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万博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中国高速发展,形成了一个网民基数大增速快的发展趋势。新媒体风起云涌,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进入前所未有的多元生态。受众的阅读习惯从传统媒体过渡到电脑甚至移动终端,所有传统媒体都迎来了一场媒体转型发展的大变革。
进入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党建类期刊与全国各类期刊都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挑战与冲击。如何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中探索一条提升党建类期刊影响力与传播力的实践路径,关系到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整体推进。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作为媒体的本质而言,策划力的强弱是审视一个媒介是否具有传播力的重要参考,特别是在媒体融合发展日益加深的今天,策划力综合体现了一个媒体的实力和潜力。在“同题作文”下,谁站得高、谁能给读者传达更加透彻的分析和更加有用的信息,谁就能赢得公众的认可,宣传效果就能发挥得更好。因此,党建类期刊要在媒体融合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注重策划力的提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受众主要通过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来获取信息,报纸、期刊等传统平面媒体的受众日渐萎缩,党建类期刊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虽然发行基础稳定、受众阅读率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党建类期刊受众老化、利用率低的问题日益突出,订而不阅、闲置浪费的现象颇为普遍。对此,多数党建类期刊的解决之道是:迅速占领新媒体传播空间,纷纷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优化栏目和版式设计,追求更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阅读与视觉效果;加大专题报道力度,以文章的深度和思想性来吸引受众。从以上三个解决途径来看,党建类期刊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上都主动抢占新媒体传播平台空间,自身栏目设置与版式也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与审美取向,并且发挥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共同优势。但是,部分党建类期刊也存在纸刊与举办新媒体之间重合度高、差异性小、服务性弱的问题,好的栏目和版式无法形成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笔者认为,存在上述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党建类期刊目前的策划思路与手段依然没有跳出传统平面媒体的既有思维。“融”的优势与核心不够突出是制约党建类期刊策划力提升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党建类期刊主要选题策划往往是基于平面媒体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推进,对新老媒体之间的特质掌握得不够精准。一些在刊物上展示效果好的选题未必适合在新媒体上进行推送;反之,一些适合新媒体进行二次加工、多频次推送的选题也未必适合期刊的编辑周期和阅读体验。
总体上看,媒体融合时代,制约党建类期刊策划力提升的瓶颈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优势无法从通过多平台、多媒介进行整体展示。党建类期刊以服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为主,内容上的优势体现在及时指导和帮助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和党员教育上,好的策划一定是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与反馈。在传统纸质媒介平台与读者间黏性下降的大趋势下,新兴媒体的策划规划与传播途径往往更加注重时效与热点的把握,而党建类期刊的内容优势往往需要时间沉淀,这个矛盾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优秀策划的传播力。二是人力资源短板制约策划力的整体提升。目前,党建类期刊与全国主要期刊单位一样都面临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等问题,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工作的一线采编人才较少,能兼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选题策划的人才少之又少。因此,人力资源也成为制约党建类期刊策划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三是思维观念滞后影响策划力的整体完善。党建类期刊选题策划的视角较为单一,对新媒体运营而言,求新求变的主动性不够,很多符合年轻受众的策划手段与党建类期刊的传统策划方式有较大的区别,一时难以完成思想转换。
在媒体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基础上,黑龙江《党的生活》确立和完善了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即以技术为支撑,以队伍建设、组织架构重建、差异化报道为手段,从原来单一的传统纸媒转型升级为涵盖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具有现代传播渠道和功能的全媒体,实现了从单声道到多声道立体传播的转型。
第一,锻造媒体融合型编辑记者队伍。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新技术、新结构的改变对新闻从业人员技术能力、观念思维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培养既懂得传统媒体传播规律又具有互联网思维,既精通传统采编业务又能熟练操作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加快媒体融合转型的首要条件。
在实施媒体融合战略之前,黑龙江《党的生活》人才队伍结构单一,所有的编辑都是传统的纸媒编辑,缺乏新媒体人才,特别是那种既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热心办刊,又兼具全媒体采编技能,熟练掌握新媒体采编、制作、运营本领;既能可分工合作,又能独当一面的复合型采编人员。为了适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黑龙江《党的生活》先后派出编辑记者70余人次外出参加各类媒体融合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如今,这支经过知识更新和实践锻炼的复合型采编队伍不仅能较好地完成传统期刊采编业务,对完成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在内的多种形态的产品也同样得心应手。
第二,实施项目制,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樊篱,探索建立跨部门的“策划组”。对于党建类期刊来说,传统的管理模式多为固定划分栏目和编稿方向,所策划的内容往往容易产生局限性,新媒体时代要求媒体因时因势调整选题方向,必须充分调动不同采编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策划力的提升。
通过实施项目制,以策划的内容需要为导向,结合个人兴趣组成若干选题的项目组,在不影响原有采编部门组成的情况下,根据编辑的个人兴趣、专业方向、知识结构等因素自由组成策划团队,以工作组的名义整体推进策划的启动与落实,工作组的负责人牵头招募对策划感兴趣的同事进入到工作组当中。
为此,围绕大时政类热点话题,黑龙江《党的生活》全体出动、各自分工、协同配合,深入全省各地采访报道,寻找改革发展的鲜活样本,高质量地完成了一批紧扣时政热点、内容活泼易于接受的全媒体报道任务。例如,2017年全年,黑龙江《党的生活》全媒体精心组建了多个策划团队,陆续开展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驻村故事—脱贫梦”微视频(微电影)大赛、“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主题征文和微视频征集大赛、“我的家风故事”和“从严治党在身边”征文活动等十余个策划性活动。这些活动在纸质期刊上呈现出的是一系列注重时效、主题突出、特点鲜明、通俗易懂的报道,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平台上则收获了日均访问量万余人(次)的影响力。
从实践来看,工作组的建立能有效克服人力资源短板,能够充分调动不同部门、不同知识背景的编辑在一个选题下开展针对性策划,这样分众化、有针对地策划方式能极大满足新媒体时代党建类期刊策划力提升的需要。
第三,克服同质化竞争,注重同一选题在不同媒介间的差异化策划。目前,国内很多党建类期刊开通的新媒体平台上都是将纸质刊物的内容重新推送,形成了同一篇作品在不同媒介上进行了两次传播。在新媒体日渐强势的今天,这种传播方式既不能有效提升党建类期刊的新媒体建设水平,又在一定程度干扰了纸质刊物的发行,不利于媒体的融合发展。因此,应该保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同媒介形态的特色优势,突出对同一选题的多元化策划与生产。
以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的相关报道为例,黑龙江《党的生活》融媒体一齐上阵,全力推动“线上”“线下”立体式报道,形成传播矩阵。“线下”——以《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为当期主题,报道容量超常——专刊由每期正常的64页追加为72页,共设置17个相关栏目,以近13万字的容量,多侧面、多维度深入宣传报道党的十九大精神。
除了“线下”专刊覆盖全省30多万名党员读者,该社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微官网等融媒体矩阵,注重差异化信息传播,接连推出重磅报道,在“线上”覆盖全国近20万用户,获得广泛好评。据统计,从党的十九大召开至2017年12月14日,该社融媒体矩阵共采发十九大相关稿件1800余篇、图片4000余张,累计推出视频节目500多分钟,阅览总量达1000万次,互动信息1400余条。其中,推出微直播一次,转播两次;开设“党的生活带你迎接十九大”“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等9个话题和专题;与龙江先锋网合作,推出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图解。特别是官方微信推出的《关于十九大,请收下这份聊天指南》等爆款文章,被网友称赞“文案直指人心”,阅读量达4500人次。
[1]何新莲.锻造党刊品牌栏目的实践和思考——以《当代广西》杂志品牌栏目建设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10):84-86.
[2]宋明晏.新媒体环境下党刊传播方式发展新策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6-17(004).
[3]李薇.论新媒体环境下党刊提升传播力的有效途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1):15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