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

2018-03-29 07:52孔维涵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15期
关键词:大思育人思政

孔维涵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吉林 130000)

在大思政视域下所开展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相关研究工作,可以改善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所暴露出的实践不足问题,使得理论与实践可以有效融合,共同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相关研究工作,是对“以生为本” 教育理念的诠释,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珍贵定位,实现思政教育认知的三回归,即回归价值理性、回归生活实践以及回归社会现实。 只有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个体的情感意志,并付诸实际行动,将其转变为指导个体行动的内在素质以及实践精神,才可以使得思政教育富有成效,具备生命力。

1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价值

1.1 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发挥主体价值

高校思政教育形式的创新并非是某个个体的责任,而是社会以及学校的共同责任。高校可以邀请社会上的知名学者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升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关注力度。 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成立校外实践基地以及校内实训课堂的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也拓展了学生与社会学习与交流的渠道,真正塑造出具备良好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的社会复合型人才。

1.2 整合教育资源,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

思政教育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教材当中的知识点,还需要借助家庭、社会等多个渠道获得思政教育资源。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各种理论以及知识更新的速度也不断提升,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与师生分享理论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才可以最大化地体现价值,才能够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够成为时代弄潮儿,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政治、社会中的实践内容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融为一体,借助这种教育模式,学生的知识可以得到质的提升,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1.3 优化思政教育环境,提升育人效果

实践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对思政理论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的统称,是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思政教育实践目标的根本要求组织而成的育人环境。在大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环境包含了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融合最终形成了思政实践育人环境。 其中,社会环境不仅包含了政治、文化与经济等宏观环境,还包含了家庭、网络虚拟以及校园周边等微观环境。校园环境包括了制度、心理以及行为环境等诸多内容,这些因素彼此联系、影响以及渗透,最终成了合理,构成了动态而又复杂的系统,实现了思政实践育人环境的优化目标,通过对思政教育环境的优化,可以让大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当中,实现自我发展与飞跃。

2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政教育效果和学生愿景存在偏差

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动机是希望能够从思政教育中获得有益营养,完善自身素质,成为高素质人才,希望毕业以后不仅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效果并非如人们与预判的那样,现实与愿景之间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思政教育形式较为简单,教育内容缺少创新,这样会导致思政教育的说服力以及鲜活性被大打折扣,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第二,高校思政教育将教师作为核心,关注课堂教育,没有能够将学生作为思政教育主体,这样将会忽视学生当前以及将来可能存在的发展需要。

第三,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缺少行之有效的评估与奖惩制度,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缺少相应的定量与定性评估机制,使得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当中遇到情感以及道德困惑以后会感到手足无措。

2.2 思政教育效益和社会需要存在偏差

大学生实际思想道德情况与国家、 社会对其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社会要求大学生能够保持校内、校外道德素质的一致,可是很多大学生很难满足这一要求。

第一,很多大学生在行为、情感、认知等层面的品德存在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对于道德认知上的差异性,道德行为选择上的表里不一,接受思政教育时的抵触情绪。

第二,很多大学生道德规范呈现出了校内校外的两面性。传统思政教育采用的是灌输法,导致了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时候长期处在被动的地位,自律能力欠缺,体现为道德行为规范在校内、校外的两重性。

2.3 思政教育效率与高校期望存在偏差

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的情况经常出现,人们的价值观时刻遭受着冲击,产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信仰危机。同时,很多院校尽管也有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愿望,注重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可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对思政教育工作缺少足够的认识,没有将思政教育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德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与挖掘,德育队伍无法产生合力。 这样,因为缺少统一的领导、规划以及指挥,导致了德育效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价值标准以及道德评判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社会上缺少对于丑恶现象的地址与批判,导致了大学生在情感、道德层面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魂火,很多大学生在实际道德行为判断以及选择上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充分体现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策略

3.1 以学生发展诉求为方向

高校思政教师在大思政背景下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根本诉求,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推动学生自身发展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以及方向。 在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认真倾听学生心声,最终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道德素养的综合发展目标。

3.2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

高校领导以及基层教师要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思政教育改革力度,逐步完善思政教育内容,将确立学生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作为基本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其内心相匹配的心理世界。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还要紧密地围绕着教育改革的初衷,有目的以及有计划地开展与落实,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可行性。

3.3 以教育方法为手段

思政教育方法的合理性将会对教育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所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方法,防止出现过分关注理论,忽视实践的问题,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完美融合,才能够改善我国当前思政教育停滞不前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还是采用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方针,所以,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实践教学工作中,要提升学生自主参与体验的环节。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拓展训练,或者是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团协作与团结的意识,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行为、思想,进而提升实践能力。

4 结语

当前,我国思政教育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思政教育工作所进行的改革需要保持循序渐进的趋势,避免功利化的心态,做到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重复啊点,这样才能够保证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效果。

猜你喜欢
大思育人思政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