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康林 广东广播电视台
纪录片长期以来受到电视工作者的青睐,于传媒市场上也占有较大的份额比重,这几年更是掀起了“纪录片热潮”。电视纪录片《我们的青春》、《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梦·创新动力》等系列片创造出极高的收视率,好评不断,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二十二》、《冈仁波齐》、《喜马拉雅天梯》直接以纪录电影的形式进入院线。
2013年3月,广东广播电视台马志丹工作室策划创作大型人物励志类系列纪录片《我的梦·中国梦——追梦在路上》,迅速成为广东卫视重点纪录片品牌。本文主要以《追梦在路上》为范本,探讨纪录片真实性在剪辑中的体现。
一部好的纪录片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蹲守记录,保证时间跨度。
纪录片拍摄与故事片有根本性差异。故事片,按照导演的分镜头脚本来拍摄,只要依据分镜头脚本做一定的改动便能成片,这一剪辑观念在分镜头脚本中的应用非常突出,是“显现”的剪辑观念。
纪录片拍摄的所有镜头都没有分镜头脚本为根据,需要在剪辑中分析海量素材,充分理解导演的思想意图,才能把握剪辑,这一剪辑观念属于是隐现的。
随着纪录片拍摄和剪辑手法的日趋多元和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纪录片在呈现效果上也具有了电影故事化的元素,隐现剪辑和显现剪辑两个观念不再像过去那样成为一种对立。但无论是显现还是隐现,纪录片剪辑的真实性这一标准始终没有变。
电影的剪辑,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其一是蒙太奇,通过剪辑可以产生更好的、新的意义;其二便是长镜头,与蒙太奇理论相对,着重强调空间的真实。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剪辑的手段,建立在剪辑这门艺术上的,所以我们将其定位是第三度创作。
与电影中经过设计的长镜头不同,在纪录片剪辑素材的选取上,长镜头通常被应用在突发事件、冲突、灾难性事件中,这些长镜头大大增强了纪录片或故事片的真实性和现场感。长镜头以其持续时间较长、没有剪接点、一镜到底,天生具有强烈的纪实,能维持时空的完整性。
近年来随着纪录片创作手法的日益提升,长镜头的运用不再仅仅是突发事件的镜头表达,而是成为很多纪录片导演有意设计的美学创作,以马志丹工作室重点作品《从小家到大家,从小梦到大梦》中的序幕为例,随着音乐和镜头的运动,主人公官金仙办公室环境像画卷一样徐徐打开,两个女性正在对话,但整个过程只出现人物对话的声音,并没有对话者的直接影像,镜头轻轻掠过墙上官金仙的照片,然后缓缓落到正在对话的官金仙和下一代接班人李芳娴身上,这段波浪式的长镜头的运用并没有违背纪录片空间的真实性,反而使纪录片具有了电影的美感。
除了长镜头的使用,同期声也是保证纪录片剪辑效果真实性的一个有力手段,一方面烘托出画面的真实,同期声在环境、情感等方面都能起到衬托的作用;另一方面展示出环境效果的真实。同样是《从小家到大家,从小梦到大梦》的例子,观众一开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声音和环境的结合剪辑,使得这段长镜头有了令人难忘的“时空感”,并对这部纪录片的主旨和结构都起到了统领作用。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作为创作素材、以真人和真事作为表现对象,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展现,强调以真实性为本质,以真实来引人思考的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要以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为前提,采用质朴的剪辑风格。
真实原则是纪录片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原则。提到“真实”,大家还是会联想到上文提到的“长镜头”,并不是说,为了体现事件的“真实性”,剪辑在片中就可以过度依赖长镜头的运用。
最初,纪录片并没有形成剪辑观念,1895年上映的《火车进站》,影片全长50秒,只是一个火车从远处驶进车站的一个无声镜头,一镜到底没有加以剪辑,而发展至今,虽然纪录片依然强调要保有这种质朴风格,但于剪辑上也有了很大革新:2018年4月9日,马志丹工作室另一重点作品,中国首部记录雄安新区的人物纪录片《我的名字叫雄安》在广东卫视播出。其中有一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小男孩张顶在外贪玩,被二哥告知母亲撕掉了他的暑假作业后,骑着自行车急急忙忙往回赶,一路在街巷里切换的剪辑镜头交代了张顶内心对即将到来的一顿打骂焦惧和不安,而一路上各种狭窄逼仄的巷陌不断变化也加深了这种紧张感。如果这里只是用一段未经剪辑的长镜头,就缺乏了张力和节奏感。
现代纪录片已经逐渐的抛弃了古老、呆板剪辑方式的使用,大量长镜头组成的使用也已不再频繁,已经开始偏向于强调大众化、技巧化,以此来突出纪录片的真实感。
除了长镜头之外,蒙太奇也是主要使用的剪辑技巧。比起长镜头场景和镜法的单一性,蒙太奇因为能把一系列的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不同场景”和“不同距离”上,以“不同拍摄手法”所拍摄的镜头剪辑起来的一种技巧,受到很多纪录片导演和编辑的青睐。
相对长镜头,蒙太奇在故事手法上更能起到交代情节的发展和交错,刻画人物形象、性格以及展现事件的作用,按照情节发展的因果关系、时间流程等来对镜头、场面加以分切和组合,使纪录片故事,人物更为立体、生动、真实的展现给大众。
但是,业界同样存在很多争议,有观点认为蒙太奇的大量运用影响到了纪录片的真实性,或者说,经过蒙太奇的纪录片所谓的真实,只是创作者构建的真实。
其实,蒙太奇也是纪录片剪辑中的重要手段和技巧,如果使用合理和到位,注意规避创作者主观意图的呈现,不但不会影响纪录片真实性,在故事上反而加深了观众对纪录片真实性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时空连续却也局限的长镜头所不具备的。
以马志丹工作室2018年重点作品《汶川十年·回家》为例: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有一批伤员被转送到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10岁罗莹琳左腿截肢,戴着假肢在康复机上做小步练习行走,脚部特写接2009年4月,罗莹琳在地震临时安置学校板房空地上做广播做操,脚踏步特写接下个全校学生做操大景镜头,这个片段蒙太奇技巧时间上从2008年到了2009年,空间也从广州到了成都,在叙事上营造了时空感,脚步特写的衔接自然,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了小女孩在青春成长的疼痛和希望。
《秦晋黄河大峡谷里的曼乔庄园》上集,主人公张亮和总经理张小峰在厂区一边行走一边聊天,正在为工厂前途发愁;同一时间,张亮妻子远在85公里外的家里辅导大女儿张馨予做功课;空间再拉回工厂,镜头透过窗户,张亮独自在办公室踱步身影;家里,妻子继续在家辅导女儿做作业;工厂,张亮躺在床上翻看手机……通过多次平行蒙太奇剪辑,更能表现张亮面临事业和生活上的双重困境,观众很容易就对他内心的苦闷产生共鸣,形成代入感,并对他未来发展产生期待心理。
实际上,无论是长镜头还是蒙太奇,目标都是为纪录片故事服务,而纪录片故事本身,是为真实服务的。两者可以比较,但并不矛盾,从严格意义上说,不一定长镜头就意味着真实性,近年来很多电影故事片宣扬全片一镜到底,但这种一镜到底是经过前期策划和设计的,使得原本在时空上尊重真实性的长镜头本身也背离了真实性。无论哪一种方式,剪辑师要求熟悉纪实性的镜头语言,对导演表现意图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胆、最大限度地保留镜头的纪实性特质。
上文提到,近年来发展,纪录片越来越电影故事化。故事化叙事方法是纪录片叙事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在保证纪录片真实性前提下,通过故事化的叙述手段加以表现,再加上剪辑技巧的辅助,更能使纪录片凸显故事性、纪实性。
就一部纪录片来说,故事的真实性、记录的纪实性,取决于导演的社会责任感,只要根本目标是建筑真实,表达情感是真实的,激发观众的体验是真实的,就应被包容。
一部成功的纪录片,真实性故事、纪实性记录和剪辑技巧,三者缺一不可,故事化叙述强调戏剧性、纪实性强调真实、剪辑则更能升华纪录片的纪实性,它们的完美结合,才是纪录片的极致。
随着剪辑观念的更替、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怎样在纪录片的剪辑当中保有并强调真实性,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
[1]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姚争.影视剪辑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