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肖红梅,汪子娟
(长沙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
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统计思想最先出现在一年级下册的分类与整理这个单元中,它以现实生活中给气球分类和春游分组的提问形式出现,在小学二年级上下册也分别有体现统计思想,也都是以生活中一些情景问题的形式出现,在低学段中这个知识点只是以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类的形式出现,并没有正式的提出统计这个专业术语。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认知发展水平也没有很高,所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教学应该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排版上并没有正式的出现统计这个术语,这个阶段我们只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
在三年级教材中的统计思想出现在数学广角,此时的统计已经变得抽象,变成了对数字的统计,不再是之前形象地对物体的统计,在这个阶段的知识点使统计术语正式的作为一个单元标题出现是在三年级下册,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并且要学会分析数据,根据所给的数据提出问题,随后在四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开始正式地学习一些统计方法,如学习条形统计图,随后在四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出现了平均数,要求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怎么计算平均数。从三四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的统计已经不是简单的数据收集与分类,而是开始学习统计思想的抽象化知识,根据小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此时的学生已经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已经能够接受统计的这种运算方法。
在五六年级的教材中,已经出现了统计方法的所有基础知识,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并且在总复习的时候我们还对比了这三种统计图的功能与作用,在五年级上册我们学习与统计思想相关联的一个知识点——可能性,它把统计的预测化展示给了学生.六年级上册学习的扇形统计图是所有统计图中最难画的统计图,因为它夹杂了比例和百分比的运算还有对单位1的理解,而且这个时候已经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统计图来解决问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以及身心的发展,知识点变得越来越抽象化,同时,统计思想也在学生的脑海里越来越根深蒂固化。
“统计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能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相关问题,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即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学生在家举办一个生日聚会,要邀请他的朋友来参加他的聚会,他该怎样安排才能使得这个生日聚会欢乐的举行呢,这时候他就会思考到底邀请了多少人以及他们各自的喜好,然后大概地按照这个统计数据设计活动以及购买食物,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去设计计划,能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同时,学生也在这样一个生活活动中感受到了统计思想的重要性。
小学所学的东西都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的,课程要求中提出,小学教学不能与实际脱节,必须理论结合实际,所以统计思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处处有体现,小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可以看见统计的实用性,如平均数的实用性,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又比如,在学习了统计相关的知识之后,我们还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在这个信息时代,这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统计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是如此的大。
开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得出数据结果的活动,目的是分析数据并从中作做判断和预测,这是我们统计的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就如某个学生所在的班级一共有45名学生,其中有25人喜欢观看排球比赛,10人喜欢观看足球比赛,5人喜欢观看乒乓球比赛,其余5个喜欢看其他运动。学生通过对这些统计的数据结果分析,发现这个班级的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观看排球比赛,从中他可以判断和预测在他们这个班里面,喜欢踢排球的人应该多一点,想买排球的人也应该多一点。在平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统计的预测性也有很多体现,如对天气的预测估计,对不同地区的降水程度的预测等,这些都是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的。
统计思想是统计与概率知识产生和发展的依据,通过教学渗透,让学生充分感悟这一思想,才能促进他们对相关活动过程与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的统计与概率学习领域,各版本教材均安排有统计活动、探求可能性大小的活动,其中统计活动又分为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和数据分析活动,探求可能性大小是在随机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目的是估计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统计思想就是这些活动开展的线索。教师应该增加活动探索空间,促进学生对这一思想的感悟。在活动前,应设置必须使用统计方法解决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教师不必着急给出统计表让学生填,而是让学生尝试自己整理数据,用自己的方法把结果描述出来。在此基础上给出统计表,通过对比自己处理过程,学生才能感悟到统计表可以使数据简单明了,在以后的统计活动中自觉使用统计表。
利用随机实验呈现出的数据规律估计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统计思想中最难于理解的,教学中,小学生只有理解了随机实验,才能进一步感悟到统计的适用价值。在生活中,小学生常判断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如转盘抽奖,小学生看到转盘中一等奖的区域很少,指针总是很快转过一等奖的区域,就能判断出“得一等奖太难了”,这种直观感受的正确性在生活中反复检验得以加强。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在学习可能性这一节之后就有掷一掷这一个动手的环节,很多教师在教授时都会容易跳过这一环节,认为学习了可能性这一章节了之后,掷一掷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进行,但实际上,只有真正地直接参与到这个游戏中去,学生才会意识到制定怎样的游戏规则才能让游戏公平公正,才能让参与游戏的人能有同样获胜的可能性。
尽管统计推断思想的本质是估计,是猜想,但为了保证猜想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就要对数据的代表性和数据的整体情况进行判断,即需要演绎分析的帮助。对于数据的代表性,教师不必深入讲解但可以针对具体的活动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有所领会,通过演绎推理,学生在思维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体验到了统计推断思想的合理性。在随机试验之前,教师可以强调试验要求,如随意、闭眼睛、摇匀、骰子应该是均匀的等等,试验后应该请学生回忆并分析:如果允许看着摸球、不摇匀会怎样?这样“随机性”就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要求,通过分析人为干扰的后果,学生对于随机性有了一定的感悟。对于数据的整体情况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学生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后,可请学生分析以下关系:条形统计图中长方形的高和数据的关系、扇形统计图中扇形的面积和数据的关系;折线统计图中的点、线与数据的关系。只有通过演绎分析,学生才能切实体会统计推断思想中整体看待数据的要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活动,如何实施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统计思想教学,是教学目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老师而言,结合统计思想教学,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教学创新。对学生而言,统计思想方法是学生未来生活与工作所必需的,是进一步学习不和缺少的,有助于培养他们以数据分析观念和随机观念来理解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之,统计思想与小学教学相互影响,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