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丽
双辽市职业中专 吉林四平 136400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中国的地形问题决定了农业生产中推进机械化的难度,但是随着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农机结合条件的成熟,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在向农机农艺协调发展方向转变。
在整个世界的农业发展史上,从原始农业到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探讨农艺和农机的关系,都能看到农业种植培育技术与农业生产工具之间属于相互依靠、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尤其是从近代农业阶段开始,农机农艺更加紧密的关系被凸显出来。近代农业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各种农业机械也随之发展,例如蒸汽机带动的脱粒机等固定作业机械、柴油机带动的机械化生产已经使得农业生产的工具开始代替了部分传统的人畜力。到了现代社会,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的深入研究与相关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给了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发展一剂强心针,新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模式是规模化、集约型,农业机械的发展也体现出了智能自动化、大型化和信息化的特征。机械化的装备是农业种植培育的保证,农艺是农机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
农艺农机的联系不仅仅是技术的联系,二者的相互协调与发展对整个农业现代化进程及整体的经济结构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代农业生产的目标是高产、高效、优质,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农机的研发与灵活使用入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体现在农艺的布局上通过集中管理和培育大大降低人力物力的损耗,减少农机的投放量,提高机械工作效果;区域化则体现在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不同来设计不同的耕作制度和机械化作业要求。农机的研发与灵活使用体现在技术经济对整个农业生产效益的影响上,农机研发本身存在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所以要强调农艺的适应性;要注意农机的机动灵活以及耐用性和可靠性,保证农机在不同的环境中能顺利工作,获得预期的效益。
我国农机农艺的发展经历了从农机适应农艺到改进农艺适应农机作业再到创新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历程。
农机适应农艺的阶段是以农艺为主保证农业生产的阶段,是在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比较落后,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阶段以增产为核心的阶段。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农艺一直处在主导地位,通过不断改变农机的功能来适应农艺的发展。
改进农艺适应农机作业的阶段是农业机械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多作用,机械接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的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农艺部门的技术改变和技术指导使得作物能满足农机作业的要求,保证作物的高产与高效处理。
创新农机农艺协调发展阶段则是从农机农艺的相关作业程序入手,在保证农耕生产的产量质量的基础上,对农艺技术程序与农机作业过程进行创新组合,使得农机农艺的配合更为合理科学,实现生产作业系统的整体化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农机农艺结合中仍存在农机单一化农艺多样化、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农业生产的规模小无法达到农机生产要求、农业种植与培育观念落后僵化的情况,这给农机农艺的创新结合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做好农机农艺结合工作,加强相关技术与理念的培训是基础,促进农业生产的整合与合理规划是前提。农机农艺结合涉及到农业种植技术改进、农机科研、相关配套技术的推广、农机的生产制造、政府管理部门的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要做到各部门人员的协调组织与实践中的切实应用就要从思想上改造农民的观念,管理部门做好整体规划,全面协调研究机构、生产单位与操作实体的组织配合工作,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机农艺的融合。
做好农机农艺技术的合力研究,通过农机农艺技术的分区域化实施,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完成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方法。农业生产中,技术是关键,在遵循区域自然变化规律的情况下,对农业种植形式进行重新布局,在现有农机结构的基础上设计新的种植培育方式,实现农机农艺的配套升级。尤其是在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现代农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实现农机智能化操作,对农作物的培育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灾害进行预警,对农机农艺的协调性进行评估,对实现农机农艺高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农机农艺结合,最终达到组织协调、生产配合、技术不断进步,农业技术不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