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娄心钰
资讯是用户因及时地获得并利用而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给自己带来价值的信息。在如今碎片化内容泛滥的信息大爆炸环境下,资讯类短视频呈现出井喷发展的态势,它的出现带给用户一种接受信息的新渠道,也拉近了用户与信息间的距离。互联网资讯从文本逐渐转移到了视频,而快节奏的生活只能让用户用有限时间快速精准地从海量视频当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价值信息。短视频本身具有的传播广泛化、生产多元化、用户活跃度高特征也成为了其和新闻资讯相融合的必然结果。在社交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以梨视频为代表的资讯类短视频产品既有优势,也存在着弊端。
短视频是依托智能移动终端的社交媒介平台实现的一种集快速拍摄,快速剪辑,快速包装,快速发布的新型视频产品。这类产品最早兴起于美国。2010年10月,Instagram正式登录苹果App store,上线仅一周就拥有了10万注册用户。随后,用户迅速覆盖50多个国家建立了700多个网络社区,其传播速度令人惊叹。我国短视频产品近几年蓬勃发展,花样繁多,从2005年最早的优酷纯粹的短纪录片频道到2013年以快手、秒拍为代表的移动短视频走红,短视频受到了年轻人的广泛喜爱。资讯类短视频产品出现相对较晚,新浪微博、今日头条虽然都有资讯短视频内容,但在内容生产方面并不专业。2016年11月,原澎湃新闻CEO邱兵创办的梨视频正式上线,成为了资讯类短视频的一颗新星。和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产品的运营方式不同,梨视频的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特征更为明显。该产品在社会各层面广泛征集拍客,这也促进了视频领域从UGC(用户生产内容)逐渐向PGC(专业生产内容)转化,最后进入PUGC阶段。梨视频让较为专业的用户自己生产内容,经过后期制作后保留最精华内容,将多数视频时长控制在30秒至3分钟之间,最长的也不超过10分钟,符合内容化、社交化、平台化、碎片化的特点。这种更好看、更简洁、更直观的资讯短视频,符合当今时代用户接受信息的习惯。
碎片信息充斥在互联网社交媒体各个角落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用户接受信息的方式。用户每天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产品在各个生活间隙获取资讯,习惯了接受短篇幅的文字阅读和短平快的音视频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各大信息发布平台依靠互联网的超链接功能,可以实现多种信息形式的整合传播,一条信息中可以包含文本、图画、音视频等。互联网超链接功能给人们检索信息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也使信息处于碎片化状态,带给人们碎片化认知[1]。资讯类短视频即对碎片信息进行了融合,通过拍客的PUGC的生产方式以及平台的后期处理加推广,使用户能在第一时间抓取到新闻现场的资讯,并能及时与其他用户实时互动,既满足了对新闻的猎奇心,又发表了个人观点,因此这类产品是顺应用户获取信息习惯改变的。
相较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制作的机械化流程,互联网资讯类短视频的制作更加的省时省力且传播迅速。对于一则一般的新闻资讯(这里不谈突发新闻及现场直播新闻),互联网短视频有着先天优势。以梨视频为例,其录制和分享视频的操作流程都很简单,且容易上手,可以直接从产品平台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或者微博上面,间接扩大内容影响力。传统媒体对于一般资讯的制作过程就会滞后且繁琐许多,从主编发布选题到记者摄像到新闻现场的拍摄,再到采集素材的剪辑审核,最终通过定时的新闻节目播出,这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使新闻时效性打折扣。因此简单的制作流程也是其兴起的必然原因。
在TD-LTE、FDD-LTE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下,移动终端的资讯类社交产品已经可以实现用户间的实时互动,从以前传统媒体主导话语权到现在人人都可能成为全民记者,这让数字时代的人们不仅仅只是作为受众群体在广播或电视前观看新闻,而是可以通过诸如梨视频、今日头条这样的APP来发声,充分表达个人思想,代表着话语权的不断开放。所以现在,受众也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传递者和发出者。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时代,用户可以轻易在社交平台上发表或者转载视频片段,这就相当于几乎是零门槛的让人们变成新闻的传播者和舆论的导向者,但是大多数网民并不是专业媒体从业人员,这就使得网络上会有许多为了博人眼球、赚足人气而出现的虚假新闻短视频,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目前移动短视频普遍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优质内容欠缺且供给量不足的问题。以微博的短视频应用“秒拍”为例,虽然每日视频上传量可达三百多万,但多以草根网民的自拍为主,或者就是大量“秀身材”“逗宠物”“滑稽秀”的视频,内容可看性低,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不多见,甚至充斥虚假新闻,能让大家记忆深刻的新闻报道更是凤毛麟角。这也反映出短视频新闻报道在深度挖掘价值内容的意识和能力仍显不足[2]。
由于短视频的时长受限,通常需要在几十秒内交代整个新闻事件并且抓住受众眼球,所以短视频会使用一些夸张的字眼以及时间最明显的矛盾冲突来引起观看者的注意,但这并不能还原新闻事件的原貌,甚至断章取义,容易引起二次解读以及误解,失去了新闻本身的真实性。不可否认的是,用一个简短的视频抓住人是可取的,但是我们应该在视频下方附加上合理的文字解释,让受众能够完整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避免引发歧义。
综合上面两点提到的,视频发布者不是专业新闻行业从事人员,短视频可能会出现不适合发布的片段,再加上视频时长短,无法整体还原事件,容易引起片面解读,所以在面对一些突发性新闻事件时,这些拍客们就有可能会将一些暴力、血腥的非正常场面记录下来并发布,如果后台监管不到位,很可能引起网民的不适。如果后台无法及时过滤屏蔽掉这些信息,很快这些视频便会不断扩大影响,引起社会负面舆论。因此,对于这类事件的监管与处理,还需后台技术与产品自身的不断升级来避免。
“奇事才新闻,大事上头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是短视频对传媒业的革命性贡献——凡人生活的剪影、随处可见的细节,都可以成为新闻资讯。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短视频重新定义了视频传播与影视表达的“语言规则”,成为一种更具动态感、更能捕捉冲突瞬间更利于呈现事实真相的载体是未来短视频发展的方向[3]。因此,资讯类短视频应发挥自身生产内容的优势,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视频资讯。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不断对产品进行改进,规避已经发现的问题,把握好新闻真实性原则,做好内容,以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
[1]贾艳霞.从受众角度浅析自媒体时代碎片化信息传播的弊端[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2):323-323.
[2]张彩凤.国短视频新闻报道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传播与版权,2017,6:93.
[3]栾萌飞,薛可.基于5W模式的短视频新闻传播特征研究——以梨视频为例[J].2016,7(24):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