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出版社,湖南 长沙 41008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文中明确指出,坚持文化自信,走文化兴国之路,同时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家的大数据战略已开始实施,也因此,为出版的发展方向指了一条明道,给仍在困惑中的传统出版社走新媒体发展道路指出了一条融合之路。
据中国新联出版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071.9亿元,增长23.6%。另外,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占GDP的30.3%,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据2018年中国图书出版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显示,近年来,当当网、亚马逊、京东、新华在线、淘宝等线上图书销售规模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在做大整体市场规模的同时,对线下书店的分流作用明显。以上调查数据说明传统出版及零售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际上是传统出版的方式和渠道受到了挑战。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些出版社较快地转变了发展思路,选择了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并行、两条腿走路的融合模式,谋求新的发展点、增长点。而一些出版社仍在徘徊。传统出版社在资金、资源、技术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深度融入新媒体当中,并在数字出版方向上有所作为,使之成为新生的出版力量,这是值得我们出版人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知道,传统出版业的核心优势是丰富的、优质的内容资源,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就是传播媒介的不同。数字出版借助了互联网、手机等高效的传播渠道,将碎片化的信息不断传播,使受众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接收信息。但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内容都是决定其质量的首要因素,内容既然是传统出版最核心的生产力,也势必成为新媒体传播的生存之本,没有内容资源,传播无从谈起。因此可以看出,传统出版的核心优势如果能顺利转化,也能成为数字出版的核心优势。因此传统出版社有必要因地制宜,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内容,找准定位,对已有资源有效地进行整合与利用,并进行再创造,强化自己的品牌。例如,教育部将推动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新的形势下,作为以教材出版为主体的大学出版社,我们需要考虑和定位的是,立足本社的精品教材,以适应新要求为特色,配合授课老师的课程要求,以致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目的,把数字化的内容科学地编入教材中,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辅助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当前出版社的人才结构比较单一,既具备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法律知识,又具有出版专业知识理论和业务实践的复合型人才较少。随着出版方式和销售方式的更新变革,编辑也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面对新媒体要求,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技术与知识融合的能力以及面对新技术、新工具、新材料的应变能力。数字媒体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出版复合型人才处于短缺的状况,所以培养既掌握传统出版信息又懂得数字出版的人才,对出版社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传统出版社的重要任务。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调整人才结构,出版社在这方面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例如,选拔出版社中的业务骨干参加国家和省里的学习培训,组织社员学习数字出版的相关课程,了解数字出版的概念以及运行;参加图书博览会和国际国内书展,了解其他一级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发展情况。另外,通过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来培养本社的编辑人员,逐步建立起一支能够应对多方位变化的复合型出版团队。例如,湖南大学出版社根据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中国工程教育在线”设计要求,开发了网上云教室平台,这个项目结项后,对开拓编辑的视野并为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大多数传统型出版社总是受到资金、资源的限制,要想突破重围,从缝隙中求发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该如何迈出这一步,下面一些例子也许能给予传统出版社一定启发:2014年由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多家出版社联合成立了“中国数字出版联盟”,并通过了《中国数字出版联盟章程》等文件,旨在加快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出版的融合与发展;由北京出版集团牵头组织40多家出版社参与成立了“北京数字出版联盟”,希望通过联合,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数字出版,形成新的业务体系;另据2017~201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报告,中国科技出版集团持续深入推进向“知识服务”的转型,加大对学科知识库、医疗健康大数据、数字教育服务三大业务的投入;2016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筹建“知识资源服务中心”,并启动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截至2018年3月,国家数字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共开展了三批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单位的遴选工作,110家出版单位、科研单位等入选。这些案例对于传统出版社的发展寻求出路有一定借鉴意义。
新媒体的出现不断地改变着受众的阅读方式。如手机客户端、电子书等载体的不断出现,逐渐影响了一代人的阅读方式。《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和《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中指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达7.51亿,居全球第一。根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和纸质图书阅读率均有所增长;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1%,报纸阅读率为37.6%,期刊阅读率为25.3%,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正是由于数字出版显现出的巨大商机,媒介竞争日益激烈,数字出版所占市场份额优势在不断显现。因此,传统出版社更应当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字出版行列,寻求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受众接收信息的阅读时间被分割,呈现零碎化的态势,传统出版的纸媒阅读耗费时间且携带不便之处,对受众的影响力在减小。因此,为了获得市场,传统出版必须要顺应数字媒体的发展,将具有自己特色的内容资源向数字出版转化,提炼其内容,精要发布到以手机、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上,吸引受众阅读,使新媒体出版成为传统出版的新动力。
数字出版等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出版社的发展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在这种形势下保持发展,继续前行,成为出版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紧跟新媒体发展的需要,正确认识当前媒体发展的形势,不被新媒体市场淘汰,传统出版社也必须改变自己原有的出版模式,实现有计划、分阶段地向数字出版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