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写作

2018-03-30 06:02毕再民
黑河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积累素材生活经验写作方法

毕再民

[摘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写作,是枯燥的,没有生命活力的。在讲评课上,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范文所作的对比,指出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应做好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活化写作源泉,使学生的写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序,并在教师的讲评指导下,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能力;生活经验;写作方法;积累素材

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反思,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写作教学的出路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学生不热爱生活,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就不会对生活的点滴事物产生赞美或批判,也就没有写作的欲望。学生不深入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他们的头脑中不过是过眼烟云,即便了解一些材料,也是一些肤浅零乱的碎片,写出来也是有口无心言不及义,学生不随时记录生活,不会经常练笔,平时不积累素材,写作能力就很难提高。

一、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一些学生受社会上不正之风影响,不少人觉得生活过得没劲。在他们的视觉中,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暗淡无光的,阅历浅,没经验。他们的所谓“看透”正是无知的表现,所以,要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引导他们去了解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从深入生活中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

开始深入生活,学生不情愿不自觉,我就逼着他们去。在这个阶段,寫作文前不是先公布作文题目,而是先安排深入生活的项目,如要写一篇记叙文,先要求学生参加一次实践活动,参加一次最喜爱的体育活动,而后写一篇《课外体育活动记实》。不少同学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把文章写得有内容有感情,有滋有味。学生在作文中既有大场景的勾勒,又有对自己参加活动的细致描述:

……我们男同学在操场上打羽毛球,同学们欢声笑语,挥舞球拍,你来我往,羽毛球在空中飞来飞去。我和同学对打,羽毛球可调皮啦,一会儿出现在我的左边,一会又出现在我的右边,给我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在讲评课上,我把同学们有生活和没生活的文章进行了对比。过去的作文内容空乏,没有感情,语言罗索;现在的作文文情并茂,行云流水。这样,学生尝到深入生活的甜头。学生的习作不同于作家的创作,学生的深入生活大可不必像作家那样的要求,只要认真参与,并细心观察体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都算深入生活,当然不排除利用假日走出校门到社会上搞调查研究。

一次写说明文,我仍就像从前那样安排深入生活的项目:

老师:这个星期天每个同学都要认真地洗一次衣服。

学生:妈妈不让我们洗。

老师:为什么?

学生:说我们费洗衣粉又洗不干净。

老师:让妈妈教教,怎样做到既省洗衣粉又洗得干净。

学生们回去去做了。后来以《怎样洗衣服》为题写了一篇说明文,多数同学写得言之有物、条理分明,有的还能结合学过的化学知识,讲究科学性、趣味性,蛮有科学小品的味道。学生一经深入生活就会逐渐产生乐趣,就连过去平淡无奇的生活小事,也变得妙趣横生了,深入生活也就慢慢由教师督促变得自觉了。

二、引导学生理解生活

引导学生摆脱题海,走向社会生活,这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理解生活,走马观花、道听途说得到的只能是支离破碎,甚至是虚假的材料,更不用说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了。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总是凭着自己的对社会的一知半解,先入为主,对深入生活缺乏信心。他们认为当前这个社会是个讲实惠的社会,什么精神文明,不过是个空阔的口号。对于这部分学生,我没有过多地给他们讲大道理,我领着他们一块去搞调查,一块去逛市场,一块去挤公共汽车,引导他们自己去看去听。

一次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了一件事,对大家震动很大。

挤满乘客的公共汽车在停靠站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了,上来了一位病歪歪的老太太。靠车门坐的一位解放军战士马上给老太太让座,想不到被一个打扮入时的小伙子捷足先登了,那位战士搓手顿足无可奈何,满车乘客目瞪口呆,而小伙子却悠闲地打着口哨望着车窗外,没事人似的……

乘车的同学回校后都在议论这件事,不少同学还把自己的见闻记了下来。王同学写得最好,他不但把和蔼可亲的解放军战士、丑态百出的小伙子写得栩栩如生,难能可贵的是画龙点晴地写了广大乘客的反应:“这时,车上的乘客,有的拿眼睛瞪他,有的冲他撇嘴,接着齐刷刷地站起来好多人给老人让座。”寓褒贬于描述着解放军战士和小伙子,一“抢”一“让”,见到了时代的真情,既体现了社会风气遭到了破坏,更体现了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是众望所归。

当我把这篇文章介绍给同学们时,大家纷纷发言,不只是赞扬王同学写得好,更主要的是大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阐述对社会的理解加深了,认识到讲公德的是多数,败坏社会风气是少数,更多的人还是渴望社会风气尽快好转,变得和谐美满。

一次我批阅学生日记时,发现了耐人寻味的一篇:早自习的钟声已经响过,教室里鸦雀无声,偶尔能听到翻书声和沙沙的写字声。突然,“哐”的一声教室门被踢开了,紧接着楞头楞脑的小A闯了进来,“哐”的一声门又被带上了。四十多名同学不约而同地向门口望去,背书的忘记了背书,写作业的停止了手中的笔。过了一会儿,“吱”的一声教室的门又被推开了,还没看清是谁,他已经轻手轻脚地坐到自己的座位上。

当我把这则日记读给同学们听了以后,大家踊跃进行评论。有的说,这则日记像一幅速写画,简单几笔就勾划出两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有的说,作者观察极细,写得极简练,对比方法的妙用突出了主题,一举一动都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到处是生活,就看我们去不去认真观察,材料虽有重大和纤细之分,但关键是看我们挖掘深不深。

三、积累素材,笔耕不缀

学生深入生活积累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我绝对不放松记录反映生活的训练,不但抓紧课内写作的序列训练,还非常重视学生课外练笔,要求明确,制度严格。练笔的要求极简单,人人有本,天天练习,内容不拘,形式不限,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制度是很严格的,周周有检查,月月有讲评,表扬好的,督促差的,配合课内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讲解写作方法。特别是起始年级抓得要紧要严,学生逐渐就会产生兴趣养成习惯。

由于按照写作教学的自身规律进行写作训练,训练的效果大大提高,我教过的学生大多在写作上有较厚的功底,历次联考满分作文都有我的学生。在《刻苦与成才》中学生有奖作文比赛中,我班学生获一等奖,一位评委在给他的贺信中,对他在作文中独到的见解和论辩能力十分赏识。一般作者都脱不开“只有刻苦才能成才”的老套路,唯有这名学生思路活、角度新,提出要想成才不仅需要刻苦攻读,还需要明却发展方向,并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为例加以论证,范进的攻读不谓不刻苦,但他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只不过为了功名,所以才会有“忽闻中举,狂喜发疯”的悲剧。这样的人才对社会有什么用处?苦则苦矣,乃一蠢才。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教师只要把学生引领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学生作文就不愁没有材料写,没有话说。客观事物要反映得好,就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方法的掌握不是教师空讲写作知识所能奏效的,只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练笔中学会作文。同时,指导学生深入生活反映生活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社会学会做人的过程。因此,写作教学只能是一边教作文,一边教做人,一边教做人,一边教作文,二者相互促进,同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黄惠宗.浅谈作文教学生活化[J].学周刊,2011,(04).

[2]李春雷.生活是写作的源泉[J].教学研究,2012,(06).

[3]李永红.如何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J].中学语文教学,2015,(10).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积累素材生活经验写作方法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巧用多媒体教学 使习作课堂更有效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