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维
(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高级中学,山东 青岛 266555)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逐渐重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从而应对当前能源紧张的现状,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能源的需求。太阳能电池又称光伏电池,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一种简便的方式,其利用一些对光有吸收作用的材料收集光能,再通过静电处理过程,以对光较为敏感的材料为介质,使得光能与电子材料有效接触,实现静电条件下的电池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DSSC源于人类对植物光合作用的模仿,其利用一些光敏材料(起到植物中叶绿素的功能)优异的吸光性能将太阳能(光能)转化为电能。由于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适合大规模的生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典型的DSSC主要由5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是导电玻璃(镀有透明导电膜)、多孔半导体薄膜(纳米TiO2)、染料敏化剂、电解质和对电极[1-2]。导电玻璃和多孔半导体薄膜为光阳极,是吸附染料分子的载体,其性能和结构决定了对染料的吸附量。染料敏化剂在电池中扮演着“叶绿素”的作用,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关键部分,主要吸收可见光以及近红外光区域的太阳光,可分为金属复合敏化剂、金属有机敏化剂和天然敏化剂3种。电解液的主要功能是再生染料,承担着输运电荷的作用,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则是I-/I3-碘电解液。对电极的作用是收集产生的电子,以及将电解质(液体、胶体、固体)中的电子受体还原再生,铂电极是目前效率最高的对电极,碳材料因其价格低廉且资源丰富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
DSSC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光的吸收和电子收集两个过程,分别由敏化剂(单层染料分子,吸附在纳米晶的薄膜表面上)和电池基底(TiO2纳米晶烧结在一起形成的介孔氧化物半导体层)来完成。DSSC工作时,染料分子电子吸收太阳光(可见光区域和近红外光区域)后,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极不稳定,电子被快速的注入较低能级的导带中。电子进入导带后,以扩散或者漂移运动产生的形式形成宏观定向运动,经外电路做功产生工作电流流到对电极中。与此同时,在对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再生过程,即光生电子将电解质溶液中的I3-还原成I-,随后被还原的I-与氧化态染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染料分子被还原成基态,I-被氧化成I3-,整个电路完成光电转换的循环[3-5]。目前,DSSC的光电转换效率已超过12%,并且其具有受环境温度及光入射角度影响小,可弱电发光等其他种类太阳能电池无法比拟的优点。DSSC已发展到向产业化过渡的阶段。
钙钛矿材料最初是指一种稀有矿石CaTiO3,其具有ABX3结构,其中A为有机阳离子,B为金属离子,X为卤素基团。自1926年其晶体结构被基本明确以来,应用于多个领域。2009年,钙钛矿材料首次用作太阳能电池的吸光材料,获得了3.8%的光电转换效率[6]。随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异军突起迅速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短短几年内,能量转换效率由3.8%飙升到20.1%,被《Science》评选为2013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广义上说的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属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一种,本质上是一种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是一种以钙钛矿材料(通常含Pb)作为吸光材料,通过光吸收、电子-空穴分离和电子运输实现光到电转化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
典型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导电玻璃(光阳极)、n型半导体材料致密层(电子传输层)、钙钛矿材料吸收层(光吸收层)、p型半导体材料层(空穴传输层)、金属对电极(光阴极)五部分组成,其光伏性能和长期稳定性取决于致密层、钙钛矿吸收层、p型半导体材料层的组成、微结构和性质。钙钛矿吸收层性能好坏决定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整体性能,起到结构导向和传输电子到外电路的作用,其捕获太阳光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并将其高效传输至n型半导体材料致密层(电子传输层)和p型半导体材料层(空穴传输层);n型半导体材料致密层收集钙钛矿吸收层注入的电子,从而使钙钛矿吸收层电子-空穴对的电荷分离;p型半导体材料层则收集、传输钙钛矿吸收层注入的空穴,并与n型半导体材料致密层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电子-空穴对的电荷分离[7-8]。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为,在光的作用下,钙钛矿化合物材料AMX3(卤铅铵类)吸收光子产生电子-空穴对,电子-空穴对在钙钛矿材料与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交界处选择性分离,电子注入电子传输层,空穴传输至空穴传输层,电子与空穴的移动产生电流[9]。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誉为“光伏领域的新希望”,具有卓越的光伏特性,良好的吸光性和电荷传输速率使其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非常稳定的光伏性能,具有较高的量子效率、短路电流密度和开路电压。由于构造简洁、制造成本低,光电转换性能优异、效率高,钙钛矿太阳电池有望成为全固态的新型太阳电池,是目前现有商业太阳电池最有潜力的竞争者。
虽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10-11]:(1)很难制备大面积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阻碍其市场应用;(2)对水蒸汽和氧气十分敏感,会与其发生化学反应,晶体结构被破坏,导致电池性能的衰减,造成其稳定性较差;(3)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所用的钙钛矿材料通常为CH3NH3PbI3,重金属Pb易对环境造成污染;(4)现有的测试技术不能很好的解决能量转换效率测试时的回滞现象;(5)空穴传输层材料造价昂贵。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其相伴而生的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迫切需要开发清洁且可再生的能源。太阳能因不受地域限制,成为众多能源技术中最有应用前景的方式之一,近十年来,研究人员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这将有助于解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