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探析※

2018-03-30 14:22张付新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交融新疆

●张 云 张付新

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和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也是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保障。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新疆各民族在加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的流动性大大增强,由此产生的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也日益增多,“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1]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2]新疆目前在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还是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所以,只有坚持中国现有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才是解决新疆民族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模式,铲除“三股势力”的土壤,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一、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针的提出

中央2010年首次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并在此后对其内涵进行不断完善。该思想是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概念体系,也是结合中国民族工作实践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科学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精准的科学内涵和实质,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时期内我国民族工作实践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010年党中央在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一次提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在于“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科学论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便是这一论断及其相关论述蕴含的重要思想的简称。习近平同志又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和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环境和社区环境。[3]同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4]该思想是党中央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科学论断,也是对我国当前民族关系特点和趋势的准确概括,更是为推动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环境和社区环境”的提法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在我国民族工作实践层面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的新路径、新思路、新举措。“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则指明了我国民族工作实践中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原则和首要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各民族只要在无拘无束、完全自愿和自在的条件下互相接近,才能为民族融合的发生和实现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基本原则。因此,需要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民族融合理论的基本思想,尤其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的基本立场和首要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伊始,随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推进,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议题的相关研究不断展开,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本土化进程开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充分发挥的空间,推动了我国民族融合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江泽民同志曾在1990年9月在新疆考察期间指出,“欢迎和提倡民族间相互亲近,相互学习,大力促进和加强相互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兄弟情谊”。[5]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党同志必须把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6]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广泛、深刻的变化,地区民族主义思潮及活动日益频繁,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国内的民族问题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阐述的民族理论“十二条”,标志着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完成了体系化的过程。胡锦涛同志在这次会议上还强调:“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7]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同志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8]这些政策和措施有利于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努力缩小发展差距,消弭民族问题,为各民族共创、共建、共商、共学、共居创造了重要条件,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的相关理论,必将进一步指导我国民族融合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二、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内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的问世,标志着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推进,也标志着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进入新境界。

1.准确阐释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的最基本内涵和普遍特征。民族关系对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它涉及到不同民族成员在现实生活中的切实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利益和自身尊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融合的实现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现阶段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旨在强调各民族凝聚共识、消除分歧,更强调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和进行民族交往中强调“和而不同”。其理论要义和指向必然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增进共同繁荣发展。

2.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镇化深入推进后,一些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分化出现了一些问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旨在通过对各民族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增进交往交流,凝聚共识,强化“同”的因素,以此来强化各民族公民对中华民族认同及其对国家认同,努力缔造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3.在实践路径上的突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阐发民族融合思想。理论源自社会实践,也会影响社会实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推进,不同民族人口跨区域流动不断增多,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不断包容、亲近、认同的趋势日益增强。同时,因经济利益、人口流动等诱发民族关系的新问题和新状况,民族分裂主义、民族认同分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何化解这些问题,其中“力图改变现有民族政策、加快民族融合进程的主张颇为盛行,已经严重影响到对现阶段各民族共同繁荣政策的坚持”。[9]因此,科学阐释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关系及问题非常必要和迫切。努力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实践层面的展开和深化,努力实施新乡村战略,为推动各民族的“两个共同”提供了政策指向和实践选择。民族交融一体本质上就是民族融合。“民族交融”是习近平同志2014年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分别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新阐述,也是对中国民族理论概念体系的创新。[10]“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融合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所包含的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和趋势,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增多,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趋势有所加强。胡锦涛同志强调,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11]此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蕴含的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包容多样性的思想,这些正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轨迹。

三、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

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宗教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新疆各地通过“访惠聚”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等多项工作,开展了大规模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结对扶贫的措施,切实解决了一些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的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现实问题。这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各民族互动交流活动切实促进各族干部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中增进友谊。

1.语言交流仍然是阻碍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的主要障碍。新疆的双语教育和开设内高班为各民族交流交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将新疆双语教育提升为国家战略,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发展政策、发展思路理解片面。对口支援新疆因语言不通和交流困难,使部分少数民族群众难以理解他们制定的政策。也有当地干部和群众对援疆工作产生抵触和排斥情绪,使援疆干部与当地少数民族交流受到一定阻碍。许多援疆干部、企业、投资者信心百倍,但面临如此尴尬困境却仍在无怨无悔地勤劳工作。

2.从事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创新工作思维,改善工作作风。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经常交织在一起新疆全民族信教的民族较多,这就要求管理民族宗教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系统全面的开展问题,并对宗教信仰、宗教戒律、民族习俗以及民族风俗的重要性必须搞清楚,但也不能畏惧。只有全面学习和理解不同宗教教义不同民族习俗、民族风俗,才能更好地理解民族心理,也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有理有据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外,由于一些民族地方干部对民族、宗教问题日益模糊,导致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引起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反感和抵触诸如一些民族地方的好风俗也被认为是迷信思想,把工艺、装饰、饮食、节庆、戏曲、歌舞、绘画等民俗文化归档于宗教范围,把“宗教信仰”与“民族习俗”混为一谈。这样使得极为敏感的民族宗教工作实践起来难度更大。

3.宗教管理上有待制度化和精细化。伊斯兰教已经成立了协会,但佛教、道教的合法活动仍然需要规范管理,宗教文化交流尤其需要全程、全员管理和监督,这样才不会被一些“邪教”拉拢腐蚀。此外,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应对民族宗教工作开展的治理能力,缺乏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和法规的灵活应用,各地相关部门的干部本身缺乏宗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从而导致在落实国家相关民族宗教政策中思维简单、方式粗暴,与“要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还有很大差距。

四、构建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局面的现实路径

“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作为新疆维护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即以和谐共居为前提、互帮共学为基础、团结共事为核心,达到幸福共乐的目的,让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生活,形成根连根、心连心的命运共同体。

1.在和谐共居、睦邻友善中促进促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创建各民族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确保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守望相助。尊重和承认差异、包容多元,努力创建新疆各民族干部和群众共同居住、共同生活、共同娱乐的工作学习的环境,通过婚丧嫁娶的日常生活来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进而引导和培育新疆各族群众在共创、共建健康和谐的社区居住格局,使各民族相互尊重、坦诚相待、理解包容、互帮互助,努力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通过日常生活中友好学习、工作中增进良好的友谊,并在不断交往交流中构筑新疆各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

2.在各民族互帮共学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各民族语言互通的学习平台和途径,加强“双语”学习、交流与交融。特别要鼓励各族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双语,强化和推广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的国语学习,为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奠定基础。推进有条件的中小学实行民汉合校、混班教学与混合住宿,把民族团结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让各族青少年共玩、共学、共成长,从小培养珍惜爱护民族团结的感情。积极构建新疆与内地、南疆与北疆、兵团与地方、军民融合的新平台和新途径,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内地务工、经商和居住,有序拓宽新疆少数民族与内地合作和交流的渠道和空间。

3.各民族团结共事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共事氛围,促进各族人民在共同生产和工作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各族干部努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汉干部要混搭共事、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各族群众要相互感恩、相互包容、相互欣赏、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各民族民心相通、语言相通,逐步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交流交往交融,增进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和伟大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4.在和谐共居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干部和群众应该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努力弘扬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宣传的模式和途径,注重理念、手段、载体、方法创新,注重用身边事教育和感化身边人,提升文化惠民产品创作水平,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以现代文化对冲极端思想,积极发挥“访惠聚”活动作用,增强“四个认同”的载体。各民族在共同居住中,有利于增进各族人民凝聚力和认同感;并使之常态化、规范化。深化和拓展各民族文化共建共享活动,加强交往交流交融的需求,这就需要创新和完善模式,使民族团结和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扎实有效、持续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新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精神文化家园的制度平台,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保驾护航。精准认识和把握新疆的反分裂态势,遏制境内外“三股势力”渗透破坏的威胁。各民族群众在生活方式、信仰、风俗习惯等差异造成的思想观念、感情交流、生产生活等现实困难,要时刻警惕被敌对势力诱惑和利用。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交融新疆
近四十年来国内辽金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综述
真美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交融的独特优雅
新疆多怪
宋元以来桂林回汉饮食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