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满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英国作家笛福是英国早期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被中国学者翻译过来的主要有《鲁滨逊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瘟疫年纪事》《罗克珊娜》《杰克上校》和《海盗船长》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鲁滨逊漂流记》,乐观又勇敢的鲁滨逊通过努力,靠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困难,表现了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精神。这部小说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译本,学者与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也随着当时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鲁滨逊精神影响着世代人,《鲁滨逊漂流记》会一直在中国“漂流”下去。
《鲁滨逊漂流记》传入中国,功不可没的就是翻译者对其进行的翻译和研究。中国对笛福作品的翻译,第一部就是《鲁滨逊漂流记》。据记载,最早是沈祖芬(跛少年)于1898年翻译了《绝岛漂流记》,经过师长的润饰与资助,成功于1902年刊布,由杭州惠兰学堂印刷,上海开明书店发行。沈祖芬是杭州人,三岁染足疾,行走不便,但他意志力顽强,没有因为疾病放弃学习,自习攻读了英文,到了二十二岁的时候,已经翻译了多部著作了,沈祖芬的翻译,打开了《鲁滨逊漂流记》中国翻译的大门。在沈祖芬的首次翻译之后,林纾和曾宗巩的译本才是真正让《鲁滨逊漂流记》获得现在的译名并且传播开来的重要转折点,他们合译的《鲁滨逊漂流记》和《鲁滨逊漂流续记》分别于1905年和191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值得一提的是,林纾先生当时并不懂外文,他的翻译多由“玩索译本,默印心中”的状态下完成的,他通过记录他人的口头翻译叙述进行翻译,“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见者竞诧其速且工。”林曾合译本之后,1921年上海崇文书局推出严叔平的简写本,之后还有顾均正、徐霞村等人的译本也流传甚广,据初步统计,1931年至1948年间,《鲁滨逊漂流记》就出现了11种译本,出版率高,发行量大,深受出版界和读者的喜爱。
《鲁滨逊漂流记》被翻译出版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经济原因,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使中国社会陷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之中。十九世纪中期,魏源(一说林则徐)提出了“睁眼看世界”的思想,这是中国自闭关锁国政策之后正式打开大门的重要思想。不久之后的洋务运动,打着“自强”和“求富”的口号,向西方学习,引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促进了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洋务运动最终走向了失败,但是在当时还处在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洋务派敢于向西方学习是十分具有挑战精神的。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等。同年,《鲁滨逊漂流记》被第一次翻译,并于四年后出版。正是当时中国的“向西方学习,打开中国封闭大门”的政治经济形势,促成了《鲁滨逊漂流记》原版流入中国。
《鲁滨逊漂流记》的多个翻译版本的出版,不仅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作为当时引进和翻译西方文学潮流中的典型,它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了冲击和洗礼。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政治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的转折[1]。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文学上的一次实质性变革,主张民主与科学,还创办了《新青年》杂志。中国社会在1919年之后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人民的权利意识被唤醒,《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接受了洛克的政治思想,反对专制,主张民权,他在1720年写了《论英国人民集体之原始权利》,在“备忘录”中指出:议会,尤其是下院,应该是“人民的仆人”,“你们(议员)的主人是选你们的人民”,笛福主张人的基本权利是任何人,包括国王、内阁与国会。他还主张人民应当受到较为开明的教育,主张给妇女受教育的机会[2]5。虽然这些极具解放性质和给予人民基本权利的思想在中国建国之前尚未全部实现,但是对于当时人们思想的进步还是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迎来逆转期,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人纷纷下海经商,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冒险之旅”。鲁滨逊在遭受灾难之后,只身一人来到荒岛上,他靠着智慧和勤劳获得了整片种植园,他原本的中产阶级家庭足够他余生衣食无忧,但是他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选择冒险,并且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自己的庄园。鲁滨逊极具挑战精神,十分坚毅,他说“我的脾气是只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绝不放手的。”[2]10他身处荒岛,空无一人,没有助手,工具亦寥寥无几,而且他原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中,缺乏生活经验,做的每一件事都几经周折,有的时候花费了很长时间却是白费力气,比如做一块木板就耗费了整整四十二天。即使是这样,他却从不灰心失望,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后又重新开始行动。近年来,《鲁滨逊漂流记》逐渐成为青少年的必读书目,当代中国许多家庭按部就班的教育模式或许会使得青少年仅仅学习书本知识,“死读书,读死书”的方式很难挖掘和培养一个人的兴趣和优点,书本知识是培养一个人的基础,但是培养发掘人本身的兴趣爱好才是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鲁滨逊不妥协、不服输、不气馁,不甘于现状,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于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当今社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人越来越多,鲁滨逊的创造能力和精神影响着步入社会的人。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到年轻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什么是失败?放弃就是最大的失败;什么叫坚强?经历许多磨难、委屈、不爽,你才知道什么叫坚强;你的职责是什么?比别人多勤奋一点、多努力一点,多一点理想,这就是你的职责。
《鲁滨逊漂流记》给中国带来的启示不仅仅有精神层面的积极启示,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态层面的消极启示。《鲁滨逊漂流记》颂扬了劳动,这是值得宣扬的,但是,鲁滨逊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生存,逐渐将自然的东西占为己有,随着欲望的膨胀,人类中心主义的行为和思想逐渐显现出来。鲁滨逊对待自然的态度是逐渐变化的,从刚开始流落到荒岛上对自然的恐惧,到后来开始依赖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后企图征服自然,荒岛上还没有人的时候,鲁滨逊踌躇满志地说:“这一切都是我的”。鲁滨逊的行为显然与当今中国社会的自然观念相悖。自然学家倡导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虽然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但在当今中国,为了利益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比比皆是。近年来一个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人类的行为,在中国东北地区依然流行貂皮制品,许多餐桌上鱼翅还是人们常点的奢侈菜肴,一些海域为了赚钱过度捕鱼,甚至不顾及鱼的繁殖期。前不久中国北方地区空气污染值爆表,哈尔滨地区被爆出大量焚烧秸秆,空气中弥漫着颗粒物和粉尘,令人呼吸困难;更有工厂污水处理不当,随意排放至附近淡水河中,至沿途居民中毒。这些人为的行为很显然是因一己私欲而破环自然环境,对自然一味地无止境索取,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报复,直到将人类毁灭为止。
鲁滨逊在彻底适应荒岛环境之后,经常射杀鸟类、捕捉山羊供自己享乐,“一方面是为了打点东西吃,一方面是为了消遣”,对待鸟类他的态度是“我爱打几只就打几只”。一切都按照他的意愿之后,他觉得“你看我用餐的时候,俨然像一位国王,一个人高高坐在上面,臣仆们在旁边侍候着”[2]113,很显然,鲁滨逊已经把自己当做了这个荒岛的统治者,在他的思想里,已经想要征服这个地方,把这片原本属于自然的地方占为己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应当是朋友关系、伙伴关系,而不是纯粹的利益关系,要以共同发展为前提,适当的开发自然,并且保护自然。当今的中国社会,早已开始依赖物质生产,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再生产,因此对于原料的索取也开始肆无忌惮,并且有些改造手段甚至不利于自然生态的循环,缺乏与自然从物质到精神的交流,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地下资源丰富的地区都遭到了过度开采,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物质欲望过于强烈,物质生产赶不上人欲望的步伐。因此,中国社会,甚至是全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对恶劣的,有许多问题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结语:《鲁滨逊漂流记》因“开眼看世界”而传入中国,打开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世界,经翻译出版后,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鲁滨逊极具挑战性,不服输,不畏惧困难,勇敢的精神,以及强大的创造能力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积极性启示,不仅对当今社会的创业人士具有重要启迪,更是对新一代的中国青少年在个人发展的层面上极具鼓励性。但鲁滨逊在对待自然态度的转变又是消极的,对于极具发展势头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警示,我们应当正视与自然的关系,不要一味的向自然索取,而是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适度开发自然。
[参考文献]
[1]葛桂录.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第5卷:英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3.
[2]丹尼尔·笛福.鲁滨孙漂流记[M].徐霞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113.
[3]王建开.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张和龙.英国文学研究在中国:英国作家研究(上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