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8-03-29 15:24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育人核心

吴 晨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江苏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习总书记的这一论述凸显了当代青年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全过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价值遵循。

一、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的特殊时代背景

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有一个对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到认同、从知晓到内化的动态过程,这是高校可以着力把握的教育过程。其中认知是基础,内化是目标,教育方式是关键。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新媒体的时代特征,当代大学生的鲜明特点等是高校进行核心价值观融入的特殊时代背景,必须正确把握,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

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高度发达,让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发展,西方思潮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学习乃至生活,既对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产生了冲击,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影响。过于自我的大学生主体意识,去权威化的思想观念,精致利己主义的生活态度,导致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主流价值观念的弱化、理想情怀的虚化和自我主义的强化。应该看到,“在多元思潮的激荡下,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的传播极具欺骗性,明面上打着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旗号,实际上却意在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2]41。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高校的影响极为广泛,这一思潮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于后现代主义强调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反对规矩,反对理性,甚至反对教育,过度强调个人本位的思想我们必须警惕并要辩证地扬弃。

(二)新媒体影响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深刻性

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普遍进入4G乃至5G的时代,手机自媒体与QQ、微信等迅速成为青年人相互交往的重要平台,是青年人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其即时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特征特别明显。另一方面,移动自媒体信息提供的碎片化、模糊化、隐蔽化等弊端日益突出,其信息获取的不完整化,影响了大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再一方面,一些具有不同动机的社会思潮代言人通过自媒体随时发声,以哗众取宠的标题或内容偏颇的事件吸引大众眼球,也会影响青年人的思想与行动,其产生的破坏力不可小觑。

(三)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鲜明性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一方面,历经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青年人的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出现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然成为校园学生主体;互联网的无处不在塑造了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的新一代大学生。但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谈理想、谈情怀的越来越少,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越来越少;而精致利己、过于自我的则越来越多,他们的抗击打、耐挫折能力普遍偏弱,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另外,他们的政治意识相对淡化,平时不关心政治但却易因政治事件而冲动;多维媒体在给他们带来宽阔视野的同时,也使他们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与流行文化相对痴迷。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把握好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努力,切实解决影响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消极因素,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四个全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的紧迫性

在“四个全面”背景下,中国将在更大的宽度和深度上融入世界。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与思潮优劣共存,必须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辩证地借鉴与扬弃。我们必须明白,越是在中国快速融入世界的进程中,越是容易出现价值观的混乱,就越是需要我们强化自身的价值观教育。“在中国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要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确立各族人民共同认可、普遍遵守的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合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每个人的幸福安康,是全党全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3]

二、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的着力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的着力点,就是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角度,也是价值观融入的实际抓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基本抓手找准了,具体实践的方向和路径也就明确了。

(一)大学生的思想认同与需求满足是基础

个体自主性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和终极旨归。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注重个人自由发展的水平来评判人类的整体发展水平,把个人的存在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居于第一性的事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则告诉我们,人的低层次需求满足了,才会为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提供条件、奠定基础。高校针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必须紧密围绕大学生个体成长需求的生成与满足。换言之,如果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有助于大学生需求的满足,他为什么要接受或认同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明确大学生的需求满足是有层次的。就自然状态而言,大学生首先会追求个人成长成才,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其次才会追求成就一番事业,推动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再次才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三个层次高低不同,发展动力不一,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状态也就一定不同。这恰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要让大学生在明确自我目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明确自己的责任,矢志奋斗,促进“小我”与“大我”的高度融合。

(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底蕴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进行大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先国后家的家国情怀、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品格、悬梁刺股映雪囊萤的刻苦学习精神、言出必行的诚信意识等具有着深刻的当代价值。高等院校要通过推动大学生自我学习感悟、组织举办各种读书会和报告会、举办班级主题班会、开展网络宣讲研讨等活动,通过强化学风、班风建设,通过推动校园育人固态文化形态建设等途径,助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并逐渐结合新的时代精神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发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1]在找出中国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刻苦品质等传承点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适应2000年之后出生的青年大学生的精神特质,进行内容和路径的创新性升华,来涵养青年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精神境界,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价值观融入的着力点之一。

(三)价值理念认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关键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理论来源于实践,然后再反过来指导实践。以此言之,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基础在学习、传播、引导、认知,而其关键在于实践,这是价值观入脑入心的重要路径依赖。强调个体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是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务实举措。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4]习总书记还多次以他在延安等地的亲身经历,来阐述实践是宝贵的成长财富,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引导时要注重实践,推动青年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经过实践强化的核心价值观认识就是源头活水,就可以根深而求叶茂。

(四)潜移默化地育人是方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等学校是最根本的阵地,也是通过第二课堂潜移默化育人的重要舞台。学校立体育人机制的建立,良好文化氛围的构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各级各类教育服务的精细化和精准化都是潜移默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融入教育,就必须时时刻刻想到润物无声,要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值得一提的是,高等学校要突出强调和重视教风问题,教风关乎学风,教风引领学风,教风造就学风。如果高校的教风问题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育人工作就是一句空话,价值观教育就会陷入空谈而无法收到实效。当然,立足整个社会而言,社会风气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维度。

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的实践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创新性实践活动,是通过主客体二者有机协调逐步实现的显性与隐性共同作用的实践行动,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融公民素养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于一体

纵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组成部分,无论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际上都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不仅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公民素养,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体而言,高等院校要积极用好课内和课外两个主要渠道,积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活动的内容。一是要抓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渠道必须抓好,任课教师要积极开展公民素养和理想信念教育;同时要用好第二课堂,举办好各种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主题党课活动等。二是要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一方面,要抓好个体,让每个人都重视核心价值观,认可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抓住集体这个重要影响主体,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要让大学生在班集体、社团集体和学校的良好氛围中得到熏陶、启发和引导;要注重在亚文化的氛围中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意识地开展朋辈先进典型教育、师长楷模教育和社会典范教育,让先进的人和事去诉说公民必备的素养,演绎真正的理想情怀,避免单纯的说教。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更清醒的认知与感悟。“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5]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的动力,只有给青年学生这种基于全面发展的成长动力,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奠定坚实基础。

(二)融网络平台与传统校园文化氛围创建于一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离不开良好的创新阵地。首先必须重视传统校园文化育人这个平台,既要实现全覆盖无盲区,又要立足创新、推动实效。一是校风校训文化。这是校园重要的精神价值,无形却可感,依靠口口相传和办学的每一个细节活化起来、体现出来,可以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要的精神影响。二是教师的师表示范。青年学生耳濡目染的师道,对学生影响深刻。“教师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6]三是校园建筑文化。大学要有大师,大学也要有大楼、园林、花草树木、雕塑、宣传栏等设施,这些校园固态设施是育人的重要园地,学校在什么地方进行宣传,建什么样的楼,用什么样的雕塑,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景一台,都可以用来育人,也都应该用来育人。其次,在抓好传统校园文化育人的基础上,高等学校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活动特点,重视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育人,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特别重视网络育人氛围的营造,让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影响,受到熏陶。要在网上建立青年聚集地,建立网上青年之家、青年社区,让青年学生想说话、敢说话、能说话,并由此把握青年学生的动态,进而请专家、学者、辅导员、班主任进行恰当引导。这一环节中,辅导员的作用发挥尤为关键,辅导员能否全方位、长时间、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实现久久为功,而非临时性应景式的教育引导,就特别重要。

(三)积极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常态化

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且随着实践的深入,认识逐步丰富全面。青年学生从学校到学校,实践能力明显偏弱,必要的校内外实践对于学生认识社会、丰富阅历、开阔视野具有重要的显性与隐性价值。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路径,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加强知识体验与运用感悟;实践可以促进思想理念内化为自觉意识并外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助推自我的升华与能力提升。高校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是利用校内各种勤工助学、教师助手等岗位,这些岗位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以让学生强化专业体验,推动其专业化成长;二是依托志愿服务,引领青年学生走出校园,利用寒暑假或周末,到西部、农村、企业,了解社会,躬行实践,这样的实践,可以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国情,矢志拼搏,砥砺奉献品行,真正践行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探求答案、在创新中寻求突破;三是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让青年学生有机会到国外进修游历乃至实践,进一步开阔视野,在中外比较中明辨是非、匡正谬误,强化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强化自身价值观建设,推动其成长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民族未来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当代青年学生作为社会最活跃的力量,是未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者,教育工作者只有立足当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之中,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价值观育人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