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欣 向左甫 王新文 王斌 何贵品
高黎贡山是中国境内众所周知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天行长臂猿、怒江金丝猴、戴帽叶猴、小熊猫、云猫、羚牛、红鬣羚、白尾梢虹雉、血雉、火尾绿鹛等珍稀动物的学名近年频繁现身媒体宣传。然而对公众而言,这些陌生的、带着生僻字或拗口的动物名称通常只是遥远神秘的符号,人们对它们的生活和习性不甚了解,甚至可能连它们的形态模样都缺乏足够的认知。
诚然,高黎贡山陡峭险恶的地形和多数珍稀动物回避人类的特性,使人们几乎无法直接观察、欣赏到它们在野外为生存繁衍而战的野性之美,甚至长年从事野外工作的动物学者和当地民众通常也难以轻易观察到它们。但一个不可否认的重要原因是:公众对珍稀动物认知的欠缺,源于动物野外影像的不足。人们或许已从纪录片中看惯了东非大草原壮观的有蹄类迁徙,但却对高黎贡山原始森林中神秘又美丽的怒江金丝猴和白尾梢虹雉感到陌生。幸运的是,近年红外相机技术的普及,使红外相机成为野外监测野生动物的利器,研究人员得以获取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野外影像,不仅为公众认识野生动物提供了众多罕见精彩的图像,更为调查生物多样性、监测丰富度和种群动态变化,乃至研究动物行为和动植物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以笔者开展野外调查的高黎贡山中段西坡、怒江州片马地区为例,不到两年(2013年11月-2015年9月),布设的红外相机已在41个不同位点(海拔区间2500 - 3500 米)监测到22种哺乳动物和24种鸟类,分属10目21科38属,灵长目、肉食目、偶蹄目、鸡形目和雀形目尤为丰富,还多次拍摄到近年新发现的灵长类——怒江金丝猴。随着红外相机监测的持续,研究团队甚至确认发现了中国兽类物种新记录:红鬣羚。
灵长类动物种类丰富
高黎贡山以其种类丰富的灵长类动物著称。在我们的监测区内,同域分布着3种灵长类动物:熊猴、短尾猴和怒江金丝猴,其中一身黄褐色毛发的熊猴的丰富度在所有可辨识到种的动物中最高。
熊猴成年个体体形较大,两颊常有灰褐色的毛发,面盘较大显得格外粗犷,其地栖性较强,故成为到访相机点的常客。
短尾猴有着一张关公般的红脸,因深褐色的毛发和极短的尾部而很容易辨别,它们与熊猴类似,常在地面落叶中翻找种子或寻觅嫩芽。
几乎全身黑毛的怒江金丝猴总是行色匆匆,一雄多雌的家庭单元井然有序快速通过,婴猴紧紧依偎着母亲但又好奇地东张西望,雄性们则总显得十分警惕——毕竟身为疣猴类的它们更喜在林冠层活动,地面不是它们的主场。
肉食目动物同样丰富
除了灵长目,肉食目动物同样较为丰富,监测期内已拍摄到7种肉食目动物。
相对丰富度最高的为黄喉貂,这种头体长可超半米的大型鼬科动物总是非常活跃地东奔西走,红外相机很难捕捉到它清晰的照片。
西南山地代表性萌物小熊猫也是高黎贡山的常住居民,它既能在海拔2700米左右的常绿阔叶林活动,也可在冬季游走于高达3500米的寒温性竹林。
略显神秘的斑林狸是中国境内已知分布体形最小的灵猫科动物,这种小巧灵活的美丽灵猫是树栖夜行性动物,常在夜间下至地面觅食。
黑熊是目前监测到体形最大的肉食目动物,其丰富度较低。
其他监测到的肉食目动物有豹猫、花面狸和黄鼬,但尚未发现其他大型肉食目动物。另外,本文付梓前,我们在片马的监测区内同样发现了近年数次现身滇西和藏东南的稀有物种:云猫。
监测到5种大中型有蹄类动物
由于高黎贡陡峭的地形和密集的植被,有蹄类动物的种类远不及开阔的草原生境那么丰富,但我们仍然监测到了5种大中型有蹄类动物:野猪、赤麂、毛冠鹿、中华鬣羚和红鬣羚。除野猪常集群外,其他4种有蹄类一般独自活动。
野猪在国内的分布非常广泛——北至大兴安岭、南至南岭,陡峭的高黎贡山也不在话下。我们监测到野猪在片马的活动海拔可高至3300米,从低海拔农地到高海拔竹林均能生存,适应性极强。
赤麂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小型鹿科动物,在我们的监测区域内丰富度亦较高,但麂属的分布与分类地位仍存在诸多争议,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毛冠鹿是单型属小型鹿科动物,因头顶有一撮黑色冠毛而得名,喜好晨昏活动且生活隐秘。
中华鬣羚是目前我们在片马监测到最大的有蹄类动物,除四肢膝盖以下及腹部外,几乎全身披黑色毛发。它们擅长游走于陡峭的山地丛林,昼夜皆可活动,且总是小心翼翼地觅食,对周围的任何动静保持高度警惕。
红鬣羚则是中国兽类物种新记录,全身棕红色的它与“黑乎乎”的兄弟——中华鬣羚迥然不同。该物种原先仅确认分布于缅甸钦敦江和恩梅开江上游山区,在中国境内无分布记录。研究团队在2013年11月开始在片马进行红外相机监测后不久就记录到了这一物种。但考虑到鬣羚属物种分类和分布尚存较多争议且形态、毛色可能随地域、季节和年龄变异的特点,在难以采集DNA样本的条件下,科研人员通过长期监测获取大量不同地点、季节和年龄段的“红鬣羚”个体照片,并仔细鉴别后才最终确定其在中国境内的分布。目前红鬣羚已在高黎贡山中段和北段多个区域现身。
但我们没有监测到羚牛和中华斑羚,这两种有蹄类在片马乃至高黎贡山中段的分布现状仍有待调查。
鸟类非常丰富
高黎贡山拥有非常丰富的鸟类资源,近年的调查显示至少分布有490种鸟类,但由于红外相机本身的技术限制,通常难以监测活动于林冠层的动物,因此对于鸟类的监测多限于地栖性较强、体形相对较大的物种,如雀形目的画眉科、鸫科和鸡形目鸟类。
我们在片马的监测区内已监测到了6种鸡形目鸟类:环颈山鹧鸪、血雉、红腹角雉、白尾梢虹雉、白鹇和白腹锦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尾梢虹雉,它是高黎贡山的明星物种之一,因数量稀少、繁殖率低、分布偏远而鲜为世人所熟悉。它们通常生活在海拔3000-4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草甸和流石滩生境。与多数雉类不同,它们罕见地将巢筑在悬崖峭壁之上,这应是为了规避捕食压力而长期进化选择产生的行为机制。
棕胸竹鸡因分布海拔普遍低于相机布设海拔区间而没有拍摄到,另一种稀少且神秘的雉类灰腹角雉的现状仍不清楚。
雀形目鸟类中,最常现身的是紫啸鸫。同为鸫科的光背地鸫和长尾地鸫也不时出现在影像中。
横断山区是画眉科噪鹛类的分化中心,高黎贡山作为横断山脉的一部分,自然拥有种类丰富的噪鹛,如我们监测到的白喉噪鹛、眼纹噪鹛、纯色噪鹛、黑顶噪鹛和红头噪鹛。其中红头噪鹛和黑顶噪鹛在片马区域颇为常见,常结小群形成鸟浪,聒噪地在竹林灌丛中钻来钻去。噪鹛类飞行能力不强,适应于近地面灌丛生境,所以成为红外相机较易监测到的雀形目鸟类。
期待更多精彩影像
除了上述这些动物,我们的相机还拍摄到了大量啮齿类动物,但因多数鼠科、仓鼠科动物难以鉴定到种,所以本文暂不叙述。
红外相机对于调查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可以非常直观地获得野生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不乏一些珍稀罕见物种或行为的影像资料,这对公众自然教育和科普宣传而言非常重要,特别是针对高黎贡山这样陡峭偏远的山地区域。目前,我们在片马的红外相机监测仍在持續,兄弟单位也陆续在高黎贡山开辟其他监测样区,以期在不久的将来获取更多更精彩的影像资料,帮助公众了解这一片神秘大山原住民们的生活,并帮助管理部门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