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兴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学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01)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1]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倡议,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有利于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我国外交政策发展变革。
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是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以国际机制理论为理论基础,具备转化为实践的现实条件。
全球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经济全球化是人员、技术、资本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过程。全球化使物质与非物质要素流动速度增快,世界经济日趋紧密,世界各国只有积极融入经济化浪潮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坚持互利共赢战略,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全球化进程加速生产要素流动,使世界相互依存程度不断紧密,国家想要把握机遇加速发展,需要积极融入全球化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使生产资料跨国流动速率加快,提高了市场效率,增加了实现利益的方式路径,提升了财富增值的速度,激发了国家参与世界分工合作的积极性,促使世界各国通过对外开放把握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使国际关系呈现出主体多元、利益错综复杂等特点。党中央提出的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从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优化选择。
博弈论在国际关系领域主要用来研究“安全两难”困境的形成机制及其破解方法。博弈论为多种国际问题提供了分析方法,其中,囚徒困境模式可为互利共赢思想提供解释。囚徒困境博弈是指:理性行为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却造成利益最小化的行为困境。要破解这一困境需要理性行为体采取合作,放弃背叛,将个体理性统一于集体理性,从而实现行为体利益最大化即互利共赢的目的。这就要求不同国家参与到全球化的过程中,结成合作关系,不因眼前利益放弃长远利益,实现互利共赢[2]。
全球化过程是国家间交往不断复杂、深入的过程,主权国家间在交易过程中以利益为出发点进行博弈,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家对国际经济网络的依赖程度加大,退出国际社会博弈的难度也加大,国家间若想实现利益最大化,最优选项就是合作。同时,随着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增多,如环境污染、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全球变暖等问题,对抗成本加大,难以独自应对,国家间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共同抵御风险。在共同威胁面前,博弈双方已不再是对抗关系,而成为共同解决困难的合作伙伴,博弈性质向利好方向转变,有利于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互利共赢战略是主权国家实现利益最优化的理性选择。
国际事务专家罗伯特·基欧汉从政策协调角度把合作从单纯的共同利益中独立出来,并提出合作是对政策协调的结果,是一国政府在合作机制框架内与他国政府间结成能够促进本国目标的合作关系。国际体系内,国际机制可以促进国家间协议的达成,对行为体预期进行调节,以国际合作的方式帮助各国行为体实现预期目标[3]。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交流日益频繁,国际机制对国与国之间达成协议具有一定约束力、协调力,有利于降低国家间信息数量和质量的不对称性,促进主权国家间目标、利益的融合。国际机制在以下2个条件同时满足时产生:(1)当事国在某些特定领域,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利益;(2)当事国间的合作将取得的利益明显更大,当事国间才会寻求合作[2]。推动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可以通过建立、参与国际机制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开放引领作用。我国通过扩大对外开放、进行经济外交顶层设计等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标志着我国积极加入国际机制的创建,展现大国担当的能力与责任,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为实现我国利益、破解人类发展难题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同时,国际机制的创建有助于我国国家利益的实现。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以国家间的互动为基础,是主权国家为了实现战略最优化与利益最大化而作出的选择。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传统的“零和博弈”思维逐渐落后,国际社会可通过平等协商、合作互利的方式创建、参与国际机制,促进各方利益实现最大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受到战争和西方势力的影响,我国外交政策比较单一,主要与苏共的单方向合作交流。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改革开放伟大战略,使得中国参与世界政治经济交流更加主动频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发展也更加科学和清晰。身份决定地位,地位决定行为,中国提出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是基于当代中国身份定位的变化。一个国家的话语权和执行力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身份随着实力改变与国际环境变化有了不同的定位。互利共赢战略发展成熟是基于中国文化、政治价值观、对国际规则和政治议题的影响力等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久经战争的中国在军事、教育、卫生、科技等各个领域发展还比较滞后,综合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外交方面受到西方国家的孤立和排挤,只与苏东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且外交关系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社会没有话语权,直至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地位后,我国才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在此期间,由于落后的经济水平和较低的国际地位,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眼里中国无利可图,互利共赢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尽管当时我国还未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思维理念和体制机制仍比较落后,但这一时期我国在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及第三世界国家的交往过程中已经在践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中的一些理念。整体来看,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在这一时期尚处于萌芽状态。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我国进入对外开放、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互利共赢开放战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环境变化而不断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历经了初步开放、全面开放和以加入WTO为标志的制度性开放阶段。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也经历了从“部分让利”到“互利”,再到“共赢”的不断完善发展。我国在实施对外开放政策过程中,参与国际政治与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提出满足了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世界各国“共赢”的目标。
1.“部分让利”的初始开放阶段(1978—1991年)。改革开放的实施让中国从半封闭走向了低度开放。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为了引入国际通行的经济运行规则、管理体制、国外资本和技术要素等,使中国与国际接轨,还未能达到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上互利。为实现改革开放的长远战略目标,我国降低关税和门槛,牺牲小利以谋求长远利益,在这个阶段我国通过部分让利,从而积累经验和技术,为“互利”打下了基础。
2.“互利”的全面开放阶段(1992—2000年)。这一阶段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开端,我国对外开放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与世界各国的资源配置和分工合作趋于合理。我国通过深入有效的对外开放,使得自身与世界其他国家合作创造了更多、更大的利益“蛋糕”,对外开放的红利更多地开始惠及双方,“互利”的全面开放局面逐步形成。
3.“共赢”的开放型经济形成阶段(2001—2005年)。这是以我国加入WTO为起点的开放型经济全面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模式逐步向世界转型,领域更加开放,制度更加先进、科学,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质量节约稳定发展转轨。与此同时,我国在世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从“互利”逐步转入“共赢”。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拼搏进取、攻坚克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经济水平实现逐年跨越式增长。我国自加入WTO以来,进出口贸易额和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GDP迅速增长,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参加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这都表明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更加凸显。互利共赢战略在实质上已在逐步运行和完善,为2005年我国正式提出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至今,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持续增强,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地位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规划出宏伟蓝图,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崛起的信心和决心。世界经济经过10年走低后,2017年呈现回暖态势。据国际相关统计机构统计,2017年世界约有120个经济体经济实现同步增长,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7%,呈现了2010年以来的最好复苏态势。不可否认,我国在这一轮世界经济向好趋势中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达到82.7万亿元人民币。仅2017年的经济增量,与一个中等经济体的体量相当。在自身实现稳步增长的同时,我国注重带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致力于打造开放型经济。2017年,我国进口货物总量达12.46万亿元人民币,对外投资额达1200亿美元,为带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市场机遇和投资机遇。同年,我国出境旅游总人数增至1.29亿人次,极大地拉动世界各地的消费增长率[4]。我国持续担当世界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与助推器。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启了新征程。我国持续推进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为建设开放型经济,助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表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我国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也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认可,为解决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多元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在全球化水平不断提升这一背景下,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形势,适时助推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继续演进。为实现我国和平发展,党中央全面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经验与对外开放成功的实践经验,不断推动扩大开放战略,努力完善相关机制体制,以大开放、大格局、大气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演进,是我国将和平发展理念与对外开放战略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必然选择,对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和经济治理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党中央统筹国内外形势,在兼顾本国利益与世界各国利益基础上,持续推进扩大开放,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实现国际社会协调发展。
1.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社会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新兴国家快速发展、迅速崛起,国际社会规则和观念发生改变,互利共赢开放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国际新秩序的价值要求。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是满足新时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有助于实现各国利益最大化。国家利益是一切外交活动的出发点,在国际社会,“零和博弈”“赢者通吃”没有出路,“丛林法则”已无法适应时代要求,我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将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开放理念有助于实现各国利益最大化,实现人类社会合作共赢、共同繁荣。
3.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当前,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呈现出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更为紧密,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社会形成命运共同体。我国自身利益的实现需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思维无疑顺应了国际社会发展潮流[5]。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发展,我国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西方部分国家对我国发展形势的疑虑逐渐增大,在国际社会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作为负责任的开放大国,我国对国际社会承担的责任不断增加,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实施有力回击了“中国威胁论”,符合全世界人民和平发展的共同期盼和诉求。
1.为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的中国提供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倡导正确的义利观,构建新型伙伴关系。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从最初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利用,再到互利共赢的确立,使对外开放战略不断创新与完善。互利共赢战略的提出是新时代我国在实践对外开放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是对我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实与完善,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提供理论基础,是我国处在重大战略机遇期的行动指南。
我国早期提出对外开放战略是在把握外部机遇的基础上,着眼于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承担了有限的国际责任,遭到某些国家的质疑。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承担了更大的责任。互利共赢战略的适时提出,充分表明我国在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同时兼顾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国内利益与国际社会利益、我国和平发展与世界稳定等多重利益最大化,为我国把握战略机遇期提供指引,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就必须长期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道路选择。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党中央以大国格局统筹国内外形势,在处理国内与国际发展关系过程中,以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为指引,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寻求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共赢发展道路。
2.优化对外交往战略。随着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面对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我国从自身核心利益与实际能力出发,始终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积极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对于全球性问题承担更多责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合作共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我国的快速发展将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面对西方国家渲染的“中国威胁论”和“修昔底德陷阱”,我国秉承和合文化、大国胸怀,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全球治理模式,以各国利益汇合点为基础开展合作关系,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社会承担了更多的国际责任,大力呼吁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环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3.助推全球治理模式的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6]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全球性问题与挑战不断增加,需要确立处理国际问题的统一指导思想,互利共赢合作思想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在深化对外开放的同时在国际社会上承担了更大责任,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互利共赢合作战略是以人类整体收益为目标的,其实践过程可以带来外溢效应,有助于全球经济体系共赢发展与世界政治形势持续和平。事实证明,我国践行对外开放战略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我国的国家利益,而且注重承担国际责任,平衡国际社会的收益,体现大国的担当精神,对创新全球治理模式作出了巨大贡献。
4.适应中国和平发展的需求。和平发展是我国稳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我国始终强调中国实力的增强不会破坏国际社会的稳定,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称霸、不独大。同时,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是在和平发展的主基调下,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性选择。随着区域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的身份转变,我国更多地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无论是在大国外交、周边关系还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交往合作上都倡导互相尊重、合作共赢,不拉帮结派,也不以势压人。我国用自身的发展证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只有在和平发展的主题背景下,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才能有效地管控分歧,妥善解决世界各国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实现共同、协调、可持续的发展[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型国际关系强调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以互利合作的方式实现世界各国共赢,实现本国利益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相互促进[6]。然而,国际社会仍然存在部分因素,不利于我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推进。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正处于大调整、大发展时期,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稳定高速的发展,国内外社会都将显现某些复杂因素,对我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推进带来一定阻碍。
1.我国的弱国心态仍有市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量与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融入全球化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国际社会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大国身份。然而,由于受到我国历史因素及传统文化思维影响,国内部分民众仍然存在弱国心态。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强调发展中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在开展外事活动中,开放心态有待提升。
2.国际社会存在失序状况。长期以来,某些国家和地区持续动荡,国际社会乱象频发,国际秩序存在失序状况。传统的国际治理体系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问题,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国际竞争与国际分工中仍然存在。我国及新兴国家的发展与兴起,对传统全球治理模式产生重大冲击,要求构建新型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模式,以促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7]。
3.霸权思维阻滞合作路径。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超越了非输即赢的传统国家间相处模式,然而,仍有某些国家与学者以传统现实主义为依据,认为本国利益高于一切,只有通过权力才能实现国家利益,以维护霸权、维护传统国际秩序为目标,阻碍合作共赢新型国际秩序的构建。
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行动指南,是对我国对外开放思维方式的创新,通过谋求人类社会合作共赢发展,从而在国际社会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助推这一战略演进有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
1.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的建构以和平发展道路为基础,我国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奉行中国特色独立自主的大国外交政策。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发展合作共赢国际关系,以互利的方式实现人类社会的共贏,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6]。我国提倡的新型国际关系摈弃战时“零和博弈”思维,避免走单边霸权主义的老路,以互利共赢的发展方式实现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互惠互利、开放包容的态度促进人类社会共同繁荣进步。互利思想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思想,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过程中,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的理念,在国际社会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有助于以国际互利合作立场处理国际问题,秉承正确义利观,摒弃传统的“零和博弈”思想与霸权主义模式,实现本国利益。共赢理念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应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需要摈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坚持国家不分强弱、大小、贫富,一律平等。主张坚持公平正义,世界各国人民共商发展大计,国际社会的事务应交由各国人民共商共建。尊重彼此利益,以联合国宪章为根本原则处理国际事务,维护国际关系,推动国际政策的制定。国际规则的制定应确保各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构建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同时,应树立合作共赢意识,主张双赢、多赢、共赢的发展理念,摒弃“赢者通吃”的旧发展思维,积极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互利共赢,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其本质而言,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要义,以构建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理念为战略目标,这一理念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顶层设计。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以实现经济互惠互利、文化相互融合、政治公平正义、安全共享共建、生态绿色发展为基本内容,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树立全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观,有助于解决全球性互利共赢问题,为新时期的全球化提供中国方案。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打破原有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为我国发展构筑良好的外部条件。实施互利共赢战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世界各国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经济全球化浪潮向公平、均衡、互利、普惠方向发展,实现人类社会共同繁荣[2]。
3.我国各级政府领导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持续推进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演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仅是互利共赢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引领者,更是互利共赢理念的践行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政府的领导者必须明晰:(1)新时代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处在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我国领导人积极倡议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践行互利共赢合作理念,代表了我国对实现世界人民美好愿景的责任与理想,体现了大国气魄与大国担当。(2)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在谋求我国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合作伙伴的经济利益,实现合作共赢,为我国与合作国结成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提供了制度支撑,也为我国把握全球化机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以实现人类共同发展,共享发展红利为目标,推动世界建设成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6]。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党中央统筹国内外形势,以我国对外开放实践为基础,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战略,不断推进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演进。这一战略要求我国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扩大开放,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统筹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经验,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双边或多边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演进不仅是对我国对外开放思维的极大创新,也为我国在国际社会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打下基础,符合人类对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248.
[2]吴志成,袁婷.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论析[J].外交评论,2014(3):32-38.
[3]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苏长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52-53.
[4]张军.中国为世界发展作出新贡献[N].人民日报,2018-01-25(03).
[5]冯光辉.以合作共赢理念构建国际新秩序[J].现代商贸工业,2015(4):64-65.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2).
[7]李伟建.“一带一路”视角下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话语体系[J].西亚非洲,2016(5):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