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煤矿地表移动观测

2018-03-30 03:37朱晓君
商情 2018年11期
关键词:观测站测点控制点

朱晓君

【摘要】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资源,国家对煤矿十分重视,尤其是安全问题。对采区的观测站的定期观测,可以确定这些测点的空间位置及其相对位置的变化,掌握开采沉陷的规律,以此来减少开采带来的影响。可见,煤矿的开采地表观测是十分有意义而且必要的。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煤矿地表沉陷观测连接测量

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是:在采动过程中,定期地、重复地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的变化。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可分为:观测站的连接测量,全面观测,单独进行的水准测量,地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

一、观测站的布设

(一)设站时间要求

在工作面开始回采之前,将设计好的观测站标定到实地上。控制点和观测点的标定和埋设,最好埋设后能经过雨天,使点位下沉稳定,避免观测期间测点自身下沉。

(二)布设方法

根据矿区地面控制网,按近井点测量的要求测量观测线交点。或某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其余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可用一级导线观测方法求得。

依据设计点位,从矿区控制点开始,根据设计图上控制点坐标计算方位角B和边长L标定点K1,再标定出走向观测线AB的方向以及观测线交点O。再在O点拨直角标定出倾向观测线CD的方向。然后从。点开始在两条观测线的方向上,根据设计的测点间距依次标出各测点的平面位置,并对各测点进行编号(走向观测线AB方位角为33°,倾向观测线CD方位角为123°)。

(三)控制点、观测点的构造及其埋设方法

观测站的控制点和观测点用预制的测点埋设。具体方法:在标定位置挖一个直径0.4米,深度不小于0.6米的坑,用混凝土预制的中间用10mm的圆钢筋作为标志,标志的顶部加工成球形,并钻一个深5mm、直径不小于2mm的孔作为测点标志的中心。在非冻土地区,测点的埋设深度应不小于0.6m。控制点和工作测点按设计要求用2″级全站仪标定,并按要求将观测点尽量布设在设计的方向线上。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

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是:在采动过程中,定期的、重复地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的变化。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可分为:观测站的连接测量(控制测量),全面观测,单独进行的水准测量,地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

(一)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的连接

在观测点埋设10-15天、点位稳定后,在观测站地区受采动影响之前,為了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首先应在观测站的某一个控制点与矿区控制网之间进行测量,以确定这个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然后再根据它来测定其余的控制点和工作测点的平面位置。这项工作面称为观测站的连接测量。

根据该站区与该矿的地理位置及高等级控制点分布情况,由于地势原因,林网密布,野外通视条件差,因此连接测量尽量采用先进的GPS卫星定位技术。拟采用地面控制网两个D级GPS控制点作为该站区平面控制的起算点,在观测线各端头附近分别设置一组相互通视的加密控制点,作为此次观测站施工放样和观测的控制点。加密控制点间距离为25米。GPS定位测量按E级控制测量要求进行施测。

(二)全面观测

1.全面观测的内容

观测站与地面控制网连测后、地表开始移动之前,应对观测站的各测点进行开采前的最初两次全面观测。两次观测的时间间隔不超过5天。全面观测的内容包括各测点平面位置和高程、各测点间的距离、各测点偏离观测线方向的距离(即支距),记录地表原有地物的破坏情况。

2.全面观测的时间及要求

(1)采动前期初始观测

全面测量:为了准确地测定工作测点在地表移动前的空间位置,在联测后、地表开始移动之前,应该独立进行两次全面观测(两次观测时间间隔不超过5天)。采动前所进行的两次全面观测,要求同一测点高差不大于10mm,同一边长差不大于4mm,取其平均值作为观测站的原始观测数据。

(2)采动地表移动活跃期观测

为了获取地表移动过程的全部资料,除了进行采动后第一次全面观测(地表移动初期)外,还应在活跃期(即缓倾斜煤层每月下沉值大于50mm)应开始进行全面观测。

(3)采动后期末次观测

为了确定移动稳定后地表各点的空间位置,在地表稳定后需进行最后一次全面观测。地表移动稳定的标志是:连续6个月观测地表各点的累计下沉均小于30mm,以最后一次观测时间作为地表移动稳定的时间。方法:在采区停采线上方走向观测线上选择几个观测点,直到观测点在6个月内累计下沉值小于30mm时,即认为地表移动结束,以最后一次观测时间作为地表移动稳定的时间。

(三)日常观测工作

日常观测站工作是首次和末次全面观测之间适当增加的测量工作。在移动中,要进行日常测量工作及重复进行高程测量。

1.时间及次数要求

日常观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在移动活跃期,应增加测量次数。为了保证获得的观测资料的准确性,每次观测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特别是在移动活跃阶段,测量工作必须在一天内完成,并力争做到高程测量和平面测量同时进行。

2.水准测量:测量方法、仪器及精度要求

在两个水准基点间选用S2级自动安平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水准路线可选用单程的附和水准或者水准支线的往返测量。采动稳定后期,对一条观测线上所有点的高程测量必须从矿区水准点开始,应尽可能在一日内完成。(因地势复杂,矿井采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在测量观测点位置的情况下同时测量观测点高程)

在整个移动过程中,全面观测的次数取决于设站目的。如果设站只是为了研究稳定后(静态)的地表移动规律,只要进行首次和末次全面观测即可。为了便于比较和分析,也可在移动过程中适当增加1~3次全面观测。在薄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最大下沉值小于开采厚度的10~20%时,采动过程中可不增加全面观测的次数。如设站目的在于研究采动过程中的动态地表移动规律,就须在移动过程中,特别是在移动的活跃阶段,加密全面观测次数,并保证其观测质量。

猜你喜欢
观测站测点控制点
四川省甘孜州:航拍四川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全站仪专项功能应用小技巧
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在施工阶段的控制要点
让复杂的事尽在掌控中
输油泵的性能测试探索
荷兰 哈林维利特水闸 “TIJ”蛋形鸟类观测站
基于监测的空间网格结构应力应变分析
浅析货币资金审计的关键控制点
太原观象台站址迁移对气温变化的影响分析
松滋核电气象站与国家观测站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