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磊
[摘要]随着雄安新区的建立,新区的发展规划成为众人瞩目的议题。高端产业区、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的官方定位,对新区创新人才需求显得尤为迫切。笔者从分析雄安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对创新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明确了对雄安新区创新人才需求研究的意义及其迫切性,目的在于积极推进雄安新区的人才发展战略,从而促进新区科技创新与高端产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雄安新区 创新人才 需求分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排在第一位。2014年8月18目,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谈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016年1月18日,习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它的设立是继深圳、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被称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由此可以看出,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离不开“树人”。培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长久之计,培育创新人才更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文章分析了雄安新区的人力资源现状、人才需求状况并最终给出一些有利于雄安新区人才发展建议。
一、雄安新区的创新型人力资源现状
(一)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根据保定经济统计年鉴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保定市乡村从业人员共计4711132,将其按照文化程度划分:未上过学的人数为39087人,其中雄安新区为13893人占未上学人数的35.5%;小学水平人数达1343263人,占全体从业人员总数28.5%;初中文凭人数最多高达2285615人,占总从业人数的48.5%;高中水平人数为930324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9.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为112843人,仅占从业人数的2.3%,其中雄安新区11847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O.2%。由此可以看出保定市整体的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知识薄弱,雄安新区受教育程度总体趋势与保定市保持一致,普遍偏低以初中文凭为主。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的投入,教育程度偏低直接导致区域创新型人才匮乏。梁拴荣,贾宏燕(2011)从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内涵角度总结归纳出了创新型人才的深刻内涵:创新型人才是那些极少数具备专业、广博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维、超强的创新能力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并能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才。因此创新性人才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入,教育水平低将大大遏制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兰军(2002)从科学家对大学生影响力的视角也谈到科学的创造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创新人才的知识积累不仅要了解本专业的前言课题,而且还要把我知识结构的合理、所涉猎学科综合全面,因为许多事实证明,一切新的知识和发现都是建立了某种结合。由此看出雄安新区创新人力资源相对匮乏。
(二)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较低
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及保定经济年鉴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保定市的乡村從业人员从业结构以农林牧渔业、工业、传统制造业(包括手工业)为主,其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位居所有行业之首,高达2581790,占所有从业人员比重为54.8%;工业从业人员为859717人,占比18.2%;传统制造业从业人数为805830,占比17.1%。而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数为10264,占从业总人数的0.22%从事金融业人数为9120,占从业总人数0.2%,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员仅为1495,占从业人员总人数的O.03%。
而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从事交通运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人数占总从业人员比重为3.1%,天津市比重为1%;北京市从事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为3.1%是保定的近百倍多,天津市为0.8%。除此之外,北京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高达70.9%,天津市40.94%,保定仅为19.1%,保定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雄安新区的人力资源从业类型是以农业为主,高端创新人员较少,北京、天津高端从业人员和科研人员远远高于保定地区,而雄安新区的未来规划蓝图是以发展高端产业为主,最终完成创建发展创新示范区目标,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匮乏将会是雄安新区发展的一大阻碍。
(三)老龄化问题目趋严峻,创新源泉不足
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雄安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雄安新区所辖三个县的65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总人口比例均超过7.0%,与此同时0 14岁的青少年比例不足20%,众所周知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引领创新潮流的源泉所在。雄安新区发展面临着青年劳动力短缺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
二、雄安新区创新型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一)雄安新区的发展规划需要创新人才参与
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它的设立是继深圳、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被称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的设立首要功能是疏散北京地区的非首都功能。然而雄安特区的“全国意义”决非仅仅在于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地,局限于京津冀区域之一隅。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新区设立特色即:党中央、国务院通知中所赋予它的一系列定位:“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最终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这“五个区”的定位,清楚地赋予了雄安新区的历史使命——树立发展新标杆、创新发展新模式。雄安新区的发展方向是引领创新发展,发展创新离不开科技的创新,而科技的创新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创新,因此雄安新区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引领。
(二)雄安新区的七大任务需要创新人才完成
雄安新区设立时,中央明确提出,雄安新区的建设应当突出如下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雄安新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而且是国际一流的绿色现代智慧城市,河北省社科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陈璐谈到:这种国际上最先进标准的低碳新城,中国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的低碳新城,国际上也没有。因此需要我国重新规划出一个符合国际一流标准的新城,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根据我国学者甘自恒(2005)对科学家创造性人格的相关研究概括出创造性人格应具备的十种基本素质,其中就包含善于综合、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这一过程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参与,以便更好的完成目标。
二是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必然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生态环境的维护建设需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由以往的粗放型向简约型转化,这期间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升级,科技的创新需要技术创新人才的扶持。
三是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原北京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陈智国谈到:新产业的融合,必然会引起河北创新的崛起。谈到河北首先想到的是传统工业,二建设绿色新城需要改革升级传统污染产业,将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必然是高、精、尖产业,高端产业的发展必然加大对技术创新型人才和管理创新人才的需求。
四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优质公共设施,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五是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需要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精心筹划。六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这需要管理型创新人才的改革推进。七是扩大全方位对外开发,打造扩大开发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这需要产品创新型人才的积极贡献,只有产品不断创新才能满足顾客千变万化的需求,才能将产品推向世界,迈向更广泛的国际化市场。
雄安新区的设立有其特殊的使命,其经济的发展关乎国家大计,因此探索适合新区发展的创新人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