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彩萍,周建兵
(1.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2.常州工学院图书馆,江苏 常州 213032)
引言
用作名词的“称谓”较早的例句见于梁沈约所撰《宋书·列传》第一《后妃》:“虽幽明同庆,而称谓未穷。”有学者将《晋书》中的用例“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作为初始例证,未必确当。《晋书》乃唐房玄龄等所撰,不一定反映晋朝的语言面貌。
对称谓语的研究由来已久,先秦训诂专书《尔雅》“释亲”一章中叙述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等亲属称谓。清梁章钜的《称谓录》是最早系统研究称谓的专著。
20世纪以前的称谓语研究侧重于词义考释及溯源探流。20世纪初称谓语的研究则开始逐步走向多元化。杨树达、周法高、芮逸夫、俞敏、赵元任、志村良治等学者从风俗学、人类学、语源学、社会文化学等角度对汉语称谓语进行了研究。
20世纪后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广泛传播,汉语称谓语研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下文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择取代表性论文论著对30年来汉语称谓语研究作一回顾。
1.“称谓”和“称呼”概念的分歧
关于“称谓”和“称呼”这组概念,学术界有3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等同说。这种观点认为“称谓”等同于“称呼”,两者区别不大。“称谓”,《汉语大词典》和《辞源》都释为“称呼,名称”。“称呼”一词《汉语大词典》释为“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辞源》没有收录该条。杨应芹、诸伟奇在《古今称谓辞典》(黄山书社,1989)①自序中说:“称谓,就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孙维张在《汉语社会语言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中说:“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袁庭栋在《古人称谓漫谈》(1994)中指出:“在古代文献中‘称谓’与‘称呼’是近义词,在指某一具体称呼时,多用‘称呼’,在泛指多种称谓时,多用‘称谓’。”王秀臣在《上古礼仪称谓的修辞学史意义》(2011)中也说:“狭义的称谓通常专指基于血缘关系、职业特性、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因素所形成的人们交往中彼此的称呼。”
第二,包含说。这种观点认为称谓语包含称呼语,称呼语只是称谓语的一部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称谓”释为“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而“称呼”则是指“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李明洁在《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1997)中将其定义为:“现代汉语语汇中凡为完成表述功能而具有指称作用的皆为指称语;指称语中指人的那一部分为称谓语;称谓语中具有自我描述功能的为面称语,……”
第三,交叉说。曹炜在《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2005)一书中认为“称谓语与称呼语是两种具有密切联系却又存在明显差异的不同的词汇现象”,“称谓语着眼的是人们相互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是人们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拥有的身份、职业、地位等在词汇中的具体表现”,“而称呼语着眼的是人们的当面招呼的言语手段,是‘在直接的语言交往中指称某人的方式’”,“两者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部分重合,部分相离”。么孝颖在《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2008)中认为称谓语属语义范畴,称呼语属语用范畴,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我们赞同“包含说”,认为“称呼”仅是“称谓”的内部分类。“交叉说”认为“称谓语中有一部分是不能用来当面称呼的”,而“称呼语中也有一部分是并不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可以这样解释:“称谓”之中仅有面称(即称呼)可以当面使用,而背称、叙称等都不能;并不是所有的称谓都表示社会关系,如姓名称谓、代词称谓等。
《集韵·证韵》:“称,谓也。”《国语·吴语》“王称左畸曰”,韦昭注引贾、唐二君云:“称,呼也。”《文选·王巾〈头陀寺碑文〉》“则称谓所绝”,李周翰注:“称谓,名号也。”从历史来源看,“称谓”一词比“称呼”出现得早,唐朝才出现“称呼”一词,《全唐文》卷八九一有“上皇太子称呼疏”。从研究成果来看,用“称谓”这一名称的也远远多于“称呼”,概因“称谓”概念范围要大于“称呼”。
现代汉语“称谓”和“称呼”的主要不同在于“称呼”还能作动词用,而“称谓”不能。这是因为“呼”还有“叫”的意思。《汉书·文帝纪》“一呼士皆袒左”,颜师古注:“呼,叫也。”
我们认为“称谓”可定义为:称谓,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过程中用来指称交际对象的符号系统。
称谓问题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表面上看,称谓是用语言来指称某人,实际上对人物的不同称谓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包括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乃至思维模式都影响着称谓语的选择使用。
2.称谓语分类研究
称谓语的分类研究散见于论文论著中,分类角度不同,会得出多种分类结果。李树新《现代汉语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1990)将称谓词分为对称、叙称、自称。解正明《北京话认知称谓名词特点及其社会成因》(2005)将称谓名词分为3类,分别是亲属称谓名词、社会称谓名词和认知称谓名词。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1996)把称谓语分为9个层次。向熹《称谓词与〈称谓词典〉》(2006)按照来源和构成形式将称谓语分为本称、喻称、代称、用事、别称、隐称、省称、仿称、方言、译称等,按照说话者的不同态度和感情分为尊称或敬称、美称、谦称、詈称、蔑称或憎称、昵称或爱称、讽称、戏称或谑称等。
专门讨论称谓分类的有李明洁的《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1997),该文指出以往分类标准由于缺乏系统性而导致分类结果缺乏系统性。作者从言语行为的基本功能入手将称谓语进行分类,并对这些称谓术语的内涵与外延一一作了界定。文章又进一步从定位功能、表情功能、定性功能角度对称呼语作了下位区分,其中表情功能、定性功能从属于定位功能。这种分类科学合理,值得肯定。
3.称谓语的语义类型、历时变迁及源流研究
胡士云《说“爷”和“爹”》(1994)探讨了“爷”和“爹”在现代方言中的分布、音义类型、音形源流、语义演变等,从共时分布和历时演变层面进行研究。殷寄明《“姑舅、姑嫜、公婆”浅释》(1996)指出“姑舅”“姑嫜”“姑章”等名异实同的称谓词形成既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原因又与词义引申、偏旁同化、正俗差异等有关。张清常《〈尔雅·释亲〉札记——论“姐”、“哥”词义的演变》(1998)通过剖析《尔雅·释亲》的内涵探索汉语亲属称谓古今变化发展的主要脉络,并对辞书中“姐”“哥”释义进行磋商。王云路《说“儿”》(1998)探讨了由“儿”字本义引申的称谓语“儿”及由“儿”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分析了这些称谓语的指称对象,并对辞书中合成词“儿”语素的释义作了补正。黄树先《“哥”字探源》(1999)从汉藏语、南岛语、阿尔泰语等语言接触的角度探讨了汉语“哥”有“父亲”义的缘由。俞理明《从“教化”到“告花子”——汉语中的词义感染》(2005)探讨了“教化”一词变换成“告花子”的基础、过程和原因,并对俗语源的产生从重新分析、词义感染、类推作用等方面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其他还有陈刚《北京人对母亲称谓的演变》(1983),王玉华《“同志”“师傅”演变析》(1988),俞理明《说“郎”》(1999),潘文、吴新江《近代汉语中“女儿”一词的历史考察》(2001),葛佳才《“同学”源流考》(2002),刘毓庆《“小姐”考》(2003),王枫、丁崇明《男子配偶称呼语的历时演变、功能配置及竞争》(2005),徐时仪《“阿姨”探源》(2006),许之所《论“小姐”词义演变及其成因》(2007),李树辉《车师(姑师)的语源、语义及源流考辨》(2009),张美兰、穆涌《称谓词“兄弟”历时演变及其路径》(2015)。
4.方言称谓语研究
董树人《北京方言中的语素“爷”》(1994)对北京方言中含有语素“爷”的称谓语进行了探讨,从中透视地域文化。董志翘《四川方言中的“老几”、“几娘”》(2000)对四川方言称谓词“老几”“几娘”中的“几”作了研究。骆增秀《北京方言亲属称谓中的特殊现象》(2000)探讨了北京方言中称“姑”为“爹、娘儿”,称“叔”为“爹”的现象。曹兆兰《金文中方言“嬭”与雅言“母”的相因生义》(2002)运用相因生义理论解释“嬭”具有“母”的“成年女性美称通称”一义,同时说明金文中“嬭”通“女(母)”,证明了“古音娘日归泥说”。张振兴、张惠英《从山西话的称谓词看古代文明》(2003)对山西方言中称母亲为“姐”、称父亲为“哥”“大”的现象作了研究。孙玉卿《山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对山西106个方言点的亲属称谓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探讨这些称谓词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分析了亲属称谓系统在语音、称谓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并与粤语、客赣方言亲属称谓词比较。其他还有俞敏《哥儿哥儿俩哥儿们》(1984),林彬《吴川方言亲属称谓词》(1991),周前方《方言称谓词的语言文化分析》(1995),岩田礼《汉语方言“祖父”“外祖父”称谓的地理分布——方言地理学在历史语言学研究上的作用》(1995),孙立新《陕南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异读别称》(1996),孙玉卿《山西方言“父亲”、“伯父”、“叔父”称谓类型分析》(2005),陈立中《汉语方言亲属称谓词语中的排行标志》(2006),张振兴、张惠英《从闽语称谓词头“俺、儿”说起》(2008),薛志霞《山西万荣方言单音节亲属称谓词重叠式的特殊用法》(2008),孙益民《“姑母”称谓在湘东北及湘中部分地区的地理分布》(2009),孙玉卿《从方言称谓词的历时变化看“从尊称谓”的影响》(2011)等。
5.少数民族称谓语研究
戴庆厦《景颇语亲属称谓的语义分析》(1991)运用语义层次分析法,剖析了景颇语亲属称谓的义素成分、义位网络、语义组合以及亲属称谓语义场的基本特点。贾晞儒《宗加、巴隆蒙古语亲属称谓词比较》(2002)通过宗加和巴隆亲属称谓词的比较和分析,揭示了语言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一些特点,并对其原因作了探讨。张宁《克木语亲属称谓词研究》(2007)描述并分析克木语亲属称谓词的构词方式、构词特点和使用特点。石德富《苗瑶语“妻”、“夫”源流考》(2011)从历史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角度对苗瑶语“丈夫”和“妻子”称谓源流进行了考察。哈申格日乐《现代蒙古语常用亲属称谓词的语义分析》(博士论文,2011)运用多种方法对现代蒙古语常用亲属称谓进行系统研究,并论述了现代蒙古语常用亲属称谓词产生的历史原因、社会因素、民族思维原则、语言表述形式等。其他还有仲素纯《达斡尔语的亲属称谓》(1985),罗美珍《傣语的称谓法》(1989),周庆生《西双版纳傣语亲属称谓语义成分分析》(1990),肖家成《阿昌族亲属称谓结构及其社会文化背景》(1992),陈宗振《我国突厥语的“父母兄姊”等称谓及其演变》(1996),古丽扎尔·吾守尔《维吾尔语的亲属称谓》(2003),薛才德《藏缅语伯叔舅姑姨称谓研究》(2006),安国峰《朝鲜语对有亲属关系的第三者的称呼方式》(2010),等等。
6.专书称谓语研究
程邦雄《〈论语〉中的称谓与避讳研究》(1997)指出《论语》所代表的时期继承了殷周以来的称谓传统及避讳习俗。刘丹青《〈红楼梦〉姨类称谓的语义类型研究》(1997)从类型学角度探讨了《红楼梦》母之姐与母之妹称谓语义特点的差异。夏先培《左传交际称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通过多方面联系、比较,多学科交叉、渗透,多种方法结合、互补,概括出《左传》时期称谓语的使用规律。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从多角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红楼梦》中的称呼语。贾娇燕《〈醒世姻缘传〉社会称谓研究》(博士论文,2008)运用描写、比较、考释等方法对小说中的社会称谓作封闭式研究,多角度地揭示社会称谓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因素。其他还有何乐士《〈左传〉的身份性社会称谓》(北京出版社,1984),孙炜《〈红楼梦〉的亲属称谓》(1990),曲家源《〈水浒传〉称谓考证》(1994),王小莘《从〈颜氏家训〉看魏晋南北朝的亲属称谓》(1998),董琨《〈墨子〉称代系统论隅》(语文出版社,1998),李华《〈左传〉中的称谓表达》(2009),等等。另外高校硕士博士论文以《史记》《世说新语》《敦煌变文》《儒林外史》《聊斋俚曲集》《官场现形记》《歧路灯》《经律异相》等专书为语料,探究了其中的称谓语。
7.断代称谓语研究
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中华书局,1994)对亲属称谓、官称、尊称、讳称、谦称、妇女称谓等作了全面介绍,是对古人称谓分析较为详尽的专著。桂敏玲《上古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硕士论文,2007)探讨了上古汉语中的女性称谓语所体现的上古婚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中华书局,2008)对汉以前上古文献中各种称谓进行了详尽考释,该书注重语言与文化结合的研究,为我国称谓学、称谓史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示例。石潭《两汉妻妾名谓略考》(1987)从性别角度探讨了两汉时期中国古代女子称谓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曹定云《周代金文中女子称谓类型研究》(1999)研究了周代金文中女子称谓的基本类型,并对五国族姓的有关铭文作了一一辨析。研究唐代称谓语的有牛志平、姚兆女《唐人称谓》(三秦出版社,1987),吴茂萍《唐代称谓词研究》(硕士论文,2002),朱傲雷《唐代笔记小说中的亲属称谓语研究》(硕士论文,2006)等。断代称谓研究还有白芳《论秦汉时期“臣”称谓的社会内涵》(2003),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2006),马丽《东汉魏晋南北朝亲属称谓研究》(2009)等。
8.佛经称谓语研究
俞理明《从佛经材料看六朝时代的几个三身称谓词》(1990)依据佛经材料研究了六朝时期“鄙”“奴”“身”等三身称谓词。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分析了“人从”“市监”“断种人”“穷肠子”等称谓语。日本无著道忠《葛藤语笺》(禅文化研究所,1992)“人伦”篇、“名姓”篇中收录了禅宗一些称谓语,如“师波”“杜家”“野盘僧”“无赖查”等。俞理明《从〈太平经〉看道教称谓对佛教称谓的影响》(1994)指出早期译经中佛教称谓借鉴了道教称谓,随着佛教地位的提高,佛教开始用“释”“僧”“和尚”等正宗称谓。梁晓虹《禅宗典籍中“子”的用法》(1998)涉及称谓名词后跟“子”的现象。陈星桥《佛教称谓漫谈》(1999)对佛教称谓进行了分类研究。储泰松《“和尚”的语源及其形义的演变》(2002)探讨了“和尚(上)”的语源及其在佛经和中土文献中的出现年代及形义变化。雷汉卿《禅籍方俗词研究》(巴蜀书社,2010)涉及部分称谓语词。徐琳等《〈祖堂集〉佛教称谓词语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是目前为止第一部研究禅宗文献称谓语的专书研究。专著侧重分类描写。姜南《汉译佛典中的“梵志”是梵汉合璧词吗?》(2014)依据古代注释中的分歧解读和犍陀罗语假说,重新考察“梵志”的来历,认为它来自中期印度语的音译词。朱冠明《关于汉译佛经中“文殊师利”的译名》(2015)根据梵汉本《法华经》对勘材料,分析了“文殊师利”译名的来历。储泰松《中古汉译佛经与汉语“父亲”称谓的来源》(2016)对中古文献尤其是佛典文献“父亲”称谓词的字形、字音渊源流变作了考察,并与突厥语族、藏缅语族比较,认为“爹”类称谓词是汉语固有词。其余还有梁晓虹《小议佛经“仁”、“仁者”用作第二人称代词》(1986),俞敏《世尊称谓小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梁晓虹《从禅宗语录看“汉”有骂称》(1997),李广明《“老师”“导师”之类的称谓最早见于何书?——试论佛文化对近代汉语词汇的影响》(1999),疏志强《浅析禅宗骂詈语》(2002),袁宾、张秀清《禅录词语“专甲”与“某专甲”源流考释》(2005),姚美玲《唐代墓志所见佛徒称谓词释》(2005),吴新江《〈六度集经〉中“兄弟”一词的“兄妹”义考索》(2007),韩栋《“律师”考辨》(2008),《从“佛陀”及其异译看佛教用语的社团差异》(2011),范春媛《禅宗人称称谓“××汉”考察》(2011),许卫东《〈高僧传〉中僧人佛徒称谓探讨》(2011),鞠彩萍《浅谈禅宗称谓中的借称》(2012),鞠彩萍《禅宗语录“(××)汉”称呼语的语义语用分析》(2012)等。此外一些佛教辞书如慈怡《佛光大辞典》(佛光出版社,1988),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文物出版社,1989),任继愈《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王志远《中国佛教百科》第2卷《宗派、教职、称谓、教义》(华龄出版社,2008),袁宾和康健《禅宗大词典》(崇文书局,2010),李维琦《佛经释词》《佛经续释词》(岳麓书社,1993)等收录了部分佛经称谓。
研究敦煌变文称谓语的专著、论文有: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该书第一篇“释称谓”考释了变文中的一些称谓词;杨秀英《敦煌愿文社会交际称谓语初探》(2003)对愿文中社交称谓词作了研究;郑阿财《敦煌变文中称谓词“阿婆”综论》(2007)对“阿婆”一词多义的现象作了探讨。还有马德《敦煌画匠称谓及其意义》(2009),洪艺芳《敦煌变文中“阿”前缀的亲属称谓词》(2010)等。研究藏传佛教称谓的有尕藏加《藏传佛教称谓漫谈》(1999),嘉益·切排《藏传佛教各教派称谓考》(2003),等等。
9.称谓语修辞研究
这方面的成果较少。马鸣春《称谓修辞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一次系统研究了称谓与修辞之间的关系。顾之川《明代汉语的修辞称谓与变异称谓》(1993)举例说明了比喻、借代、用典、藏词、析字、谐音等修辞手段在明代汉语称谓中的运用情况。潘文《修辞与称谓》(1996)从修辞与称谓的构成、修辞性称谓的修辞意义、修辞性称谓产生的文化基础等方面作了研究。其他还有张涤华《称谓与修辞》(1983),王天敏《一种特殊的修辞现象:别称》(1997),萧世民、康旭平《以玉称人:古代社交中别具一格的尊称》(2003),吕海燕《称呼语变异运用的修辞效果》(2003),李婧《称谓的修辞作用》(2007)等。
10.称谓缺环问题研究
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1990)从现代汉语夫妻之间的称呼,老师、爱人的称呼等问题着手,讨论了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祝克懿《口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考察》(2004)探讨了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的缺环问题。
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困境与缺环》(2004)不赞同称谓缺环理论,认为汉语只是存在着称谓难的困境,原因在于汉语称谓的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但汉语称谓词繁多,人们能够找到与交际关系及语境相切合的称谓词。其他还有郭熙《当前社会称谓缺位现象小议》(1997),丁崇明《“姓名/名+亲属称谓”——一种值得推广的称呼语》(2000),卢骄杰、伍桐《无称可呼的尴尬——山西省商场服务员对年轻女性的泛尊称调查》(2005),陈硒《现代汉语社会称呼语缺环“难点”的补偿策略》(硕士论文,2006),肖倩《现代汉语社会称谓缺环现象研究》(硕士论文,2007)等。
11.称谓语感情色彩研究
对称谓语感情色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敬称、尊称、谦称、詈称、贬称等方面,一些研究礼貌用语、委婉语、谦敬语的论文论著中也包含了称谓语感情色彩的研究。俞理明《汉语的谦称“愚”》(2000)针对称谓词前加“愚”用法的争议,用大量语料分析指出“愚”用在平辈之间或不计辈分地位、只表自谦敬人是古今一贯的传统用法。韩在均《汉韩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对比》(2000)从构词方式和语义方面对汉韩亲属称谓中敬谦称语作了比较分析。孟昭水《汉语詈语的致詈方式及文化内涵》(2006)探讨了5类汉语詈语的文化内涵。刘福根《汉语詈词研究——汉语骂詈小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描写了先秦到明清时期的詈词,展示了汉语詈词的历史全貌,剖析了汉语詈词的文化意蕴。胡剑波《冒犯称谓语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运用有关语言学理论,全面分析了冒犯称谓语的类型、构成形式、特点、语境、功能、社会文化心理等等,是一部专门从感情色彩角度研究称谓语的力作。张谊生《试论骂詈语的词汇化、标记化与构式化——兼论演化中的骂詈语在当代汉语中的表达功用》(2010)指出骂詈语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个主观化与词汇化进而叹词化、标记化、构式化的过程,并分析了骂詈语多种不同的表达功用。还有张觉《古汉语中的尊称》(1989),《古汉语中的谦称》(1989),晋家泉《汉语中的敬称“×老”“××老”》(1994),马庆株《敬辞、谦辞和詈辞》(1996),李春玲《关于敬辞、谦词、应答之词等问题》(1997),刘静敏《称呼语连用的感情色彩》(1998),洪成玉《谦辞敬辞婉辞概说》(1998),吉常宏《谦称和敬称——正确使用称谓词之二》(2001),迟洪俊《称谓词中的“老”和尊称》(2001),吴会娟《中古汉语谦敬称谓研究》(硕士论文,2008),刘宏丽《明清敬谦语研究》(博士论文,2009)等。
12.称谓语比较研究
对中外称谓作比较研究的成果较多。毕继万《汉语与英语称谓用法比较》(1989)从汉英亲属称谓、汉英社交称谓以及汉英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引申用法等角度进行了比较。贾彦德《现代汉语常用亲属词的语义特点》(1994)通过与印欧语系几种有代表性的现代语言比较,找出现代汉语常用亲属词的语义特点。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是第一部从中西对比角度论述人际称谓的专著。该书涉及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姓名学、民俗学等研究领域。王晓红《称呼语的社会文化标志功能》(2001)通过俄汉称呼语的比较,探讨两个民族在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其他还有卢卫中《英汉呼语探讨》(1992),蔡晖《俄汉称呼语对比》(1995),王逢鑫《论亲属词——英汉亲属词语义比较》(1997),赵军峰《汉英社交称谓对比研究刍议》(1999),葛艳《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2001),孙秀琴《中西称谓用语的文化差异》(2002),韩明《汉越称谓法对比初探》(2003),等等。另外还有一些文章从中外称谓语翻译角度来论述,如朱立才《汉阿亲属称谓的差异及其文化渊源》(2000),尹富林《英汉称谓语的语用功能比较与翻译》(2003),等等。
有的文章将汉语和少数民族称谓作比较研究,如何亮星《从哈、柯、汉亲属称谓看最古老的亲属制》(1982),蔡亮尧《亲属语义场中的汉维语词之比较》(1997),陆镜光等《汉藏系语言和汉语方言称谓词的比较》(2001)等。
除了承袭传统词汇学、词源学、语义学、方言学等研究方法外,随着国外语义学理论的引进,汉语称谓语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里主要介绍借鉴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称谓语的一些代表性论文论著。需要说明的是,学者们多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类中可能有交叉的现象,述评时只能侧重于某一方面。
1.从文化学角度研究称谓语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称谓语历来就是语言学和文化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主要有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探讨了亲属称谓的文化背景、人名的文化内涵。王晓红《称呼语的社会文化标志功能》(2001)认为称呼语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它能够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政治制度等。张惠英《语言与姓名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分析了称谓词所反映的古代中国乃至整个东南亚、东亚的文化特点。祝西莹《从汉语称谓语看宗法观念对国人思想意识的影响》(2005)分析了汉语称谓语所体现的宗法思想,同时分析了汉语称谓语对宗法思想的反作用。卿文光《从中国人的称谓看儒教精神的缺陷及其社会历史后果》(2009)指出中国人称谓的缺点——缺乏普遍称谓,这源于3 000年来支配中国社会的儒教精神的缺陷,儒教认为社会关系的本质是血缘家族关系。其他还有马良民《由先秦礼俗和亲属称谓看母系向父系氏族的转变》(1987),李树新《现代汉语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1990),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1992),于逢春《论汉语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底蕴》(1995),盛爱平《温州称呼语与东瓯文化》(1998),余志鸿《汉语称谓语和汉人的制度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陈佳《从汉语血缘亲属称谓看语言对文化的反映》(2002),史宝金《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2003),王志强《汉民族性别称谓的文化意蕴》(2006)等。
2.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称谓语
社会调查法是社会语言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祝畹瑾《“师傅”用法调查》(1984)通过对“师傅”称谓语在北京市区不同人群中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使用者的社会特征及意向,分析该称谓语扩散的原因。祝畹瑾《汉语称呼研究——一张社会语言学的称呼系统图》(1990),模仿Ervin-Tripp(1972)绘制了一张汉语称呼系统计算机流程图,概括了年龄、职位和身份等在汉语系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关系和语境因素对说话人选择称呼形式的影响,弥补了Brown和Gilman(Thepronounsofpowerandsolidarity,1960)研究的不足。陈原《社会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0)介绍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中对各种民族种族亲属称谓的研究,其中第215~219页探讨了中国配偶称呼的变化及其意义,第249~259页探讨了中国亲属称谓。齐沪扬等《上海市徐汇区大中小学生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2001)通过多项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进一步提出重视人际称谓教育,指出称谓语的现实意义、称谓语的变异和规范等。晏小平《从“同志”看社会的变化》(2004)调查了特定语言群体对“同志”称呼的使用情况,探讨了公务员称呼由过去的政治动因为主,向政治中性和个性化称呼语转变这一社会语言现象。刘永厚《商贩称呼语的调查分析报告》(2007)调查了北京两个服装商场商贩对顾客使用的称呼语,分析了商贩称呼语的使用与商贩性别、年龄及城乡背景等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从“权势”和“同等关系”角度对其成因进行探讨,提出“权势型同等关系”。邵敬敏《“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2009)通过多种调查方法,指出“美女”这一称呼的崛起是面称缺位与方言词语仿用引发的,还对“美女作家”这类组合进行了语义分析和历史追溯。实验法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张积家、陈俊《大学生称呼语选择纬度的研究》(2003)使用量表分析了大学生称呼语的选择维度。张积家、陈俊《汉语亲属词概念再探》(2004)运用自然分类和配对语义决定的方法,对汉语亲属词的概念结构作了进一步探讨。其他还有文秋芳《从社会语言学看汉语称呼语的使用规则》(1987),黄南松《非教师称“老师”的社会调查》(1988),薛才德《“师傅”“同志”称谓使用现状调查及其社会原因探讨》(1990),李明洁《泛尊称选用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解释:上海泛尊称使用状况的社会调查报告》(1996),潘之欣、张迈曾《汉语亲属语扩展用法调查》(2001),晏小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称呼使用的调查》(2002),唐师瑶《“大姐”与“小姐”》(2005),郭熙《对汉语中父亲称谓系列的多角度考察》(2006),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博士论文,2007),张积家、林娜《汉语亲属词典型性评定的影响因素》(2009),等等。
3.从语用学角度研究称谓语
从语用角度对称谓语进行研究的论文较多,有专门从语用角度探讨的,如李明洁《称呼语的运用规则和协调理论》(1996)运用Carol Myers Scotton的协调理论,剖析了称呼语运用的规则,其中包括元准则和协调理论对称呼语运用的指导准则,并对准则指导下的称呼语流程作了分析。李经纬《语码转换与称呼语的标记作用》(1999)借鉴西方语言学中的语码转换理论对汉语称呼语的使用进行了实例分析。唐兴红、刘绍忠《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与语用失误》(2004)运用Leech、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和Coffman的面子理论分析了中西文化礼貌准则对称呼语使用的制约作用和由此导致的语用失误。余玉萍《从顺应论的角度看称呼语的语用失误》(2007)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论指出,如果说话人没有顺应交际语境的诸因素,其称呼语的使用就会出现多种语用失误。还有卫志强《称呼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1994),曲靖华《称呼的语用研究》(1999),曲卫国、陈流芳《礼貌称呼的语用学解释》(1999),李燕《称呼语的语用功能》(硕士论文,2000),胡玉华、胡范铸《“王局”“张处”“李科”:试析官场一种新的称呼语的语义内涵及语用条件》(2000),陈夏芳《称呼语的社会语用学研究》(东华大学出版社,2002),梁佳《称呼的语用研究》(2002),来鲁宁、郭萌《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2003),樊小玲等《“小姐”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地理分布及其走向》(2004),张素玲《借子称谓语的语用形式和语用机制》(2005),武洁《〈红楼梦〉称谓的语用研究》(硕士论文,2006),陈流芳、曲卫国《“老+姓”称呼的语用功能浅析》(2006),黄碧蓉《称呼语变异使用驱动机制解析》(2009)等。
4.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称谓语
李明洁《称谓图式:称谓语的认知模式》(2000)认为称谓是一种图式,称谓图式有特征驱动、身份驱动和语义驱动3种实现模式。一个称谓语的使用过程就是称谓者与被称谓者通过称谓图式相互认知的过程。王云路、陈敏《论“老小”的“妻子”义——兼谈称谓语在突显原则下的意义变化》(2008)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了“老小”“妻子”等称谓语由指代全体家庭成员缩小到特指妻子的现象,指出这一意义演变主要是突显原则下转喻思维的结果。束定芳《绰号的认知语言学分析》(2009)运用隐喻转喻理论分析了《水浒传》中108将绰号的构成方式和使用特点。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博士论文,2010)从语用和认知的综合视角对《红楼梦》称呼语所指及意图进行了系统考察。张博《汉语动源职事称谓衍生的特点及认知机制》(2011)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中由动词转指施动者而产生的称谓作了深入研究。其他还有解正明《北京话认知称谓名词特点及其社会成因》(2005),尉万传《汉语称谓语的社会认知探析》(2010),谭瑾、彭建武《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2010)等。
以上简要回顾了汉语称谓语研究的大致情况,近年来称谓语研究的论文论著数量较多,因篇幅有限,重要成果不能一一穷尽,论文也只能仅作例举。
从以上称谓语研究范围和研究角度看,汉语称谓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的说来有以下特点:
1.研究内容广泛
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涉及各个方面,有对称谓语的考释和探源,对专书称谓语、断代称谓语的研究,对方言以及少数民族称谓语的研究,对称谓语的修辞、感情色彩的研究,对称谓语教学、称谓语中外比较、称谓语翻译问题的研究,还有称谓词典的编写等。研究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从共时的角度反映了从上古到现当代各个时期汉语称谓语的全貌,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称谓语的渊源流变。
2.征引语料丰富
对现代汉语称谓语以及方言和少数民族称谓语的研究,多为实地调查,材料多取自当地鲜活的语言。而对古代汉语中的称谓语研究,语料则取自经、史、子、集,另外佛经、杂著、金石碑帖、出土文献等亦有引证,其语料来源丰富,增加了可信度,增强了解释力。
3.重视点面结合
纵观汉语称谓语研究,既有对个别称谓语深入细致的研究,又有对某一称谓系统的整体观照,这样点和面互相补充。点是面的基础,面是点的延伸,有助于了解汉语称谓语的全貌。
4.重视专书研究
纵观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专书称谓语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集中表现在大量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以此为选题,多以某一时期的专书为语料,研究其中的称谓语,有的是全书称谓语研究,有的是侧重于专书中某种称谓现象的专题研究。对专书称谓语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考察分析,有助于为汉语断代研究和宏观研究提供翔实的材料。
5.研究方法多样
国外学者很重视称呼语的研究,美国语言学家布朗(Roger Brown)、福特(Marguerite Ford)以及欧文·特里普(S.M.Ervin-Tripp)对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了“权势”(power)和“同等”(solidarity)理论,列举和分析了制约称呼选择的诸多因素。欧文·特里普还将美国英语中的称呼系统归纳为一张计算机流程图。欧文·特里普的SociolinguisticRulesofAddress(《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1984,王菊泉译)介绍了社会语言学交替规则、规则的对比研究、双项选择系统等内容。随着这些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引进,汉语称谓语研究方法更趋现代化、多元化,学者们充分借鉴了现代语言学理论,称谓语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1.重视汉语史称谓语系统性研究,加强理论建树
由上文可知,学术界对现代汉语称谓语从共时和历时层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其论文论著数量如雨后春笋,相对来说汉语史称谓语研究略显薄弱,无论是具体描写还是理论建树,都有待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揭示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应注重从史的角度对汉语称谓语的发展演变作深入细致的考察,进而探讨称谓语发展演变的规律和内部机制。根据汉语史的不同分期,可分别对上古、中古、近代汉语称谓语作专书专题研究,只有做好这些基础性工作,才能进一步揭示汉语发展演变的规律,从而为汉语断代史、汉语发展史提供充足的资料。这方面应充分借鉴现代语言学理论,结合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类型学、文化学、修辞学、地理语言学等进行研究。当然借鉴现代语言学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汉语自身的特点,称谓语从实质上来说属于词汇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在结合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时不能脱离本体性研究,我们要不断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理论与方法。
2.重视佛经及禅籍称谓语的研究
从研究论文论著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看,近30年来学者们在佛经及禅籍称谓语研究方面用力不够,专书方面至今只有徐琳等(2010)对《祖堂集》称谓词的研究。佛经及禅籍文献是语言研究的宝藏,其语料价值前辈学者多有揭示。禅宗语录尤以高度口语化著称,禅宗语录出现的老榾、黄面浙子、岑大虫、梢郎子等都是高度口语化的称谓语。这些称谓语还需要结合禅宗教义或禅宗特殊的传道方式来领悟。禅宗语录称谓语有些可以上溯到汉译佛经,有些正是现代称谓语的源头。弄清这些称谓语的特定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也有助于汉语史词汇系统的理论建构。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需引起重视。
3.重视新生称谓语的研究
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语言脱离了社会就寸步难行。在网络普及、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语言与时俱进,称谓语同样异彩纷呈,出现了不少新的称谓,如亲、美女、美眉、大虾(大侠)、菜鸟、斑竹、童鞋、小资、北漂、白骨精等,已有不少学者作了初步探讨。如何看待这些称谓语?是规范引导,还是按照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优胜劣汰?这些称谓语的得名理据是什么,有何来源,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心理,使用人群有何限制,达到什么语用目的?诸如此类问题都值得深入调查研究。可采用语料分析法、社会调查法、实验法、数据分析法、观察法等实证性研究方法,探讨演变规律,从而推动语言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本文在介绍相关研究成果时只提及题目、发表年代、出版社,刊物名称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