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喜
摘 要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将逐渐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探索;发展思维;兴趣;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61(2018)20-0101-01
如何运用新颖、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所面临的崭新课题。因此,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对于转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观念与教学机制的整体深刻变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自主探究、体验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以利于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小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人机交互功能使得教师能根据信息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实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和频度。这样,既能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状态,又能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作必要的讲解、启发,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计算机可以控制某些对象(文字、图形等)使它们自动演绎出结果(而不是由老师说出),使学生对这些对象及其演绎的过程有着亲切感;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功能可以充分展示某个思维的各种发展方向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可以反复多次演示某些内容而避免板书和擦黑板的不方便。另外,在传统的信息单向传递中,学生接受信息时处于一种被控制的消极地位,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使学生可以通过上机直接操作课件,控制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次数,或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还能实现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强的参与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省时、容量大、教学效果突出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学生的理解进程,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对课堂教学的进度有了较大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既省时又增加了课堂容量。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创新探索,发展思维
运用电脑模拟演示,不仅能够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判断推理、概括比较,而且有助于开拓思路,探索创新,起到发展思维的作用。如在教学“美丽的花边”这一部分时,先出示两幅黑板报。一幅版面文字密密麻麻,另一幅每一个小版块之间有简单的花边,版面文字清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们很快就作出评价。接着电脑放大黑板报上简单的花边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这几条花边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欣赏一些其它的好作品。那美丽清晰的花纹,色彩艳丽的线条让学生赞不绝口,个个跃跃欲试,设计起自己的花边来。在美的享受中,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灵感。
总之,有效地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拓展、教学内容的延伸,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推动和促进。是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永珍.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青海教育,2006(4):44.
[2]李敏.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青海教育,200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