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霞
云南工商学院 云南昆明 651701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拥有大量白人读者的黑人小说家,理查德·赖特不但是美国左翼文学中“抗议小说”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推动美国黑人文学走向了成熟。1945年,他出版了自传体小说《黑孩子》,描写了20世纪20-30年代美国黑人的生存状态,讲述了理查德及家人的贫穷而艰辛的生活。理查德出生在种族主义盛行的美国南方的一户贫穷黑人家庭,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弃家出走,妈妈拉扯着小理查德和弟弟,生活陷入了灾难。妈妈中风后,他们不得不接受姥姥一家的接济和照顾。书中的理查德颠沛流离,为了生存而辗转于孤儿院、麦吉姨妈家、姥姥家和克拉克舅舅家。小说中有很大篇幅描写理查德躲避和应付来自种族的、社会的、家庭的和宗教的各种麻烦。在饱尝了种种不公之后,理查德逃去了美国北方的芝加哥,继续与贫穷、种族歧视等作斗争。
《黑孩子》是一部理查德与“饥饿”作斗争的故事。在众多主题之中,“饥饿”主题始终贯穿整部小说。理查德总是在遭受“饥饿”的折磨,不仅是身体上的饥饿,还有精神上的“饥饿”。
理查德出生在20世纪初美国南方的一个穷黑佃农家里。他所出生的时间、地点、家庭及肤色,使他不可避免地要挨饿。在理查德很小的时候,他的爸爸抛弃了家庭,和别的女人生活去了。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小理查德和妈妈、弟弟经常受到饥饿的折磨。“饥饿悄悄向我袭来,本来是只有在我玩耍的时候,饥饿才总是跟我有点形影不离,可是如今,夜里一觉醒来,我就看到饥饿在我床边站着,形容枯槁,瞪眼望着我。”饥饿使他学会了思考,质疑他为什么会这么饿。贫穷和疾病迫使妈妈把理查德和弟弟送到孤儿院,在孤儿院里,同样要挨饿,每天只能吃两顿饭。由于过度劳累,妈妈中风瘫痪了,姥姥把他们带回家,姥姥家早餐只有猪油玉米面粥,正餐只有猪油炒青菜,也穷得每天挨饿。在饥饿的陪伴下,理查德九年级毕业了,开始工作谋生了。但无论是在杰克逊小镇还是孟菲斯,再到后来的芝加哥,饥饿总是如影随形。身体的饥饿使他开始质疑周围的世界,从而踏上了认识自我及周围问题的智慧之旅。
在所有“饥饿”中,理查德对知识的渴望是最突出的。他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使他与众不同,同时也使他的生活有了方向和意义。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的学校教育时断时续,可他还是以优异的成绩九年级毕业了,但理查德的求知道路并没有随着从学校毕业而结束。换了一份又一份的工作后,理查德来到了孟菲斯。在这里他开始读任何他能弄到手的东西,也是在这里,他接触到了H·L·门肯的作品,使他的人生观发生了转变。他产生了一种新的饥饿,读书使他认识到过去所没有察觉的事情,使他了解周围的一切,“是书籍开拓了感觉和视觉的新途径”。他渴望利用他“强烈的内在天性”写出不仅有利于自己而且有利于黑人的文章,他决定要做一个和这个世界斗争的思想家、艺术家,他把写作看作帮助这个世界的责任,并利用它把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好。
小时候,理查德不明白白人和黑人有什么不同,因此不会想到要区别对待白人。随着理查德的长大,这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尤其是在他找工作和干工作的过程中。到了他梦想的城市芝加哥后,理查德不知道怎样与白人相处,他在南方的那一套不适合北方,因此又被焦虑和不安困扰着,他开始同情黑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低贱的社会地位,并在精神上承受着煎熬。他也体会到有些白人对他是公正的,比如克雷因先生、福尔克先生、霍夫曼夫妇。理查德逐渐理解到种族歧视不仅影响到白人和黑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影响到黑人与黑人之间的关系。种族歧视的潜在危害是理查德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理查德还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渴望关爱,无论是小说一开始,四岁的他把房子烧了,还是之后把可怜的流浪猫吊死了,都是想引起大人们的注意,这表明了他所生活的家庭缺乏关爱和亲情。理查德从来也无法使自己被别人认可和接受,无论是家人还是同龄人,更别提白人了。南方的文化氛围试图把他塑造成顺从、虔诚、愚昧、不思变革的黑人奴仆,但他强烈的个性和自我意识不能容忍外界强加给他的性格,结果使他处处碰壁。到达芝加哥后,他先后接触到黑人文学组织、贾维主义组织、革命党组织,但他无法接受这些组织的信条,使他又成了孤家寡人。尽管无法得到家人的关爱和社会的认可,理查德还是渴望更好地生活,他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努力寻求生命的价值。
《黑孩子》再现了20世纪初美国黑人的社会和经济斗争,同时超越了美国黑人文学只关注种族主义的局限性。他认为人类的团结比面包更重要,比生存更重要。虽然理查德在《黑孩子》中列举了很多身体饥饿的例子,但他最终得出结论:身体的饥饿不如世界其他问题那么重要,他断言世界需要相互理解、需要和谐。因为,在我们所生活的纷繁的复杂世界中,无论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