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佳
同学们都喜欢看电影、电视剧,那是因为能看到有意思的故事。但同学们大概很少看戏曲,想象不到在小小的舞台上,没有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也能用精彩的表演、别致的服装、美丽的布景演绎出一段段精彩情节。什么《三国》《水浒》《红楼梦》……千百年来,我们的中华文明,就是靠这些散落民间的戏曲,在一代代人心中埋下种子,抽枝散叶。文中的这些同学,他们好像钻进了时光机,把中国传统戏曲作为自己的最爱,在舞台上、校园中讲述动人故事,让今天和未来的小伙伴,都能知道中华传统文化有多么了不起。
刚刚10岁的华英琪,穿着水粉色的绸戏服在舞台上表演她最拿手的昆曲,嗓音虽然还挺稚嫩,可一开口,还是让人有几分时光流转的惊艳。
华英琪是杭州市京都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从一年级刚进校就开始学昆曲了。回想当时进入昆曲社团的校园“海选”现场,华英琪自豪地说:“我表演了一首独唱就把老师打动了!当然啦,光会唱歌可不够,昆曲可是最古老的表演艺术,还得有传神的表情和优美的身段。”
京都小学昆曲社团的同学在舞台上精彩亮相。
京都小学的昆曲兴趣社团十年前就开设了,这么多年来,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课“唱念做打”,从未间断。“第一期昆曲班的孩子现在有的已经成为浙江昆剧团的花旦了。你看这些学昆曲的孩子,平时嘻嘻哈哈、调皮捣蛋,可一上台,范儿就来了。”社团指导葛梅老师说,“她们是真的热爱这细腻婉转的古老艺术,带她们去浙江昆剧团看《牡丹亭》现场表演,每个孩子都挪不开步子。”
华英琪的妈妈在杭州工作,爸爸是土耳其人,可能正是这原因,华英琪的眼睛比别的孩子更黑更亮,好像深秋的葡萄一样。“第一次上台,老师和妈妈帮我装扮时,我心里可紧张了,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想象中的杜丽娘。等装扮完成后,照了照镜子,我都被自己给惊到了,这不就像诗里说的一样嘛——‘衣袂当风,空花水月’。”华英琪说着说着还忍不住摆了一个回眸一笑的动作给身边同学看,“尤其是呀,当发现摄像机正对准我时,我的精神头就来了。”
台上1分钟,台下365天功,即使在假期,华英琪也会和昆曲社团的小伙伴们一起到学校练功。“表演昆曲身段可不能僵硬!我就是太爱动了,有时在台上,我们要像玩木头人游戏一样,有那么两三秒凝固的瞬间,但我总是控制不住摇晃。”华英琪说,“最难的是一边变换步伐,一边甩袖,又要唱出来,又要眼神灵动,要一心多用,样样用得好可不容易。可就是因为难,一旦表演好了,才觉得自己特别棒。”
因为爸爸有时不在杭州,华英琪在和爸爸视频时也经常表演昆曲,妈妈为了激发华英琪的表演兴趣,还帮忙做了很多仿古发饰。这一打扮,父女俩就更有穿越时空对话的感觉了。“要说我的梦想,就是希望因为我,能让更多人穿越时光,欣赏到我们国家有这么美的艺术。”华英琪说。
京都小学昆曲社团同学的表演让人仿佛穿越时光,欣赏到优雅婉约的古典美。
浙江金华市东市街小学的孩子们在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表演婺剧《虎牢关》时,许多观众被剧中英雄浴血奋战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
和昆曲相比,婺剧讲究的就是生动的形象和夸张的表演,有着强烈的现场感染力。
东市街小学五年级学生蒋丛吉是学校阿婺剧社的骨干,据说,入选剧社就是因为老师看中了他曾经学过武术,拿手的就是翻跟头的动作。可不是,一进剧社,蒋丛吉没多久就掌握了变脸、滚灯、红拳、飞叉等一系列表演绝活,再加上手指、手腕的巧妙变化,小家伙轻轻松松就能把各种舞台故事演得活灵活现。
有趣的婺剧化妆。
东市街小学阿婺剧社的同学在表演婺剧《十八棵青松》。
但曾经让蒋丛吉有点烦恼的是,婺剧表演时必须化个看上去怪怪的戏剧装。“男孩子嘛,总是觉得特别不习惯,还担心会吓到别人,真有点难为情呢。”但观众的热情和掌声还是让蒋丛吉放下了包袱,从《十八棵青松》到《斩吕布》,现在都已经是他的拿手好戏。“我有时候是小卒,是帅气的小生妆,有时候又变成个有趣的小花脸,哈哈。老师说,扮相,是无声的语言。不论是什么角色,只要我认真投入地演好,就能让大家喜欢得不得了。所以嘛,每次化装都是发现另一个我,是了不起的尝试和体验哦。”
在阿婺剧社,四(2)班的袁子恒年龄最小。“起初让我去学婺剧,我以为只要像电视剧里的人一样大喊就行了,但我完全想错了。老师说,婺剧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表达。我原来以为就是简单的喊一嗓子,念几句台词,可真上了台却不那么简单,演婺剧,就是通过举手投足和吟唱的每一个细节来打动人。”袁子恒挠挠头皮有点害羞地说,“我有时候还真弄不清我和戏里的角色,哪个才是真实的哩。”
六(2)班的王星航是个帅男生,他是阿婺剧社中舞台经验最丰富的。“婺剧已经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陪着我披荆斩棘,战胜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那是因为啊……”王星航神秘地说,“我就是婺剧角色中的英雄!”他的婺剧老师是总爱微笑的汪光明老师,从来不会叫他盲目地练动作,而是先告诉他故事的情节发展,让他想象那些有意思的场景。演着演着,男孩子好像看到了故事发生时的巍峨山川、明月半墙和满天繁星,真的因为角色的命运而投入自己全部的情感和汗水。
“婺剧给我展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让我知道自己的渺小,也知道了自己潜在的力量,嗯,它让我们能更聪明一点。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去努力尝试的呢?既然我能在舞台上表演了不起的英雄,生活中的梦想也一定能成为最真的现实。”帅男生自信满满地说。
东市街小学阿婺剧社的同学在参加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戏曲专场前紧张排练。
鹿山小学双胞胎姐妹在表演越剧《梁祝》。
在浙江嵊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裘珍媛的越剧教室,有一排金光闪闪的字分外惹人注目——“下一个金奖得主是你”。
今年11岁的双胞胎姐妹陈子心和陈可心,刚刚来到这间越剧教室时才刚满6岁,而从这里开始,走向第一个金奖,是近5年的努力付出。2017年7月,这对嵊州越剧界的双子星姐妹,以《山河恋·送信》双双问鼎中国戏曲小梅花金奖……越剧名角们都亲切地称她们为“天生一对生旦搭档”。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在嵊州市鹿山小学,午间休息时,正在读五年级的陈子心和陈可心总是找时间教身边同学唱几句越剧。姐姐比妹妹高8厘米,她扮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英俊叛逆,而妹妹演的林黛玉,动人的声线温柔缠绵。那一场《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可是她俩从幼儿园毕业至今的保留曲目,每次表演都赢得掌声无数。
为了在越剧上不断突破自己,姐妹俩晚睡早起是常事儿。有几次演出结束晚上回宾馆时,孩子们在车上就睡着了,第二天得让妈妈“拔河”一样把她们拖起来,但只要一面对心爱的越剧,姐妹俩立刻又变得精神抖擞。
双胞胎姐妹的妈妈说:“一开始两人学习一个新唱段,需要两个星期,现在一两天就能够学会基本的调子了。”如今,陈子心姐妹已经学会了十多出越剧片段,既有两人合演的《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又有分开演出的片段,如陈子心的《北地王·哭祖庙》和陈可心的《双玉蝉·菱花镜》。
“她们呀,对越剧不怕苦不怕累,从来没有厌倦过。”妈妈和老师都这么说。姐妹俩除了越剧之外,还学习钢琴、书画、唱歌等才艺,但是最喜欢的还是越剧。在练习时,默契非常的姐妹俩有时会为了“唱腔”的感觉而争执不让,而争着争着,表演也越来越完美了。“越剧唱的是我们嵊州家乡话,更是经典美好的文化,表演得精益求精才能让大家喜欢呀。”姐姐陈子心说。
现在,姐妹俩可是著名的越剧小老师。她们不仅在学校教越剧,还去东方卫视教明星学越剧。“咬字一定得正确,要唱嵊州方言”“扇子要这样拿”“手伸出去要用兰花指”……前段时间,双胞胎姐妹花又在东方卫视亮相,俨然是一对“小师父”,你一句,我一言,认真教着著名歌手周深学越剧。随后,周深还原了小师父表演的《梁祝·我家有个小九妹》以后,用越剧的韵味唱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大鱼》,吸引无数粉丝由此爱上了越剧。
“还有什么事能比让很多人爱上越剧更让我们高兴呢?”子心、可心异口同声地说。
知识链接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中国传统艺术,自汉代就有记载,鼎盛时期是在清代,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念有唱,有文有武。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世界上把它和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舞蹈飘逸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越剧:是我国第二大剧种,唯美典雅,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唱腔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越剧题材多以“才子佳人”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越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集合体,脸谱千变万化,表演夸张、粗犷、强烈,还带有很多特技。婺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