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平
从一般意义上说,剧情片更注重娱乐功能,更喜欢在冲突率和复杂性上构建作品。观察式纪录片(直接电影)与参与性纪录片(真实电影)一直在“较量”,在中国,直接电影一直把持着主导的位置,特别是《望长城》之后,中国兴起了一股纪实风。周浩的《棉花》,王兵的《铁西区》,徐童的《算命》等等,一些独立导演人迅速崛起。从过去宣传性纪录片(专题片)到纪实风格纪录片的兴盛,中国开始了直接电影运动。博山电视台的《乡里乡亲》也是这场纪实风格“运动”的产物之一。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没有了真实纪录片就没有了灵魂,这是纪实主义或者说直接电影的最大说辞,也是形成纪录性纪录片的理论土壤。主观与客观永远都是相对的,对一部纪录片来讲,没有绝对的客观。每一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只是有的人比较高明,把观点和想法隐藏的比较深,让观众感受不到而已。众所周知,当我们把那摄影机扛起来的时候,你肯定要找拍摄的角度。那么我就要问,你为什么要选取这个角度而不是那个角度?这种“选取”的同时其实你已经开始“主观”化了。
我们现在处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特别在电子业、传播业和视频方面,很多技术远远超出了我们过去的预期。所以如果展望未来,谁也难以判定将来的走向和趋势。纪录片将来可能会朝着两个方面发展,这样的发展已经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真是电影”和“直接电影”的那种纷争了,而是技术和表现形式所决定的。一种方向是按照现有的创作方式,在纪实的路线上继续发展下去。另一种则是另辟蹊径走高科技的路子,比如VR。把体验更多的带入纪录片的创作之中。第一种是艺术创作,第二种应该属于家庭娱乐。所以,今后的纪录片可能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更加个性、更加两极化。
现在国内的很多纪录片过多的强调戏剧性和所谓的冲突率,过多的强调了纪录片的艺术性,偏离了的本质。维尔托夫认为,纪录片工作者最基本的课题,就是抓住真实,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乡里乡亲》在创作之初就确立了纪实风格,淡化故事,真实表现的基本创作原则。采用时间节点,将看似不同的人物和故事串联确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群体意识,淡化个体意识,贯穿“乡里”和“乡亲”的主题思想。
纪录片对真实性的要求十分严格,真实性作为灵魂而存在,但是记录片并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有一定的艺术手法融入其中,为观众带来舒适的视听体验。
失败的纪录片主要表现为叙述目的性不强,没有将主题内容充分的突显出来,难以充分展示出纪录片自身的独特魅力,以及内容的感染力。虽然对于单个镜头或者片段来说十分感人,但纪录片并不是以拼凑感人画面为主要目的,而是一种对历史的纪念与歌颂,使整个事件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拥有自己的坐标,使观众对此能够感受到一种跨时代意义。例如,在《南水北调中线大移民》记录片当中,将人民群众的辛苦工作放置在祖国建设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将群众感情与祖国繁荣发展联系起来,使该事件拥有一个合适的历史坐标,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现代意义,使影片变得更加直观和震撼。
在纪录片中,一些纪实画面会引发人的联想,给人一种现实般的真切感觉,但事实上,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纪实画面通常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记录的镜头都只能够保障表象的真实性,却没有办法将真实的表象体现出来。这是因为纪实只能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一种记录方式,这便决定了其难以实现表里统一。因此,在后续影片制作时,通常会对表象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挖掘,使纪录片的思想与内涵得到有效提升。
在纪实性纪录片或者说直接电影风起云涌的时候,也有专家对“纪录片的本性应该是纪实性——客观事物现实的复原”提出了质疑。反对的专家指出:“纪实不是真实。”这种非主流的理论在一些领域也得到了一些纪录片创作者的迎合,反纪实风格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纪录片给中国纪录片创作也带来了一种新的方向和多元化发展的渠道。周兵的《记忆》,孙曾田的《康有为.变》吴文光的《操他妈的电影》等都在真实电影的创作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股“反纪实”的风潮也影响了一部分纪录片人的创作方向。还有一批所谓的行动主义纪录片也在近几年兴起,纪录片真正进入到了百花齐放的春天。
纪录片与更注重娱乐功能的故事片相比,更关注社会意识和文化批判,所以在叙事结构和视觉设计等诸多方面相对单一,“纪录片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反美学运动。”也有专家指出:“纪录片不是手法,它是一个独立的观念。”这些年来,对纪录片的各种提法和各种主张一直甚嚣尘上。
纪录片属于艺术表现方式的一种,通过电视、电影等方式将人们在特定事件中的表现与感受表现出来,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达到品味生活、吸取经验的目的。因此,记录片的选题应是积极向上的,影片能够与人们的审美需求相适应,通过展现的精神内涵使观众获得生活启示和人生感悟。例如,《乡里乡亲》从策划之初就考虑到当下关注的话题,互联网+下中国农村、农民、农业的出路,怎么更好的讲好“三农”的故事。中国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乡里乡亲》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即表现当下,也关注未来,更多的却描写大山里的农民脱贫致富、走向小康的富裕之路。这个选题适合了当代中国关注的群体。
《乡里乡亲》是一部纪实性纪录片,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和时间节点的故事结构,把镜头直接对准了最基层的农民群众,他们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乡里乡亲》的叙事简单而明确,采用一条最简单的“农家乐故事”作为基础,期间将其他农村的基本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一个“散点式”的故事结构,把人和事穿插起来,以人带事。在相对平淡的故事中有了多个看点,使节目的带入感大大增强。
纪录片主要是以叙事的方式为主,采用说话的方式将创作者的内心感受抒发出来,但是记录片并不是对生活的一种简单记录,而是需要在与艺术的结合之下,达到一定的高度,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将主题准确无误的突显出来。例如,在《南水北调中线大移民》纪录片中,在经过影片制作团队无数次的商讨以后,将全篇分为外迁和内安两部分,利用一种平淡的方式将这一伟大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娓娓道来,并全程跟踪拍摄,在相同时空演绎不同的生活状态,展现搬迁前后百姓生活的巨大改变。例如,在对丹江口市孙家湾的访问过程中,移民干部对居民做到了无微不至的关心,每个移民群众的脸上都流露出了对家乡的不舍与坚毅,悲怆与豪迈交相呼应,构成了整部影片的独特格调[3]。
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千差万别的。无论纪实风格的直接电影,还是注重剧情和故事的真实电影,不能简单的用对或错来解释。每一种形态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每一种形态都有它发展的理由。特别在今天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新时代,我们更有理由让中国的纪录片更加多彩多姿。
[1]陈静.纪录片的非虚构叙事解析——以《幼儿园》为例[J].科技传播,2016,8(02):33-34.
[2]黄冠,唐翠.从《山村夫妻教师》谈纪录片的拍摄手法[J].今传媒,2015,23(02):88-90.
[3]殷旭彪,陈琳,李凡.DV纪录片创作理念和方法的探讨——以纪录片《守望者——汉风》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21(0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