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献秀,许辉
(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灌云 222200)
目前,教育部门开始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中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贴合教育目标。2015年,教育部门颁布应用型人才指导意见,要求中职院校认真落实意见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开拓学生思维,令其快速成长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机械专业是工科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招生范围广,而且人数较多,属于高就业率专业,机械课程作为专业的基础知识,旨在为学生传授正确的机械知识,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分析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学生灵活使用现代化设备,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以提高综合能力。要想满足机械课程教学改革,中职学院必须根据当前机械课程内容、学校状况以及师生问题来进行改善。该文认为机械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落实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与课程实践相结合,以“自主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
(2)摒弃传统教学手段,通过设置问题、结合案例以及项目演练为教学流程,实施任务拉动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合理地展开教学活动。
(3)按照“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第二课堂一盘棋”的思想,注重实践演练,教师充当引导者,促使学生主动探索问题,逐渐成长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机械课程包含各类知识,如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艺学等,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机械设备、材料性能、热处理方法、物体受力等知识,并强调学生以工艺标准为核心,落实经济、环保原则,最终掌握新知识。传统机械课程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通过板书以及记忆促使学生短期“学会”机械知识,而学生并未主动了解知识,学习兴趣不浓厚,同时,教师为节约课时,并未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而是片刻后自行公布答案,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透彻,过段时间便遗忘知识点。再者,中职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厌恶学习,关注度不高,逃跑、打架、敌视教师等现象时而存在,而教师也不愿过于理会,只想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最终导致双方几乎零沟通,学习氛围较差。此外,由于中职院校的口碑较差,政府资源支持较少,因而机械设备质量、实践场地难以满足教学条件,而机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一定的机械装置实体设计能力,显然教学目标与客观条件相冲突。最后,教师应科学结合理论知识与具体案例,通过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进行验证,从而令学生感受到机械知识的实践性以及应用性,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望,促使其接受并应用、创新。该文收集大量资料,发现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参观演示教学法等教学手段与实际生产相机和,有助于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丰富学生实践经验。
实验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方式,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是关键,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获取相应机械知识以及技能,为日后创新创业奠定扎实的基础以及科学的方法。实验教学应当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核心。机械课程教学阶段,教师应挑选出具有教学意义的实验项目,不可要求学生完成全部实验,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浪费院校资源,得不偿失。同时,教师应根据教案告知管理层应当购买哪些实验设备,根据学校的资源条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具有综合性、设计性以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通过大量调查得知,目前中职课程实验项目包括机械零件辨认实验、 带传动实验、振动试验、机械零部件力学分析实验、减速器辨认以及自主拆装实验、机械轴承设计实验、螺栓连接特性实验、齿轮辨认以及传统性能检测实验、机械创意设计实验等,各种实验均包含大量的机械知识以及相关技能,要是必须转变传统“示范”教学法,不能一味地自顾自讲述实验流程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加以模仿,如此一来,学生难以自己探索实验流程,无法发现自己的操作错误。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应从教学思维开始转变,认识到实验与理论不可分割,自主学习与引导不可分割,通过教学中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学生的行为错误则立即予以纠正,但是不可直接告诉学生错误区域,而是提供部分时间促使其自行探索;其次,教师应尽可能选择开放性实验,换言之,每位学生的实验结果应具有差异,由此以来,调动学生的好胜心以及求知欲,课堂氛围会更加轻松、自在;最后,教师必须制定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保证学生从着装、操作流程、设备安放、环境卫生等多方面认真落实规章制度,不仅有效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而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一举两得。
课程设计旨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该文认为中职机械课程教师应当将机械设计课程与机械原理课程相结合,首先,保证同题目结合,找出两个相似且知识点共同的题目,整理为基础课程,如此一来,学生能够从不同题目中探索出共同点,了解到机械结构设计、运动方案以及力学传统等多方面知识,既懂得工作原理,而且能够自主设计产品;其次,教师可借用多媒体设备来消除教材的单一影响,如各类复杂机构设计以及运动过程难以通过几幅图片展示给学生,如果学生无法真正了解设备的运动规律和内部状况,学习效率难以提升,教师可事先从互联网中搜集各种机械视频或者动态图片,通过旁批点明重难点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将抽象的文字转变化具体的动态形式,有助于营造课堂氛围,满足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应选择贴近工程实际的教学案例,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基础能力,不可讲述过于复杂的知识点,也不可过于单调,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尤其应当符合工程实际需求,能够更加全面地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机械产品的应用开发能力满足社会需要,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计题目可采用自拟以及给定两种形式,题目必须具有工程意义以及解决价值,教师可选择典型工程项目以要求学生解决,甚至可融合科研项目、竞赛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此外,教师可适当讲述新科技,避免学生与社会发展脱节,开拓学生眼界。
机械课程教学改革既要注重教学内容创新,同时需要与课外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以解决校内资源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首先,教师应逐步将教材内容拓展至课外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对实践内容加以思考并设计解决方案,从理论层面入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其中,教师可将自己或者学校已拥有的科研成果加以提炼,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完整的设计思路以及流程,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展现出个人想法。其次,科研训练旨在锻炼学生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来找出创新点,同时,令学生主动搜集最新科技知识以及行业背景,中职院校应积极与政府以及企业沟通,互相帮助,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以解决企业用工问题,企业为学校提供最新的实验环境,互利共赢。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学习新知识,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科研问题,从而提高学术水平,增强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目前,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形式在中职院校以及高校内出现,几乎所有竞赛内容都需要机械知识方可完成,教师可挑选个别具有一定难度且教育意义的比赛,鼓励学生参与竞赛,从而认识到其他院校的学习状况,拓展眼界,了解自身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机械课程教学改革,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结合实验环节,打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端正学生的助推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机械课程的兴趣,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深入理解机械知识并了解其应用面。该文认为课程设计内容、手段的创新,使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同题目贯通”,拓展实验类型,丰富实验内容,并通过演示文稿或者视频等形式传授机械知识,从而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学习效率也能得到大幅提高。通过机械系统方案的创新构思与设计、 机械系统多方案的评价与优选,令学生主动获取资料收集能力、分析比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通过上述教学方案,学生不仅可了解传统机械和现代机械的理论知识,而且熟悉其应用场景以及应用方法。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以及机械竞赛,激发青少年的求胜欲望,开阔眼界,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认识他人的学习方法,最终提高综合能力。此外,中职院校应与高校、企业、政府紧密沟通,获取教学资源,从更高层面上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实践证明,科学的课程定位、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先进的教学环境和社会,不但能够加强授课效率,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而且能够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