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听风
看一档情感类的综艺节目。
女嘉宾在台上数落男嘉宾的种种不是:没有耐心、对生活全无规划,三番五次地换工作,凡事只求过得开心。男嘉宾辩解道:我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是现在还没找到。女嘉宾补充道,之前他已经找到他喜欢做的事——摄影。但没过多久,他发现摄影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玩,拍摄时常常风吹日晒,拍完后还得做后期,过程相当烦琐,就放弃了。
两位导师针对男生说的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然后每天快乐地做下去的观点,都说了同样的话:就算你找到喜欢做的事,也不见得能天天快乐。这几年,在梦想泛滥的时代下,在讲究个性的潮流中,一直给大家制造了一个错觉: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意味着能实现梦想,同样意味着会每天开心。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我不否认人要有梦想,要去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是,如果像节目中的男嘉宾一样,一味地指望在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后,就能高枕无忧,那就把鸡汤当砒霜了。
最近,我有两个朋友都在准备各自职业领域的演讲比赛,她们一个是讲师,一个是老师。做讲师的S,在真正能独立上台分享之前,常年坚持无回报地主持各类活动,斥巨资学习各类和演讲相关的专业知识。最近,她在准备一个讲书的比赛中,提前一两个月,她就在看书、找主题,向朋友请教讲解内容的安排。在终于写好内容稿后,又来来回回地修改了十几次。
我问她,每次正式上台前,要在台下练习多久呢?“至少五六十遍。”她轻描淡写地说。“五六十遍?过程很痛苦吧?”我吃惊地追问。“相当痛苦,而且经常很崩溃。不过,还是会一直做下去。”
现在当老师的P也是一样。顶着巨大的压力,坚决辞掉高薪的外贸工作。花了大半年时间考了教师资格证、幼师资格证以及初中英语教师证。这个过程轻松吗,一点都不。用她的话说,在考证的过程中,真的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再现。
现在,作为一个已经有两年教龄的老师来说,P上台讲课是家常便饭。应该“随意”准备就能过关,但是,P没有这样做。在讲课中因为要讲到《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她反反复复地读了三遍,生怕讲错任何一个观点。她一直以严谨治学、兢兢业业的标准要求自己。她说,不能辜负那个讲台。
在我认识S和P的这几年里,她们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直到现在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是有巨大的快乐和成就感的。但是相伴左右的,更多的是人后自虐式的练习、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和崩溃。
可是,为什么她们一直没有放弃呢?因为做讲师和做老师是她们真正喜欢做的事。然而,她们并没有把每天都轻松快乐,当成做喜欢的事的前提。她们清楚地知道,找到或是身处喜欢的事之中,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成就感来自于每一次磨炼带来的进步和提升。
开头说的男嘉宾,在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后,又轻易地放弃,是因为他对于所爱及所做之事一直有着本质的误解。在我们细碎又繁杂的日常之中,太容易被这样的概念所迷惑: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能实现梦想,就会每天快乐。于是在遇到喜欢的事后,脑中所出现的画面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和谐世界,以为每日的生活就能分分钟裁成加了滤镜般的相片拿到朋友圈分享了。
真正的喜爱之事,是你发自内心的热爱。并且你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的不舒服你都能接受,你能忍受这其中反复的练习、崩溃的重新开始以及漫长的等待。
罗素曾说:“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有令人生厌的章节,一切伟大的生活都有无聊乏味的时候。”梦想也好,喜欢做的事也罢,同样如此。我们并不能追求每天都快乐,却一定要忍受天长日久的细碎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