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杰
当今世界,碎片化已成为新兴媒体传播的重要特征,“互联网+”也逐步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媒介融合的格局下,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传统媒体如何在深层次上折射出媒体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如何适应变化趋势,发挥自身优势、更新传播理念、转变报道方式,是传统媒体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必须主动发问、时刻思考、不断求解的一道必答题。[1]从口语传播到今天多媒体传播的信息化社会,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迄今为止,以媒介为载体的传播可大致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这四大依次叠加又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过程。电视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卫星广播电视等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迈出里程碑的一步,人类从此开始进入卫星传播时代。
“直播”一词,有大致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直播”是相对于“录播”而言的一种播出方式。即节目的后期合成与播出同时进行。第二层含义:活动现场的声音、图像与事件或活动的进程同步播出的形式,即“现场实况转播”。第三层含义:运用设备技术将新闻现场发生的新闻事件转换为电视信号,直接发射、即时播出的一种报道和播出同步进行的方式。强调记者对现场的采访报道,即“现场直播报道”。[2]
如今,对重大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做现场报道,已经成为电视新闻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各类现场新闻报道已成为各家电视台的“家常便饭”,能否打好“直播战”也成为衡量电视机构实力的重要标尺之一。1997年被誉为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年”。其先后推出的“香港回归”直播、“黄河小浪底截流”工程和“长江三峡大江截流”直播等一系列的直播报道活动,让观众们大饱眼福,大呼过瘾,也让以央视为代表的国内电视台的直播技术和水平有了质的飞跃。1999年“澳门回归”直播报道、2000年千禧年直播、2001年“北京申奥”直播等报道,都将电视直播节目带入一个新的阶段。但纵观世界电视直播节目的发展水平,中国电视直播节目的现状并不乐观。
就中国的电视直播节目而言,节目创作理念近几年发生众多变化,节目创新主动性增强,且略有成效。以中国中央电视台为例,从2000年11月27日推出的全国第一个新闻性直播报道栏目《直播时刻》(后更名为《直播中国》)开始,到2003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正式开播,再到2008年,央视推出的诸如“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系列直播、“5·12汶川地震”震后相关直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及赛事直播等一系列直播报道活动,无不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也让电视观众重新认识和切身体会了电视直播的无穷魅力。中国的电视直播节目也从最初的单纯新闻报道为理念,逐步向追求声画兼备、场景生动、细节直观,以及用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融入感、震撼感来吸引观众转变。[2]
节目理念的求新求变,并没有让中国的电视直播节目水平赶上发达国家。一些在国内影响较大的电视直播节目,与国际同类节目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NewsNetwork,CNN),是全球电视直播节目制作的“领头羊”。相较而言,CNN的电视直播节目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发展水平较高,整体制作水平处在世界电视直播节目的前列。[3]而作为中国内地电视直播节目制作单位的典范,中央电视台在理念创新、模式转型、实践经验方面虽有突破,但仍与CNN存在较大差距。
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下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已成为各大电视台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电视直播节目而言,“主题报道”成为对抗“碎片化”信息环境的制胜法宝。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当天9时至21时30分,北京卫视、新闻频道、体育频道和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并机推出12.5小时的大型新闻直播节目《通向2022》,与亿万观众和网友全程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1]这一次的主题报道,从策划、编排到实施,无不展现了“主题报道”的强大优势。“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这种看似灵活的发展模式,实则存在诸多发展难题。各级广电系统如何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与作为党政喉舌这一核心功能更好地结合,如何在不改变自身属性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实力,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更好的实现转型发展,都成为广电系统突破发展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中国的电视直播节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寻找突破,积极实践拓展,但仍多集中于对演播室的布置、主持人的播报方式等这些常见的表层问题进行修饰,因此并不具有革新代表性。近几年,在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发展过程中,各家电视台各大栏目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而进行实践探索,但无论是严肃地播报还是轻松地诉说,在形式方面都还是以演播室为平台进行新闻传播,没能跳脱出演播室的局限,多对其表面进行修饰。这种改变“治标不治本”,依旧没能打破空间的束缚,而这种束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视直播节目的根本性、创新性改变。随着卫星转播、移动转播车等直播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是否可以抛弃原有的固定演播室,开创一种新的直播模式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电视直播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性这一问题在以大型事件为主的直播节目中尤为突出。2015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既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直播报道活动,极好地体现了当前中国电视科技的进步和电视直播手段的丰富,但却存在电视画面与现实生活的差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空间局限、时间局限、深度思考局限等多个方面。由于参演规模庞大,如果为了展示多方面的画面而频繁切换镜头机位,则会给观众视觉错乱不知所云的模糊感;若镜头单一,死板呆滞,又会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不能全方位地进行展示。不同的人群对于不同方阵的兴趣点不同。但由于电视直播是面向全体观众的,所以在每个队伍的拍摄停留时间大致相同,这就无法满足不同观众不同兴趣点的要求。另外,在本次阅兵大直播中,有些画面我们一看便知其含义,而有些镜头却没有时间考虑它的深层次内涵,可能需要借助专家的解读、书报的解析才能理解。因此,电视直播与现实情况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差距。
以体育赛事直播节目为例,2016年2月23日,乐视体育宣布与体奥动力正式确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以27亿元获得中超联赛2016和2017两个赛季的独家新媒体转播版权。高昂的版权支出,让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望而却步。全媒体时代,新媒体阵营异军突起,拥有雄厚的资本和大规模的受众,这对以电视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资本与受众,可以说是现在电视台最敏感的两个话题。面对直播技术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电视观众的日趋衰减,作为事业单位的电视台,背后没有巨大的财团支持,很难和新媒体一较高下。
对于文艺类直播节目来讲,特别是大型的直播晚会,往往顾忌直播的稳妥性而不敢大胆创新。1983年开办至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人过年的新民俗,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以“现场直播”的播出形式,所有节目待到直播那一刻才揭开面纱,无疑成了春晚最大的亮点之一。但春晚的节目形式、时长、题材等,基本都是自1986年进入成熟期后,定型并沿用至今的。以2017年央视鸡年春晚为例,除却舞台设置、舞美效果等,大部分形式都没有较大的突破,实际创新性难觅踪迹。创新,对于中国的电视媒体而言任重而道远。
一个节目是否能够成功,节目主持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白岩松曾在《白说》一书中分享他对于做新闻的见解:当我们以简单二元对立来评判事物时,内心里的秩序常常会失衡。建立在“一样”基础上的“不一样”,才有价值。[4]但像白岩松这样有自己思想并能在节目中把独到见解分享给观众的主持人却并不多。我们常常会见到直播节目中的主持人,表现出观点偏激、诋毁嘉宾、见解平平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2004年,雅典奥运会赛事直播期间,东方卫视某节目主持人不顾节目的直播状态,不断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甚至恶言相向,诋毁中国男子运动员。类似现象屡见不鲜,电视直播节目主持人的应变能力、驾驭能力着实令人担忧。
1972年,M.E.麦库姆斯和D.L.肖发表了有关“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指出大众传媒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对于我们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来说,对当前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大都来自大众传媒。[5]因此,作为设置议程的重要节目——电视直播节目而言,主动设置议事日程,让观众了解和获悉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才能把握主动权,占领舆论高地。2015年7月31日,北京卫视就抓住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揭晓日这次难得的机遇,主动策划推出一场投入近千人、持续12.5小时、横跨3个演播室、超过20个直播点的大规模直播活动。这次直播节目的成功播出,与北京电视台积极策划、悉心筹备、大胆尝试、主动出击是分不开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学者M·麦克卢汉就曾提出“地球村”的理论,他认为,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的诞生与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就开始变成一个新的“地球村”。[5]在世界联系愈加紧密的今天,电视直播节目想要赢得更多地关注和认可,势必要拓展节目视野,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北京电视台此次《通向2022》大型直播活动,不仅安排了国内的北京、张家口、承德等演播室,同时还在吉隆坡设置了演播室,近距离地关注前方具体动态。吉隆坡演播室记者还采访了不少当地华人华侨、留学生,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申办冬奥会的期待和希望,展现出了国际视野。
面对新兴媒体的猛烈攻势,以电视媒介为主的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走出一条大胆融合的创新之路。电视直播节目具有现场纪实的直观性、报道时空的同步性、传播信息的丰富性、深化主题的情感性等特点。[6]2015年9月3日,我国举行盛大的抗战胜利日阅兵仪式,中央电视台对其进行了数十小时的相关直播活动。除此之外,新媒体也加入直播行列,新浪微博对本次阅兵进行了图文直播,当天微博话题热度排名有6个与阅兵有关的话题阅读量过亿,充分展示出了新媒体不凡的影响力。顺应时代发展,理性看待媒介融合,主动行动,而不是坐以待毙,才是传统媒体应该走的一条道路。
在2015年9·3阅兵大直播中,中央电视台设置了6个系统、89个机位组成直播系统,还成功运用了“天鹰”二维索道摄像机、“飞猫”摄像机等新技术、新设备,从事后好评如潮的直播效果来看,这次直播无疑成为中国电视直播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创新。[7]可以说,正是有了自主研发与外来引进的结合,才会使得我们现在电视直播节目越来越有看点。所以,在电视直播节目的制作与播出时,要兼顾内外,在借鉴其他国家优秀技术的同时也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电视直播节目更加精彩。
[1]赵多佳,刘星.寻求重大主题电视直播报道的突破——以北京电视台《通向2022》大型直播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5(9):19-21.
[2]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3]王立欣.21世纪初中国广播电视直播节目缺失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4]白岩松.白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李科.电视直播节目的美学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6):65.
[7]央视网.揭秘“9.3”阅兵直播央视新设备[EB/OL].http://news.cntv.cn/2015/09/05/ARTI14414581926851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