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明
潜江市金虹希望小学 湖北潜江 433115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在学生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实际的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引发积极思考,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他们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把问题意识引入到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题策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惑,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就更加困难了。因此,用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带着问题去审题,强调学生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解决的的是什么问题,明确条件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要紧扣问题找适合的条件。
一是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二是抓住题目中的有争议的词;三是抓住题目中的动态词。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8面第二题: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了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1)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2)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3)还剩下多少只鸡蛋没有孵出小鸡?这题主要抓住“上午”、“下午”、“共”、“多”、“剩下”等关键词和“上午比下午多”等动态词让学生反复读。容易引起学生误解的是第三个问题中忽然变成求鸡蛋的个数。因此,要通过这些词引导学生认真的审题。
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划出数学信息,分类出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再把数学信息分类出条件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信息,再进一步理清思路,利用条件信息解决要求的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
如:看数找规律填数:(二年级数学)
1,7 ,8 2,7,1 3,7,( )4,7,( )5,7,( )6,7,( )。
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搭建数学条件与解决问题之间的纽带。
即:指导学生读题、看前两组数找出数字之间的关系。(重点)
1、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两遍,这个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找规律、填数)。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眼睛最亮,共有几组数,有几组数是要我们填数的,用笔在每组的下面打一个小点。
3、再看看第一组数中有几个数字啊?(三个 1、7、8、)。
4、看谁最聪明,这三个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呢?(①1+7=8、②8-7=1、③8-1=7),真不错!有谁还能找到另一个关系呢?(这是重点,也有点难度,要激励学生认真思考,引导得出④1x7+1=8)。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如:上述练习题,在搭建数学条件与解决问题之间的纽带的基础上,再引导理解数量关系。
即: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难点)
1、我们按照第一组数的学习方法,把第二组数的数字关系找出了,看看那两个算式是一样的?(①2+7=15吗?不等于,好的,这个算式是不是我们所要的规律呢?不是!把它排除。②15-7=2吗?排除。③15-2=7吗?排除。④2x7+1=15吗?等于。就是这个规律。)
2、同学们,按照我们找到的规律,看看第三组数。3、7的后面该填什么数呢?
3、指导填写第四组、五组、六组的数字。
在用问题意识引导理解数量关系的策略上,我个人认为:一是用问题比较法理解数量的关系。比如“45比27多几”和“比45多27”,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哪?先分析理解数量关系,一个是已知的大数和小数比较,求差,一个是未知的大数和已知的小数比,求和,再引导学生如何把这两个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二是抓问题情节语言理解数量关系。把解决问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现在新教材在解决问题内容上采取了多样的呈现形式,多以情境图、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而解决问题又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地渗透解题思想。首先是创设生动情境。在教学中精心创设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为一体的生动情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个别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还要注意用多样的方法鼓励,引导学生解题时,尽可能多角度启发学生思维,一题多解,或通过改题、编题、变题等形式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用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总之,从解决问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是整个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