,每单元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篇文本都在本单元乃至本册语文教材中承担着任务,所以在更广、更深程度上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时,教师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入解读文本,保证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例如:《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讲述了在圣诞节前夜,保罗意外认识了一个小男孩,通过两人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小事,使保罗深刻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带着“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问题,笔者总结了三个主要事件:保罗的各个送给弟弟一辆小轿车作为圣诞礼物而感到快乐;保罗用自己的新车带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去兜风看圣诞之夜而感到快乐;男孩帮助弟弟实现了美好的心愿并给弟弟一个美好的承诺而感到快乐。可见,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笔者引领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以教学内容的整合拓展课外阅读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来说,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是课标的要求,更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教师来说,课外阅读可以在广度和深度上给教学内容以拓展和延伸,可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想象和创新的空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启迪心智。因此,在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课外读物,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内驱力,从而使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效用。
例如:《毛主席在花山》讲述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主总结出毛主席在花山时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这三件事,感受到毛主席时时刻刻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毛主席的生平事迹,笔者在课堂上引入了如下课外阅读:当时毛泽东所在的湖南一师教学环境很差,他为了培养自己看书的静心和恒心,坚持在繁华的闹市阅读书籍,有时遇到恶劣的天气,他也要坚定地坐到最后一刻,在他的眼里,外界的一切都不如书本里的知识重要。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看到毛主席关心群众的一面,还可以了解到他热爱读书的一面。
四、巧用教学方法以实现资源的导入
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涉及了古诗词、文言文、诗歌、说明文、散文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一定要宽广,同时还要继续深化自身的知识深度。所以,教师要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课堂中,如合作探究、多媒体导入等,以此来提高课外资源的利用率,弥补小学语文教学的单一性,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例如:《草原》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境,对此,笔者设计了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多媒体展示等环节。比如:笔者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和艺术源远流长这一主题出发,为学生播放了民族舞视频《呼伦贝尔大草原》,视频中七位舞蹈演員身穿民族服饰,站在升降舞台上,用肢体配合音乐演绎出豪迈奔放的草原英雄形象。学生在欣赏完视频后积极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们对草原充满了好奇。笔者抓住时机,简述草原的神奇之处,如蒙古包、牛羊群、奶茶奶酒、骏马奔驰……一处处独特的风土人情为草原涂抹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由此可见,笔者在新课教授的环节中实施多媒体导入,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文化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知识既见于原文之中,也有隐藏在相关注解里,这些都属于在原文知识点基础上的显性教学资源。文言文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古代文字的翻译,同时应该注重其传统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进而丰富学生的学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始出于《列子·汤问》,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根据教材知识,笔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正确熟练地朗诵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整体大意,注意领会古人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如“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笔者提问:“‘孰‘汝各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对此,学生回答:“‘孰译为‘谁,‘汝译为‘你,意思就是谁说你知道的多呢?形象体现出了两小儿的天真,而且从侧面表现出他们乐于求知的人生态度。”可见,笔者以文化资源为导向,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小学语文课堂课程资源的应用现状,教师应将教学资源作为教学活动的首要因素,提高自身对课外资源的重视度,合理运用教学方法,逐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基金项目:此文系2017年固镇县九湾中心校市级课题,研究项目《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策略研究》,课题编号74。
参考文献:
[1]李西玲.试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J].情感读本,2016(11):92.
[2]陈雅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整合与应用途径[J].语文学刊(教育版),2016(12):167-168.
[3]赵永莉.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读书文摘,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