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就财政汲取能力而言,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增收的规模不算小,财政收入增长率多数年份高于GDP增长率和居民收入增长率,即使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减税降费成为大政方针的背景下,这一态势也未改变。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同样超过GDP增速,同比增长7.4%,政府基金性收入更是同比增长34.8%;今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331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更加可观,领先于经济增长的幅度更大,给人以税赋“越减越多”的强烈印象。我们还须看到,中国老百姓的负担不只是多少万亿的税收,还要负担多达数百项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社保缴费率也非常高。这些事实说明,国家的广义税赋汲取能力并非不强,市场主体和居民的负担不可谓不重。这种情况下,将财政不可持续的症结归于税收汲取能力,显然缺乏说服力。
财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确成为当下的突出问题和重大经济议题,也并非杞人忧天。“财政收支压力仍有加大之势,而积极财政政策又必须继续推行”客观存在,政府高杠杆难以去除。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争端加剧对财政收入增长的不良影响,国际税收竞争给我国施加的减税降费压力,对我国财政可持续性也会形成一定的威胁。
基于国民宏观负担不轻、在国际税收竞争中处于下风这一前提的财政可持续的隐忧和现实说明,进一步强化税赋汲取能力空间有限,妨害财政可持续性的主要症结应从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方面去找,解决财政可持续性危机主要靠消除财政资源错配、提高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简朴政府”理念,在保增长、惠民生中做好加法的同时,也要做好“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的减法。政府敢于向自身利益开刀,约束政府自身开支,明确政府的角色和其职能的定位,提高政府的效率,坚决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因人设职问题,减少寻租发生的风险,消除腐败。要切实核算清楚财政收入用于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自我服务”的规模,摸清楚政府占据的土地等资源、政府性楼堂馆所是否控制在必要的限度之内。
财政资源错配,有政府自肥和自我扩张的“行政顽疾”的原因,也有少数领导以个人意志干预财政,根据自身利益和扭曲的政绩观左右财政预算、突破预算约束的原因。坚持民主财政,遵守科学、民主的财政决策和预算编制、执行的程序正义,是当前体制下解决财政资源错配,增加有效公共品供给,提高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
财政可持续性问题,表现为财政收支平衡、政府偿债能力有保障等方面,其实质则是国家责任和政府职能的履行问题、政府信用问题。国家责任不落实、政府职能缺位和越位,纳税人的血汗钱“买不回”对等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才是财政危机的实质。必须改变“预算最大化”“治理者福利最大化”的旧财政理念,回归有效公共品供给的新财政目标。为此,要明确国家对公民承担的责任、政府职能的范围,科学界定财政作用边界,防范政府投资扩张冲动,禁止财政为“特权买单”、禁止为少数人供给特权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