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晶
(北方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当前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其产生的影响更加广泛.宁夏地处丝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且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特色的宗教民俗文化,这些更为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下的创新宁夏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的宁夏,在当今更是中阿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它承担着我国与阿拉伯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由此可见,如何充分借助当前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有利契机,提升宁夏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大力推进宁夏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为一条带动宁夏健康、持续发展的增长点,而且也是为宣传回族文化、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首先,作为以民族特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开发,宁夏具有强有力的地域优势.宁夏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与内蒙古、陕西相邻,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东西进行贸易往来的必经之路.现如今,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宁夏的独特区位优势以及向西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这为加强与拓宽同中、南、西亚等地区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往来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也为形成“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西部交通要塞、商贸文化中心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打造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区.这既为宁夏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更是宁夏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机遇.
其次,宁夏的回族民俗文化独具特色.育有“中国穆斯林省”之称的宁夏,其总人口660多万人,其中回族人口236万多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5.70%,占全国回族人口五分之一之多,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集之地,更是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在最为基本的饮食文化方面,由于回族人民所处的地理位置,他们以游牧和农耕为生,因此回族的饮食体兼有种类多样、味道鲜美的特点,这样以满足他们的农耕和放牧需求.在建筑文化方面,回族的清真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它的建筑符号呈“拱”字形,这是从伊斯兰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新月、穹顶、门窗造型中借鉴而来.这些建筑大都以白色为主色,并冠有金色的圆顶.在最为体现民族特色的节日文化方面,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为最重要的三大节日,且都有着各自重要的意义,体现出独特的回族风俗.并且节日期间庆祝活动也别具特色,都已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民俗节庆文化的典范.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宁夏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是集中在一地,而是分布在整个宁夏的各个地区,像是固原有民俗风情园,永宁县有回乡风情文化园,各个市郊区均设有纳家户生态旅游体验区以及各大清真寺,这为发展以回族特色文化为主体的特色旅游开发提供了保障.
再次,宁夏具有厚重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像是它是西夏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边塞文化、丝路文
另外,宁夏还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的自然地理资源.依据最新的数据可知,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占有方面达到全国的33.3%,比重高达三分之一,囊括了山岳、沙漠、草地、森林、湖泊、湿地等多种类型.例如,在山岳这一类型中,雄伟壮丽、山峦叠叠的贺兰山最具有代表性,山道中更有着被誉为游牧民族“艺术长廊”贺兰山的岩画,描绘出了悠久历史,揭示出了原始氏族部落的文化内涵,这更是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政治、经济和文化趋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这也推动了人们更加关注第三产业的快速均衡发展.“十三五”时期,宁夏在第三产业发展上明确表明着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业,打造创新发展第三产业的新格局.并且,中阿合作论坛从2004年开办以来,更是推动了宁夏特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其注入资金高达62亿元.依据各项计划及文件指示,当今的宁夏旅游业发展体系也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实现了更好更快更为全面的发展态势.神奇的宁夏特色旅游产业形象也日益突出,规模不断扩大.总的来看,宁夏旅游市场得到进一步全面的开发,特别是针对最为体现民族民俗文化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症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以回乡风情特色发展的旅游的特色明显不足.被称为“回乡”的宁夏,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穆斯林文化,无论是宗教生活还是风俗习惯上来说对于伊斯兰的规矩礼数都是严格且完整遵守的,这使得这里在长期不断发展和不断演进中形成了鲜明、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可见,宁夏拥有这样独具特色的回族伊斯兰文化,以其为竞争力打造出旅游产品,便会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垄断性的资源优势.但是,目前所开发的仅以清真寺和清真饭店为主,展示回乡风情的建筑文化的载体与典型城市景观十分缺乏,同时从穆斯林的衣着及宁夏旅游市场商品开发方面来看,也很少见与回族风俗文化有关的回族旅游资源.就拿“塞上江南”宁夏省会城市银川来说,这里本应是回族民俗文化最为体现最具有象征之地,但纵观大街小巷,除了宁夏枸杞,清真饭店,清真寺颇多之外,带有回族民俗氛围甚少,这就使游客无法深入其中,感受这一特色的回族风俗.这使得素有中国“穆斯林”之省的宁夏缺乏应有的民族文化个性,与国内其他城市很少有区别.因此,创新发展宁夏回族特色文化旅游,也是自治区发展特色旅游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宁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层次偏低,未能凸显其特色旅游资源的强有力的竞争性.这是因为宁夏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投入的旅游资金一部分较为有限.另一部分运用不当,致使目前很多景点处于初级开发或尚未开发的状态.依据2015年宁夏旅游经济发展统计所公布出的,该区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人数达1839.48万人次,并且接待国外游者人数也上升了4%左右.然而,这虽比上年增长了10%左右,但仍明显低于我国的东部旅游城市.
第三,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缺乏全局观念,综合思考.据调查,近些年宁夏各旅游区结合独具宁夏地域的特色,编制了诸多合理有效的景区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在这些策划的方案中,因受地域、资金、人力资源等限制,盲目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使规划却乏有机的系统组配,呈现出各自开发、缺乏关联性与特殊性的局面,使得旅游内容有诸多趋同化趋势.在对旅游资源的利用方面也存在着不合理问题,以贺兰山岩画为例,熊丽壮观的贺兰山岩画,这是古代匈奴、鲜卑、突厥等北方民族放牧、狩猎、生活的地方,它记载着我国游牧民族的历史;这些人们将自己的生活凿刻在岩石上,一来为自己的生活记录,二来更是刻画了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如今人们将这里称之为“艺术画廊”,再现出了当年北方民族的生活以及民俗风俗.可是在开发过程中,并未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加之游客的旅游保护意识淡薄,使得岩画诸多受到迫害.另外,2016年的暴雨,更是冲毁了许多岩画,使这一具有历史象征的人文景观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绚丽.之所以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是由于在开发时对其保护意识不够,加之开发旅游资源起步晚,水平低,并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去引导开发过程,使得一部分古代建筑和文化艺术受到自然和人为双重破坏.
第四,宁夏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各大著名景点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未能创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在宁夏能够反映出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风情的旅游景点甚少,就目前的开发也仅仅是停留在观光旅游.可目前的宁夏,最能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民族风俗的旅游资源极少,没有被深度挖掘,而且仅限于参观.没有设计游客的主动参与,这就没有激起旅行者们强大的兴趣,使得民俗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知名度比较低.像是西夏王陵旅游胜地,本是最有象征意义更能体现宁夏发展历史之地,这里仅有博物馆和几处王陵供游客简单参观,深入其中,无法体会到所谓“东方金字塔”之称的震撼.王陵中所出售的旅游商品仅是塞北各种刀和印章刻字,与民族民俗文化关联甚少.
斯图尔特在1955年撰写的《文化变迁理论》中提出了环境适应的概念,即在类似环境下就能有类似文化形态产生与发展,环境不同就会早就文化形态的不同.因此,素有“塞上江南·神奇宁夏”之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以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优势.在创新发展以民族分俗文化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旅游之时,应注意将旅游大众的内在需求同特色专题旅游相结合,将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同科学性相关联,将当今时代主题同人类发展历史相呼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政府指挥为引导,制定出合理有效地推动回族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发展的政策和相关方案.结合区内旅游大众和经济等各项实际情况,从丰富完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质,打造旅游品牌角度出发,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和方案,又好又快地推动宁夏发展旅游经济.纵观宁夏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我们也在民族风俗文化旅游上做出了一些贡献.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的十届十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对做强做大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该决议强调把要宁夏建成“全国乃至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随后,在2012年,宁夏结合当前形势和目标又制定下发了《宁夏旅游发展的“十二五”规划》.进入“十三五”时期,宁夏回族自治区结合形势,又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发展新策略.依据自治区下达的各项指示,区内的各市、县也结合他们自旅游资源状况,同步规划出更为细致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而可以更有力度地推动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特色文化旅游实现创新发展.
其二,坚持创新理念,开发铸造体现回族民俗文化特质的旅游品牌.例如,在独具特色的回族宗教方面,开发属于伊斯兰节日的文化旅游.可以在穆斯林独有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庆典之时,开发这几日的节庆旅游项目.将体现回族的服饰、歌舞、美食以及节日习俗等为载体,使游客身临其中,学习领会真正的回族文化,感受浓厚的节日气氛.同时,还可以将回族文化旅游与西夏历史穿越体验游、沙漠探索、特色民族农家乐等相结合,打造品牌旅游产品,特色优质服务等,这样既达到了突出回族民族文化的特色的目的,更能增强宁夏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号召力,从而也保护和传承了少数民族文化.
其三,要树立正确保护理念,强化自我危机意识.要实现宁夏特色旅游绿色健康发展,就要做好各项文化的保护工作,使更多的人参与,形成政府与群众认同的合力,而不是由政府举办几次活动或是毫无意义的空喊口号.何为“保护理念”呢?就是在不断加强人们对河西走廊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的同时,自觉有意识地去保护他们,将历史存留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代代传承.这也需要在各类学校展开形式多样的教育,是孩子们从小就形成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那么何为“强化自我危机意识”呢?就是要不断增强传承的“自我意识”和对民族文化当前已面临传承危机的意识,使人们普遍形成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凝结着劳动人民文化传承的回忆.对于民族文化,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激发各民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河西走廊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展中真正转化为一种资源.
其四,完善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将加快旅游硬件设施作为重要工作.创新特色景点和景区才能激起游客的旅游兴趣,让游客流连忘返,回味其中.同时还可以通过游客做更进一步的宣传.对于正在开发或是已经开放的景区,通过调研巡查方式,将特色建筑更为凸显,缺什么就补什么,尤其是在含有历史事件、传奇故事、民族风俗等地方更要全面完善开发,并通过景区工作队伍带领让游客更好地感受过往的历史,再现传奇的一幕幕.这样不仅提升了旅游发展,也为普及我国大众的历史文化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更为不断提升宁夏特色文化旅游的内在品质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从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看,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正成为现代旅游主要潮流之一.“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阶段,具有浓郁的回族风情的宁夏,发展以回族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要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培育品牌,打造特色,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进程.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创新,能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双繁荣.
〔1〕孙国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
〔2〕伍策,霍文第.宁夏确定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实现旅游收入 168亿[N].中国网,2015.
〔3〕杨学燕.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01).
〔4〕韩俊依,万长松.全球化视域中的文化产业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5〕王靖文,黄卓.甘肃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