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的关系研究

2018-03-29 10:30李陶刘雁冰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28期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

李陶 刘雁冰

【摘要】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及其与相关炎性指标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17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IBD)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116例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UC组)和54例为克罗恩病患者(CD组),另选5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新鲜粪便标本,对菌群进行培养分析,比较患者和健康自愿者的菌群变化,研究炎性指标(包括血小板、血沉、血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和菌群数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UC组患者SB、BL、LC、EC、BD、PS、SC的数量明显增加,而ES数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患者SB、BL、LC、EC、BD、PS的数量明显增加,而SC和ES数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结果阳性检出率与菌群数量变化结果基本相符合;而菌群与炎性指标(血小板、血沉、血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有较弱相关性。结论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其发病与真杆菌属数量的减少有关。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炎性指标

【中图分类号】R37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8..0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有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1]。到目前为止,IB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遗传、感染、患者免疫系统及肠道菌群变化和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2-3]。IBD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等。近些年来,有研究表明我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每年呈上升的趋势。该疾病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连续使用药物和外科干预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损失。有文献研究表明,IBM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肠道黏膜自身免疫出现异常从而引发炎症,而肠道中菌群结构出现变化是导致免疫紊乱的关键因素。因此,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和IBD发病及炎症性反应等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8月~2016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11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54例克罗恩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5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肠道菌群进行研究,探讨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其与相关性炎性指标的关系,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合理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9月医院收诊的116例UC患者和54 例CD患者为研究对象。UC患者年龄22~65岁、平均(45.5±5.5)岁,其中男63例、女53 例;CD患者年龄21~67岁、平均(44.9±5.8)岁,男33例、女21例;另选54名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年龄20~68岁、平均(44.5±5.2)岁,男34名、女20名。三组患者和健康自愿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监测和收集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这四项炎症性指标的相关数据。在无菌条件下分别取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自然排出的新鲜粪便约10 g置于厌氧罐中,然后立即送至实验室。本研究中选择以下菌群:肠球菌(EC)、酵母菌(SB)、双歧杆菌(BL)、消化球菌(PS)、小梭菌(CD)、肠杆菌(EMB)、葡萄球菌(SP)、拟杆菌(BD)、乳杆菌(LC)、真杆菌(ES)10种菌作为肠道菌群的代表,以琼脂培养基准备各菌型培养所需的选择性培养基,需氧培养基:EC、SB、EMB、SP;厌氧菌培养基:BL、PS、BD、ES、CD、LC。参考日本冈知足法,细菌鉴定到属的水平,检测的下限为2×102 CFU/g湿便,菌落数据均取其对数值LgN(CFU/g)。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肠道菌群数量

与对照组相比,UC患者肠内的SB、BL、LC、EC、BD、PS、SC的数量明显增加,而ES的数量则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患者肠内的SB、LC、BL、EC、BD、PS的数量有明显增加,而SC、 ES的数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受试者肠道菌群阳性检出率

与对照组比,UC患者肠内的BL、LC、SB、PS屬培养阳性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患者肠内的SB、BL、LC、PS属培养阳性检出率显著增高,ES培养阳性检出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炎症指标

与对照组相比,高炎性指标组UC患者SB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菌种数量差异不明显(P>0.05);CD患者EC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菌种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见表3。

2.4 菌群数量与炎症指标相关性

UC组患者的ES(r=-0.21)、EC(r=-0.33)与白细胞数量呈负相关性,BL(r=-0.25)、EC(r=-0.32)、EMB(r=-0.24)分别与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性,肠球菌属( r=-0.26)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性,SB(r=0.22)与血沉呈正相关性;CD患者SP(r=-0.35) 与血沉呈负相关性。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患者炎性指标呈现弱相关关系。

3 讨 论

近年来我国IBD发病率每年不断上升,特别是UC患者。有研究提出肠道菌群失衡是导致IBD的发病的原因; 也有研究表明肠道功能紊乱是IBD的主要因素, 明确IBD发病机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UC患者肠内的SB、BL、LC、EC、BD、PS、SC的数量明显增加,而ES的数量则显著下降;而CD组患者肠内的SB、LC、BL、EC、BD、PS的数量有明显增加,而SC、ES的数量显著下降,菌群数量变化与培养阳性率变化结果基本相符。本次研究采用C-反应蛋白、血小板、白细胞和血沉四个指标评估IBD病情,炎性指标组间比较结果表明:SB、EC数量增多容易引起患者炎症性反应,其他菌群数量差异不明显,可能是SB和EC数量增加导致代谢产物和毒素增加,损害肠道黏膜,引发肠道炎症的发生和加剧。本次研究发现,炎性指标与菌群数量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r均小于0.4,不能明确表明炎症指标高低与菌群数量之间的确切关系。

参考文献

[1] 谭 蓓,钱家鸣.炎症性肠病与肠道菌群[J].中华内科杂志,2015,54(5):399-402.

[2] Fava F,Danese S.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friend of foe[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WJG,2011,17(5):557.

[3] Frank D N,Robertson C E,Hamm C M,et al.Disease phenotype and genotype are associated with shifts in intestinal-associated microbiota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J].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2011,17(1):179.

本文编辑:李 豆

猜你喜欢
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
高铅血症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变化研究
气相色谱法快速分析人唾液中7种短链脂肪酸
大鼠肠道菌群对芍药苷体外代谢转化的研究
血清抗体检测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360例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
英夫利西单抗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微生态调节剂对肉鸡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炎症性肠病患者肝胆肠外表现的检出及治疗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