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庆市云阳教师进修学院 卢兆明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科研立项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可见,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教师教育研究,以党员、骨干教师为抓手,并支持民办教师教研工作。
华夏国学研究院黄明超院长在“七龙场域”理论体系的“惕龙场域”中特别指出了教师教研力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快速发展的推进剂。没有研究的教学是死板的、僵化的,优化教学离不开研究。没有系统的研究是零散的、孤立的,系统研究离不开课题。但要做好课题离不开论文的支撑,论文是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形式之一,尤其是重学术的研究。因此,教育工作者撰写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教研论文能推动课题研究进展,能有效物化教研成果。本文从谋篇布局、行文码字、找点循度、架构美文四大方面,其内含“八个有”详细论述教研论文的撰写之道,以巩固中小学一线教师教研论文写作知识及提升撰文技能与方法。
文章要有格局,关键在谋篇布局。在谋篇中,要把“魂”根植于文中,“魂,阳气也”“ 魂者,精气也”。军人有魂,白杨有魂,论文也该有魂。在布局中,要把“序”搁置于脑中,保持思绪,逻辑严密,要合理给论文定位、定调、定型,并要捋清论证要素、明确论证步骤、用对论证方法等。其实,谋篇布局在于用好“心法”和“道法”。
(一)谋篇之心在于魂
谋篇之心的“心”不仅指中心,更多地是作者在谋篇过程中所用的心法、心术,达到以魂谋篇。
1.论文题名之魂
题名即题目名称,又曰文章标题。题名是在主题研究下敲定的,是对论文中重要内容的高度概括。成功的题名是创生独立见解的第一步。论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题名之魂:
题名之魂在于“准”。论文题名一般由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四个要素构成,诸要素如何有机地融于一体,且剑指主题,关键在一个“准”字。在生成题名过程中,以上要素并非必须齐全,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议题的新颖程度和研究深度就行,如多数论文题名中的研究方法这一要素就省略了。
题名之魂在于“亮”。亮就是醒目、抢眼。题名位居文章结构之首,被称为文章的眼睛,因此要求闪亮。具体地讲:一要在准确统领全文的基础上力求做到标题醒目,读者见之旷心怡神,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浮现文章内容大概;二要在概括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形象鲜明,让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读者见其题便知其旨。通常“寓意型”的题名更闪亮。
题名之魂在于“简”。标题用词应简洁确切、朴实大方,要能准确地反映出文章最重要的特定内容,要避免繁琐冗长、帽大身小,做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具体操作建议:一是华丽词藻要运用得体。如程度描述、范围限定等词应量体裁衣;二是可以“小题大做”。简短的标题并不是只能做小文章,小瞳孔里仍然有大世界,关键是要能聚焦,能做深度研究;三是巧设副标题。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若题名内容层次较多,可考虑加副标题。通常“论题型”和“问题型”的题名更显言简意赅。
题名之魂在于“新”。论文标题新颖要做好两点:首先是确保选题新。题名是否新颖与论文选题密切相关,应选取时代背景下有意义的题材,切忌“说背时话,论过时题”。其次是做好题名新。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笔者认为:当下应是“万般皆下品,惟有创新高”的时代。论文题名编写就是要出新求异,不求面面俱到,只求见解独到,要抛弃老路子、旧圈套。在具体操作中应做到一问、二查、三去俗。一问是指:问论述的主要内容他人是否研究过?即使前人研究过,但结论是否正确?还要看是否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空间?论文题名与他人公开发表过的论文是否相同或相似?二查是指:把拟订的论文题名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数据库搜一搜,便知题名是否被用过,若用过就要更换题名。三去俗是指:在凝练题名的过程中考虑是否可以把“研究”“应用”“浅谈”“设计”等词汇去掉或换掉,避免千篇一律,使题名更新颖。通常“论点型”的题名会更加新颖。
2.论文价值之魂
一篇论文不仅要尽量减少与其他类似文章的相似度,增加原创度,更要注重作品的精华创生,要有更多可圈可点之处。文章的精华部分就好比把一根丝瓜的肉质部分清除后,看还能留下多少瓤子,再经风吹日晒后,看还有多少干货。这些精华部分就是文章的价值。《重庆与世界》杂志主编黄明超认为一篇好文章应具有如下四大价值。
(1)思想价值
撰文的过程就是作者思想植入论文的过程,若没有植入多少思想,文章就没有多少思想价值。某些“大咖”每天坚持在网上发表一篇文章,追求数量而不求质量,其中究竟有多少思想价值?作者应沉下心来反思。更有甚者,一名编者扬言三个月编了四本书。那么,书中究竟有多少内容出自于作者的笔头?若把书中水分挤干后请问还存有多少干货?这些干货能否纠缠读者思维?能否增加读者的思想能量?换句话说:书中究竟有多少思想价值值得编者深入思考。因此,在研究的道路上,要踏实稳健,撰写的论文应有几度思想价值,能温暖读者的心,以免费时、费力、费财。
(2)学术价值
论文是用来改变自己工作行为的,更是行业交流并惠及大众的成果,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提高论文的学术价值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有创新点。若研究的内容全被他人研究过,研究就没有意义,故撰文中要找创新点,成文后要有创新点;二是理念前卫。撰文中要接纳他人的理念,更要推送自己的观点。为增强学术价值,理念观点要前卫,应避开“陈年老念”,除非是经典;三是论述深刻严谨。学术是严谨的,只有在研究过程中,实验实践才越严谨,所得结果或结论才能无限趋于真实。同时,只有论述深刻,才讲得清楚道理;四是主动融入学科理论体系。社会越发达,分工越细,学科体系越庞大,学术论文应基于学科体系中某一理论来撰写;五是做到便于行业内广泛应用。学术不是花儿草儿,是用来交流的,并能在应用中提高工作实效,从而推进行业进步。
(3)文献价值
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不分家,二者相辅相成。研究成果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代表性,易于推广,易被他人参考借鉴,文章就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文献价值高的文章,其研究的问题、结论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能持续发热发酵。人们常把成果被阅读、转载、引用、下载等情况用作文献价值的考量指标。因此,文章的文献价值一般要在发表三至五年后才能见分晓。研究成果要在三年以上才能参与各级政府或部门组织的科研成果评奖也正是这一缘由。
(4)文本价值
一篇文章,除了图表之外,剩下的都是文本,甚至整篇文章全是文本,文本本身的价值不仅反映作者的文字功底,更体现作者的综合素质。论文要有较高的文本价值应注重以下两点:一要外延美,二要内涵深。比如一首好歌,往往会留下几句被人们传唱,其中的吸引力在于优美的旋律与铭心的歌词。如果说旋律趋于外延,那么歌词就趋于内涵。又如在文学作品中,外延与内涵兼顾得较好的文体应数诗歌,好诗歌的韵、情、形、意总是完美结合。再如语录警句,不但文本简洁,而且寓意深刻,譬如毛主席语录,不光念着顺口,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易于流传记忆。因此,在论文撰写中,为了兼顾文本的可读性与学术性、外延美与内涵深,要尽力提高文本价值。此外,不要忽视文中新词价值,写文章是可以创造新词的,关键是要科学造词,符合逻辑和情理,但要尽量避免如同网络用语的俗语、引起众人争议的歧语。
(二)布局之道在于序
文章布局要讲究道法,有道法才能生新。易学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有道才能创出大作。有道在于布局,布局在于有序,布局有序,论证逻辑严密,道法才自然。这里的序不仅指顺序,还包括思绪、头绪等,比如在具体论述前应理清文章包括哪几个部分,各个部分又从哪些方面构文以及如何支撑起主题之魂。布局有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确立出文章三个基点
在文章布局中,作者首先要立足问题,找准坐标,要针对主题给论文定位、定调、定型,实现三点定格。定位就是要框定读者范围,事先思考读者群体是小学教师、普通中学教师,还是职业学校教师,要对准路子。定调就是要确定论文的论、述比例,通常论的多,学术性较强,述的多,应用性较强。定型就是要确定论文的论证类型,是立论还是驳论,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研论文多为立论型,本文是基于立论展开论述的。
2.拿捏好论述三个层面
论述层面包括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文章布局中应主要从论文的“三定”即定位、定调、定型的基础上去思考论述层面,因此建议:一是根据论文题名和中心论点,确定好整篇文章的论述层面。二是根据学术性与应用性的权重确定文章的论述层面。三是根据对读者群体的定位确定文章的论述层面。四是根据文章属于立论型还是驳论型确定文章的论述层面。五是根据分论点的需要确定文章局部的论述层面。
3.捋清楚论文三个要素
在文章布局中,论文三要素应总体把握,深刻认识。论文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行文中提出论点、找准论据、进行论证也就是立论的过程。
(1)提出论点
论点是论证的对象,是论文的灵魂,是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一篇论文一个中心论点。确定的论点要正确、鲜明、新颖。除此之外,在提出论点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如下三点:
第一,凸显论点功能的统领性。中心论点统领全文,分论点统领该论点所辖范围的论述,做到层次分明,有机统一。
第二,注重论点布局的系统性。系统思维犹如中医诊断思维,做到整体把握、交错关联、定位到点、治点顾面,避免在解决问题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同理,在文章谋篇布局中,要着眼全局,系统思考,要把一篇论文看着一个系统,中心论点就是该系统的核心,分论点就是一个子系统的核心,分论点应能补充证明中心论点。
第三,遵循论点位置的科学性。论点出现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应根据论证需要科学安排:一是安排在题目中。标题即为全文中心论点,位置醒目,统领下文。这种论点一般写成主谓句型、判断句式等;二是安排在文首。为了立即吸引读者,在文章开头直接提出作者的观点和主张,开门见山地提出文章中心论点。如在要求有摘要的论文中,摘要通常由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构成,中心论点就在结论中;三是安排在文中。通过案例、典故、实验等在文章中间引出中心论点,最好用承上启下的句子予以明示;四是安排在文尾。在揭示教育教学客观规律中,为了凸显论证中的逻辑力、概括力、说服力,在文章的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五是论点隐藏在文中。文章通篇不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建议教研论文中应少采用。另外,分论点一般安排在段落开头或结尾,也可以两头都出现,通常开头提出论点,段尾再次提及论点,以呼应段首。
(2)找准论据
如果说分论点是支撑中心论点的筋骨,那么论据就是筋骨上的血肉,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论证论点的理由和依据。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在文章布局中,准备的论据:一要确凿。确凿就是论据真实,事理鲜活,提倡选用具有时代性强且能联系实际的论据;二要典型。典型的论据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多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名言,最好是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典型论据;三要切题。切题就是切合题旨,选用针对性强的论据,让论证一针见血。
(3)进行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在文章布局中就应事先思考论证过程的一些注意问题。比如如何围绕问题和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做到紧扣中心。分论点如何与中心论点建立关联?做到上下一致。在立论的过程中,如何对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给予否定与辩驳?做到声东击西、以破促立。结论如何归结到开篇提出的问题?做到首尾一致,从而树立起文中的观点。具体做法在下文中进行了详细叙述。
4.布局好论证三个法宝
在布局环节,要周密思考如何论证观点。在某些课本中谈到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理论论证、类比论证等,这些方法从逻辑学的角度去理解有歧义,激起了不少业内人士争议,本文搁置争议。在文章布局中,这里只谈三种论证法宝:一是叙议式结合。该法常用于并列式结构论证中对分论点的论证,论述前应提前思考是先叙后议,还是先议后叙,或是夹叙夹议;二是洋葱式深入。该法常用于递进式结构论证中,论述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犹如剥洋葱,层层深入;三是假设式分析。该法常用于对比式结构论证中,其过程要么从已列举事例的“对立面”进行假设、分析,得出与事实相反的结论,要么从消极、负面方向去假设,进行反向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正面方向去论述,进而牢固树立作者的观点。当然,假设论证不仅仅是二者处于“对立面”的单一反面假设,也可以从事例的侧面、背面等进行多种假设,但最终都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
可见,撰文前谋好篇、布好局,论证才有序,论点才有根基。
码字有理,行文有据是指在论述过程中要摆好事实、讲好道理、辨好是非,做到有理有据、事理相融,有理有据是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码字之法在于理
撰文码字如同建房码砖,砖头必须要有规则地交错搭建,建起来的房屋才牢固,有规则就是有理。文章由字、词到段、篇,就是靠“理”这一纽带串起整篇文章,故“理”是文章的脉络。因此,码字无理,文本一盘散沙,不成文章。有理的文章应遵循以下几点。
1.文献之理
文献之理属于“他理”,即用他人的道理,归于理论论据。文章中常引用他人的道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文献体现已有成果,撰文前要多阅读相关文献资料。阅读文献与实践运用就是“吞下去”并消化的过程,而结合工作研究与撰文就是吸收并“吐出来”的过程。因此,立论过程应有适度的文献之理,不能编造一些谎言,正如小品演员郭冬临所说:“你用谎言去验证谎言,得到的一定是谎言。”此外,撰文中还可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2.言之有理
言之有理多属“自理”,即讲自己的道理。教研论文,多为化解教育教学问题的论文,行文中除了深入分析问题之外,更多地要提出解决问题管用的办法。研究中若问题被化解了,问题就是上帝赐予的礼物,作者就拥有了解决同类问题的办法。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的,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许是主观的。因此,要让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就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正所谓“穷其理而致其知”,做到言之有理,以理服人。
3.顺理成章
要做到顺理成章,撰文之前,作者应在所选主题下要有丰富的实践和感悟,有表达自我观点的强烈愿望,有基本的论证方法与技巧,才能下笔如有神,顺理成文章。反之,如果对问题浮于肤浅认识就下笔,往往只能靠一凑、二捏、三拼、四窃。比如在手工包汤圆的过程中,面粉和馅儿都是汤圆最重要的材料,如果面团没有揉好,在包馅儿封口时,往往捏不到位,做出的汤圆外形不圆润。如果自己不亲手做馅儿,直接用超市的馅儿,做出来的汤圆就没有特色,既不好看又不好吃。同理,撰文前没有充足的材料或不是自己的一手材料,没有丰富的感悟,写作不会顺畅,或许理屈词穷,或许千篇一律。另外,撰文前没有掌握基本的论证方法与技巧,材料无法成文,文本会杂乱无章,何谈顺理成章。
由上可知,码字之法就是在“他理”与“自理”的基础上,做到顺理成章。
(二)行文之实在于据
论证观点,作者要摆事实、讲道理,甭自圆其说,尤其要用充分的论据说话。“据”乃文章的装饰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论据充分让文章变得更加丰满。若行文无据,内容就空虚,论证就无力。
1.文件依据
每轮教学改革会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会催生大量教研论文,严谨的文章都会提到文件依据。如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地方各级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文件、出台的政策、规定或标准,以及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报告等均可作为论文选题的依据或论证中的论据。在找文件依据时,不能狭隘地查找针对某一问题的专门文件,很多文件只对行业中的某一领域点到为止,尤其是中央级的文件。通常级别越高政策越宏观,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配套文件又有一个时间过程。因此,在引用文件时,只需引入相关文件中涉及文章需要的某段话甚至某句话即可。在分析引用的文件内容时,应紧扣主题,必要时还应与以往的或其他地区的相关文件作比较分析。
2.案例实据
案例属于事实论据,在对某个分论点或证明论点的系列观点进行论述时,不但需要理论基础、政策依据的支撑,更需要充实恰如其分的案例。在顺序上,可以是由理到例或由例到理,也可以理中夹例;在数量上,可以一理一例或一理多例,做到理例齐发力,增强说服了。此外,文章中要多讲作者自己的教学故事,身边的教学故事,生活中的教育故事,必要时还可讲报刊杂志上的故事。故事要多一点新鲜,少一点奇葩,多一点自发,少一点突发。所有这些故事,均应是实打实的典型案例,且案例要链接得上理论,对观点有强力的支撑作用。切记,为凸显案例还在于评析,案例评析要直奔论点,坚持实事求是,并做到主观评论适度,要让评析成为例与理的结合部。
3.客观数据
行文中,论证观点要以事实为依据,多用数据说话,客观表达,不做墙头草,不能凭主观愿望或被所谓的权威信息所左右。尤其是在行动研究中,离不开实践实验,实践实验是研究者认知的过程,其过程要敢于质疑、敢于试错、勤于纠错,只有这样,才会有真知灼见。
论文中的数据都是为了论证观点的,是推导结论的决策依据。大数据时代需要真实的小数据支撑,众多的小数据包括自然数据和调查数据,自然数据是通过实验得出的数据,数据真实性高,实验数据是撰写某些自然科学学术性论文定量分析的组成部分;调查数据多通过问卷和访谈后统计得出,数据不一定完全真实,调查数据是撰写某些社会科学论文从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的组成部分,是了解现状的重要环节。
研究中,得出数据仅是第一步,是撰文之前后台完成的任务,撰文中关键是分析数据,有效的决策依据来自于对数据和资料的科学分析。分析数据包括数据的真实性判断和价值性判断,真实性判断主要是将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去伪存真,筛选出客观数据。价值性判断是将实验或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价值取向,是数据分析的重点,是论证文中观点的过程。
作者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分析数据,分析数据的辅助工具较多:一是通过相关网站平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问卷星”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又如教师“研修宝”对教师培训班各类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再如“好分数”平台对中小学班级、年级学生成绩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二是借助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常用的数据处理软件Excel就有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并能快速生成需要的图表,又如 Spss、Stata、Origin、Matlab、Statistic等 都 是不错的数据分析软件。用好这些平台与软件,数据分析效率更高。
可见,文章中讲好理、摆好据,论证才给力,论点才立得起。
切入有点,剖析有度是指文章在论证中要“找点循度”,即找好“切入点”、遵循“剖析度”。具体地讲:就是在深入浅出地论述过程中要用好“手法”,这里的“手法”非修辞手法,而是指操作方法,与前面谈到的“心法”对应。在论述中应从全方位、多层次、准角度地对论点进行论证,做好“五点八度”。
(一)论证中的五个“切入点”
从文章的选题到定题,再到论证,往往无从下手,就需要作者准确地目标定位,大胆地撕破论证口子,科学地切入论证关键点。
1.切入重点
在选题中,要不断缩小问题。在论证中,要坚持聚焦问题,切入重点。具体地讲:一是选取重点研究的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会很多,研究中要将问题进行归类甄别,把值得研究的问题抓取出来,并切入重点问题研究;二是抓住重点论述的内容。研究的问题确定后,通篇文稿不能平均用力,论述应有轻重缓急,根据论证的需要,有时绵绵用力,有时劲风骤雨,议论文也会波澜起伏,重点突出;三是直击问题的核心。只有更多地关注核心问题以及抓住问题的核心,才是真正地抓住了重点,论证才直逼论点。
2.切入难点
在论文选题中,只要切入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过程的阶段性成果运用就会不断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期间,作者心中应有一层层的隐性目标,这些隐性目标正是突破难点问题的一道道坎儿。达成这些目标不仅让作者一步步切入难点,解决问题、升华问题,更是让同行读者学习后提高化解类似难点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成果的推广运用。
3.切入热点
热就是有一定的正向温度,有温度的事情应是近期发生的事情。因此,撰文中要趁热打铁,引用的案例时间不宜过得太久,尤其是公共案例,最好是在一年之内发生的事。事件一旦冷却,就不会引起广大读者共鸣,导致论证疲软无力。另外,为避免理念过时,切入热点还要求参考的文献有温度,撰文中建议引用近三年的文献。
4.切入视点
视点就是观察点和吸引点。撰文中要切入视点应做到:一要真实,即写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二要真情,即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教研需要情怀,只有身在其中,才能触景生情,才能写出鲜活的文章。否则,内容干巴巴的,不能滋润读者。三要独特,即用独到的眼光观察事物,眼光独到才能看出名堂,才会生独到的见解。如教师有独到的眼光,定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一生中会改变成百上千的学生。若把这些成功事例植入文章中,文章自然就特色创新了。
5.切入焦点
聚焦往往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或争论的集中点。这里的焦点有两层意思:一是关注点。在一段时期内,众多目光都指向问题某一点,然后对发生的事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对于这类焦点问题,引入文章应正向切入;二是能量聚焦。能量聚焦有助于对问题的集中发力,能量聚焦的过程就是将关注点缩小至着眼点的过程,其办法在下文中有具体论述。
(二)论证中的八个“剖析度”
论证中找准切入点后,重在展开论述。要让文章变得有血有肉有筋骨,论述中应做好以下八个“剖析度”。
1.瞄准问题角度
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首先是探索的角度要正确,错误的角度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其次是要从多角度探索问题,并要勤于调整视角:一是时间视角。同一问题,放在古代、近代、现当代不同年代去看,其历史意义、背景意义不一样,内涵大相径庭;二是空间视角。同一问题,地域不同,其问题本质不同。如教育发达的上海、江苏与落后的西部教育相比,产生的教育问题千差万别,即使会出现相同问题,但其问题成因与解决方式不一样;三是动态视角。在范围的放大与缩小过程中动态论证,如从点、线到面的放大,从面、线到点的缩小,或点、线、面的结合,均是对问题进行动态论证;四是对象视角。同一问题,观者不同,理解各异。如从学生的角度会更客观,从教师的角度会更主观,从学校的角度会把问题缩小,从社会的角度会把问题放大;五是逻辑视角。同一问题,逻辑顺序剖析不同,理解会走样,若仅从“面子”上看,常被假象蒙蔽,若仅从“里子”上孤立地看,不充分客观,结论未必是真理。另外,在多角度探索问题过程中,关键要有独特的视角,才会创生新颖的观点。
2.立足视野高度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样深。”站得高,才看得远,格局才越大。因此对一些共性问题,若前人没有深入研究,作者应在高视野下静观,在宽视野下创生,要用好“望远镜”。其路径为:一是在国际国内文献中去探寻,找依据,找突破口,找生长点。尤其是学术性研究,研究者要定格好研究内容在其学科体系中的位置;二是要把自己的观点上升到一定高度,运用哲学理论,主动走出现象的牢笼,打破封闭循环的罐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力求得出高屋建瓴之见解。
3.厘清问题维度
多维度论证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模糊问题清晰化。那么,如何把一个问题分解为多个维度?首先是定性,定性应以事物客观存在的内部联系为准绳,去熟悉事物属性;然后是定标,定标是在主题的限定下框定维度范围,明确划分标准;最后是定量,定量是在“父问题”的统领下确定维度数量,派生出“子问题”, “父问题”下的同级“子问题”往往自有定数。因此,维度不能乱分,常以时间、空间、类别等为划分标准。此外,注意维度认识的误区: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不是维度,事情发展的几个阶段不是维度,通常各维度在主题下具有并列关系。
4.劈到事理深度
有深度的文章,不是拍脑袋写出来的,是研究出来的,更是实践出来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剖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故深度文章应注重田园式研究。其实,研究过程中已经创造了美好的篇章,只待用笔墨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没有问题的发现、解剖、解决的过程,就没有丰富的素材,就不会撰写出华丽的篇章,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
文往深处写,水往根处浇。在深入研究教学问题中,要用好“显微镜”,要从横向展开与纵向深入着手,要去发现问题背后与之关联的其他问题及问题成因,不管是直接成因还是间接成因,均要做深入细致地分析、归纳。必要时应进一步探究问题发展趋势,看是走向积极还是消极,教育工作者该去迎合还是避免,以帮助同行做出正确的选择。问题研究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把问题劈到事理深度。
5.充实内涵厚度
文章有厚度,不是堆砌辞藻,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文脉中有血有肉,有历史痕迹,有当下印迹。撰文中要用好“放大镜”,使文章内容丰盈、内涵丰富、文墨厚实,把点做大。字里行间的隐形厚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夫,应是作者充实的社会阅历、踏实的工作履历、曲折的生活经历及名副其实的学历的综合作用下长期积淀所致。行之远,言之文;虚致空,实致厚。
6.提升外延温度
逻辑学上就单独一句话而言,外延越大,其内涵越小,外延越小,其内涵越大。但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外延与内涵均可兼得。故一篇文章除了有丰富的内涵,还应有溢美的外延。外延美表现在字里行间语言美、大小观点架构美、从头至尾格式美。内涵靠内容,外延靠形式,若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内涵与外延会自然统一,文章会产生综合效应,会激发读者的思维荷尔蒙,读者会与作者产生移情效应、同感效应、共鸣效应,读者暖暖的,文章就有温度。
7.做到褒贬适度
教育问题总是在社会风口浪尖上,但凡遇到课改或教改,都会招来不少教育工作者的谩骂,但也会被大批人员接受,褒贬不一。一线教师写论文总是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去找点,去发现问题。在撰文过程中不能情绪化偏执,不能对新事物一棒子打死,更不能戴着“有色镜”去观察,甭歪曲事理痛批而后快,要遵循客观事实,做到褒贬适度。当人的认知偏执时,往往会强词夺理。如当下有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百害无一利,批得一无是处。而有的教师尝到甜头后,说“翻转课堂”是课改中最优秀的教学模式。以上不同看法不是极左就是极右,这不是搂起空子让别人钻吗?故论述中言语要严谨,看问题应一分为二,避免绝对化,过犹不及,不经过试验或实践,片面地定性问题会让人钻空子。但是,不要怕他人挑刺就不研究或将研究成果模棱两可,在尽量避免争议的同时还要允许争议,况且他人有质疑的权利。正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况且舌头和牙齿都还打架,一千个人或许有一千种不同的声音。
8.掌控文本长度
整篇文稿的长度及文章中各部分文本的长度应求于论点与分论点的需要,着重是对问题的定位和聚焦,就要求撰文中要用好“凸透镜”。文本长度控制警示如下:一要避免头重脚轻,即防止题名大而正文少。如有的文章题目较大,但文章篇幅短,以致相应的论点得不到充分论证;二要避免臂粗腿细,即防止正文某些部分喧宾夺主。如有诸多文章的题目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结构,有的作者在论述中“现状”就占了正文的大部分篇幅,而“对策”篇幅却极少,以致文章不能充分解决问题,价值大打折扣;三要避免肚大臀小,即防止观点大,而支撑观点的材料瘦弱。如有的文章在对分论点的论证中,论述草草了事,不能以理服人,导致材料对论点的支撑不力。因此,论述中用墨应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劲儿应使在点子上。
可见,论证中找好点、握好度,论证才科学,论点才立得正。
文章题名确定后,除了谋篇布局,要重点思考文章的整体骨架与论证结构,力求做到架构有型。接着要用好用活撰文中的方法、技巧,循序渐进地充实内容,论证观点,力求做到质地有声。二者皆有,方能形神一体。
(一)架构有型看章法
文章的组织形态就是文章的结构,结构好章法就合理,文章轮廓就分明,架构就有型。我们知道房子的结构有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之分,框架结构的建造顺序是先建房屋框架,再在框架中砌墙,主体牢固,可建成高楼大厦;砖混结构的建造过程是边砌墙边在四棱四角浇灌混泥土,主体欠牢固,只能建低楼层的房子。可见,写论文就不能采用砖混结构建房的方式,从头到尾,在没有框架下行文,很难做到有条不紊。行文中要借用框架结构的建房方式,先定结构,再搭框架,后加砖瓦,即先确定文章结构,再列好提纲,后充实内容,方可做大文章。
1.结构搭建看论点
文章需要什么样的结构,关键看论点,整体结构看中心论点,局部结构看分论点。对于学术性极强的论文,文章结构包括已有研究进展、已有研究不足、研究目标、研究范围、研究创新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讨论、研究结论等。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论文,结构较灵活,常采用以下四种结构:一是纵贯式结构。该结构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构文;二是并列式结构。该结构围绕中心论点,从多个维度进行论证,一个维度对应一个分论点,各分论点合力论证中心论点;三是递进式结构。该结构如同金字塔结构,层层相扣,螺旋上升,前一部分的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直达结论;四是对比式结构。该结构是为了强化观点的正确性,借用正反材料,进行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让两方面的结论形成鲜明对比,以强有力地突出正面观点。在搭建论文结构中,具体运用还得看论点与分论点,各结构常常交错配合使用,合理运用于文章的主体与局部。
2.主体骨架精正稳
主体骨架要内藏精髓,框架要正,支撑要稳。好比混泥土内藏钢筋一样,才结实精干。故主体骨架追求精、正、稳。
精,做到高度概括。各级标题构成主体骨架,高度概括的各级标题,内涵要大,外延要小,俗称短小精干。在具体操作中,首先要把长句子浓缩成短句子,让各级标题更醒目,但不能为了追求简短而失去统领内容的功能。其次要把不恰当的词换掉,让搭配更合理,表达更精准。
正,做到遵循数理。遵循“数理”的提纲框架才正,同级标题才会扭成一团,反之提纲框架松散。“数理”本是易学中的一个概念,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数。这里把“数理”分开来讲,“数”为定量方向,“理”为定性方向。因此,各级标题中的“数理”要么定性表述,要么定量表述。定性方面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得到什么结果等进行表述,如常常谈到问题是什么、现状是什么、用什么策略、用什么方法等;定量方面表述中常含有数量词,如几条、几点、几段、几步、几类等。论文中各级标题的个数及归类应遵循所选主题的内在维度,要无限趋于或等于本有的定数,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就是这个定数。另外,有时要对大小标题中的关键词或有歧义的词在下文中进行限定,以免“题不对文”。
稳,做到和谐交融。和谐交融体现在:一是小标题间平等和谐。同级标题均建立在同一面上,也就是在框定的范畴内,标准是统一的,达到平等和谐;二是标题间交融互补。诸标题均有“统领点”,有内在联系,有交融的部分,该“统领点”正是上一级标题的内核。同时,各标题的主旨各异,但圈内互补,也就是在框定的范畴内,归类应分明,各“子标题”功能应交融互补。
3.各层标题互支撑
文本较长的文章,为了思路清晰,文中应有小标题,甚至有多级小标题,有时小标题就是分论点。各级小标题共同勾勒出文章的架构与脉络,显示出全文的论述思路。在各级标题的架构中应注意两点:一是做到各小标题要对所辖下级小标题及内容的统领作用,以致论述中逐层深入。二是做到下级各小标题要对上级小标题的支撑作用,以致论证中环环相扣。切记,小标题与维度不能完全划等号,小标题重在使文章层次清楚、思路清晰,而问题的各维度是在相关主题下或观点下并列存在的,多为对论点或分论点的并列式论证。
4.文本格式规范美
文本格式不规范,论文没有章法,影响文章的型。首先是论文主体格式规范。在格式修正中可以参考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 7713-87),里面对题名、作者、提要、正文等有详细规定,需注明中图分类号的可查阅《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需注明文献标识码的可查阅《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正文各级小标题条文的编排格式规范可参考国家标准GB1.1《标准化工作导则 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第八章“标准条文的编排”之规定,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必全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其次是参考文献格式规范。为避免重复研究,提高论文价值,撰文前往往要阅读领域内相关文章,甚至引用文献的观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引用文献后应规范地标明出处,可参考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的要求,在文末列出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并在正文的引文处依次标明对应的参考文献序号;最后是说明批注规范。为了让杂志编委了解文章来源、作者等信息,可在文末批注说明。如获得科研基金支持的项目,应注明立项者、名称和编号,以此批明所撰论文为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二)掷地有声看技法
这里的技法是指撰文的技能、技巧、策略等。熟练运用这些技法,文章会掷地有声、头头是道。
1.掷地有声在于“情”
笔者每当提笔撰文时,总是回忆起自己抒写的一首小诗——《窗外》:“开轩见绿山,毫墨指天边。欲画千峰外,飞驰在笔尖。”顿时思潮波涛汹涌,立即激发自己的撰文热情。充满热情的作者撰写的文章鲜活,反之死板。论文中的“情”体现在:一是情感。在撰文的过程中,不仅是记叙文、朗诵稿需要情感,议论文同样需要情感。论文中的情感不必豪迈,要做到收放自如,充当“情感+”的一部分,如情感+理智、情感+科学、情感+严谨等;二是情怀。撰文者应有教育情怀、教研情怀、创新情怀、分享情怀等,教师拥有这些情怀,才会主动积极投入教育教学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琢磨,写出好文章。
2.掷地有声在于“实”
各级论文评审机构每到征集论文评奖之季,很多教师一提笔就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硬着头皮拍脑袋,望着本子眼发呆。于是就到网上寻觅,采取东拼西凑,三下五除二就整出来一篇论文去参评。这些复制品脱离工作,不切实际,虚无缥缈,满篇都是宏观的条条款款,这般空虚与高调都不会掷地有声,只会空文误人。而掷地有声在于“实”,就是指对问题描述不要走样,要避免“哈哈镜”效应,应坚持真实写照。“实”回答了写什么?怎么写?“实”体现在工作中做出了什么就瞄准论点靶心写什么,怎么做过就怎么写,即在实践中创生,在撰文中总结与升华。
3.掷地有声在于“应”
“应”指呼应、对应。该技法有利于增强论文的可读性、说服力及美感。对应的文本应很直观,如在并列式结构论证中的各级标题之间的对应。又如文章首尾、段落首尾之间的对应,有强调论点、分论点的作用。再如针对观点的各维度之间的对应,针对句式的各成分之间的对应,针对某些论证方法的各对象之间的对应。文章中做好这些对应,论证更有力,掷地更有声。
4.掷地有声在于“术”
在行文与打磨过程中,从提笔、开头到结尾及中间衔接关节都应进行细致处理,要用好心术、技术:一是步骤有序,结构明晰。如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三步骤中,应灵动地嫁接到三段论式的基本结构上,吻合于引论、本论和结论。三段论式不仅适合于对中心论点的论证,同样适合于对分论点的论证;二是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文中写好过渡性语句不容忽视,能起到上下文自然衔接的作用。衔接分为隐性衔接和显性衔接,隐性衔接多出现在并列式论证与递进式论证中,文中没有明显的衔接词句。显性衔接多出现在上下文转折衔接、总结衔接、时序衔接、权重衔接中,文中有明显的衔接词句,如段落之间的“首先”“其次”“再次”等词就属于权重衔接。通常段落首句或末句为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或兼为分论点,有时过渡性语句独立成段;三是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做到这一点,文章条理自然清楚。此内容在前面的“各层标题互支撑”中已详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四是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在多元化信息媒体时代,作者应采取多种信息元素表达主题思想。若应用中要得心应手,还要学会一些常用的图表处理工具,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议学会并采用Origin、Excel、XMind等工具辅助制作图表;五是导入话题,主旨明确。该做法是指文章要开好头,论文的开头要讲究文本短、入题快、旨意明,力求凸显传统的“凤头”式开头;六是收束全文,突出中心。即文章要结好尾,结尾要干脆有力,催人奋进、点亮论题,力求凸显传统的“豹尾”式结尾。
5.掷地有声在于“策”
写一篇好文章要讲究策略,建议作者:一要集中写,分散改。阅读文献后新的收获与工作实践后新的经验,就应及时转化为自己的成果,紧接着撰写底稿要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切忌海绵挤水,滴水不力,这就叫集中写。初稿完成后要分时段进行“诊改”,首次“诊改”要及时,即趁热打铁,二次、三次、四次“诊改”,应放一段时间后改,即“冷却加热”,这就叫分散改。这里的“诊改”即是诊断式修改。每一次“诊改”应是一次深度反思,每一次反思应是一层新的境界,每一次反思应是一种自我调适,每一次反思应是一次自我挑刺,正所谓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就应这样实施。通常“诊改”的内容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结构、材料、格式等。“诊改”中可灵活运用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理论,运用好该理论中的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四步循环,不断优化作品;二要独自写,多人阅。作者撰文完毕并经多次修改,且自己无从发现问题后,应请同行帮忙审阅,征求他人意见,乐于接受批评与见解,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甚至一篇论文即使由多人合作完成,仍然建议一人执笔初稿,其他作者进行“审辩式+诊断式”修正,即一人写,多人阅;三要封闭写,开放纳。作者有了自己的观点后,建议采取封闭式写作,“封闭写”是指撰文前阅读文献而撰文中不参考任何文献,以免陷入他人成果下怀,从而避免论文查重中相似度过高。初稿完毕,再用参考文献修正自己的作品,尤其是理论部分,必要时将其纳入论证中的理论论据,这就是“开放纳”;四要零碎记,定时捋。一篇大文章不是一朝一夕写出来的,需要在某一主题下针对地、持久地、刻意地进行实践、观察、总结、提炼,该过程中会产生诸多宝贵素材和经验点滴,作者应把这些零碎的素材和经验及时记录下来,并定期进行归纳、整理,才能获得一手的论证材料,文章才接地气。
6.掷地有声在于“磨”
常言道:好事多磨。多磨,就是多琢磨,勤修改,如哪些内容要浓墨重彩?哪些内容只需轻描淡写?均要琢磨。作者要在学中磨、写中磨、改中磨。在“磨”的过程中,要持续专注研究主题,并要有顽强的“定力”,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正是对一个教研工作者的严格要求,坐几分钟屁股就痒痒,赖不住寂寞写不出来好文章。
“磨”文章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查找别字。在键盘输入文本过程中,难免出现别字,修改环节,要及时纠正,Word中,包含有别字的词语或短语下面通常会出现波浪线;二是修复病句。撰文中作者更多地关注的是思路,语句常被忽略。故在修改环节,就要多关注语句,把遣词造句作为重点。论文的语言,要做到文字精炼、言简意赅、准确鲜明,特别是科技论文,尤其讲究具体、直接、简单、清晰,且前后表达一致;三是修正标点。行文中往往注重于论证的过程与内容,轻于细节,譬如标点符号在初稿中就比较随意,修改时标点不可忽视。建议参考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修正文章标点;四是磨出精句。论述中要避免言语平铺直叙,苍白乏力,虽不必妙语连珠,但应力求句句入心,一个道理会有成千上万种说法,要尽量做到形象生动。论述中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优美的语言也必不可少,如排比、对偶、反复、假设、反问等语句应恰其用之。磨出精句,会让文章变得华美流畅,洋洋洒洒,说服力强;五是露出靓句。靓句包括文章中引用的佳句和作者独创的富含哲理的语句,往往是作者的系列观点或能直接或间接证明论点的句子,乃文章可圈可点之处,因此要精斟细酌。这些句子多出现在段前、段尾或段中转折处,甚至独立成段。
论文在“磨”的过程中,要注重华朴相济,质文兼备,达到华美与质朴的权重取舍合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做到斟字酌句,字字有义、句句有理、段段有道,文章定会掷地有声。
可见,撰文中支好架、用好法,论证才结实,论点才立得稳。
总之,在教研论文撰写过程中:只有做到谋篇有魂、布局有序,论点才有根基;只有做到码字有理、行文有据,论点才立得起;只有做到切入有点、剖析有度,论点才立得正;只有做到架构有型、质地有声,论点才立得稳。行文中,并将心法、手法、道法、技法融为一体,方能生高质量教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