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2018-03-29 03:11
传播力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工作、恋爱等诸多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由此造成的心理危机案例可谓不胜枚举,最严重者是因此酿成的休学甚至自杀悲剧。我们都知道,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在受教育者已经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所给予的干预,即使力度再大,也往往无法取得理想效果,而最佳的教育时间节点应当在问题即将出现或者尚属轻微之时,此时给予必要的疏导,会让不好的心理倾向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带动受教育者走向心理良性发展轨道。

一、心理疏导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疏导这一概念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及认知心理论等理论,在具体工作中利用语言沟通等等多方面的技巧给予心理上的梳理及引导,实现心理减压的效果,借以达到改变受教育引导者个体的自我认知目标要求,恢复或者提升受教育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1]身心一元化理论认为: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同等重要,它可以借助心理功能的运转状态,而其区别于身体健康的一点在于其更强的难以预知性,个体表现千差万别,心理健康状态也要更加复杂,同时心理健康问题还要涉及到个体和周围人群的关系,因此在进行心理疏导时,所应当考虑的实施原则便尤其应当引起注意。[2]

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心理疏导视角分析,当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下述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认识过于单一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德育教育一个环节的错误认识,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归类到德育教育之内,甚至把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等同于思想认识问题,很显然这是教育认识过于单一,没有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与心理变化因素的错误做法,未能真正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具有的内涵特点,这个弊病从客观上导致了认识单一化、效果薄弱化的结果。

(二)教育思想过于僵化

一些教育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不过后期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因此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到构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系统,这样的认知思想模式无助于大学生处于健全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之内,只能部分的处理一些突出心理问题,而忽略绝大多数群体的心理健康正常成长引导。

(三)教育方法过于简单

站在心理疏导的角度分析,现在大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显著的消极效果,发现问题并进行治疗始终是大学心理教育的普遍做法,此种模式关注于治疗,把大学生简单的分成有心理健康问题与无心理健康问题两个类别,学生心理问题简单化,对应措施简单化,很容易出现学生的漠不关心与对抗教育心理态度。

三、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大学生在个体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与此同时此种差异性表现在诸多方面,像年龄、性别、经历、性格等等,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让学生真实的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不同,所以在实施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到个性化原则的应用,即心理教师在平时即应当做好学生的情况观察了解,又因为教师的精力毕竟有限,无法全面了解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学生亦应予以配合,及时和教师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沟通,把问题尽早地呈现出来,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疏导走向是有一定帮助作用的。

(二)综合化原则

除了个性化原则之外,在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还需要遵循综合合的原则,即保证教育过程的高度参与性,不但学生、教师要参与其中,亦应使和学生情况高度相关的家长参与,实现多方协调沟通,做到信息的真实、有效传递,给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善提供一个优良环境及契机。[2]

(三)目标性原则

教育实践证明,有些心理健康教师在应用心理疏导模式时,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即明确了疏导的形式,却忽略了教育的最终目标,目的性不强,过程安排也不够科学,这样是无法达到理想教育效果的。为此,教师应当定期安排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并给予针对性较强的考核,使目标与方法相对应、过程与结果相对应、环境与任务相对应,真正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

四、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对基础理论进行优化

首先应当注意完善基础理论的问题,综合来看需要包含下述几项核心内容,当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被确定下来以后,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办法,一方面要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防范性工作做好,使学生心理素质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注意到心理疏导模式的独特之处,即其着力点在于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矫治,更加关注于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导向作用,也就是说,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得以充实之后,借此营造其良好的生活态度等。[3]

(二)配套相应课程

利用科学化学科教学的办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过去在教育实践中,一些相当优秀的心理教育课程未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起来,其原因即在于没能注意到心理疏导与学生个性的适应性,为此,教师需要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时,找准切入口,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引导,将心理疏导和课堂教育真正结合起灭,帮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度。[4]另外,高校还应当纠正一种错误的认知,即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由心理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实施的认知,可以说,在一些文化课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应的心理学疏导干预内容,同样是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方案,其对于枯燥文化课学习的调整作用,可以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从本质上调整既有的不合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的多元化与创新化。

(三)针对品格教育

心理疏导的关键在于找到理想的引导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消弭于无形,并保证接下来的心理发展更加符合教育期待,而针对品格教育所进行的模式创新无疑符合这一要求,为此,高校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人生追求,培养其形成良好的人生品格。又因为受教育者正处在心理波动较大的心理发展阶段,因此这种针对品格教育的心理疏导特别关键。在此过程中,应当留意的一点是良好与完善个人品格的构建,是要基于平常学习与生活而呈现出来的,而不能仅仅从简单的小范围书本知识求得,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强化和学生的沟通工作,不放过微小事件与端倪,从而更好塑造学生的独立完善品格。

(四)完善教育体系

趋于完善化的教育体系,能够使心理疏导教育模式创新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而不必随时出现中断的问题,同时大学生接受积极心理干预教育时,也无法离开学校方面的即时组织引导。无论从任何一方面来讲,高校皆应当将自身在资源及设施方面的作用发挥出来,实现旧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系统改造,从而让心理疏导教育模式切实融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去,尽最大程度满足心理学的作用发挥需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去除与方向调整。[5]

(五)拓展教育途径

按照心理疏导的相关理论,所有人本质上均存积极的心理诉求,而这种心理诉求良性发展的潜能也很大,问题在于应当用何种方式使心理诉求得到发展。我们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借助不同渠道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诉求的扩大化。[6]现今,有些高校一方在常规的心理学课程之外,还增加了针对个体大学生具体心理特征分析的内容,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实现个体化教育,这样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如果方法得当,可以将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工作做得更加多姿多彩,尽最大可能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六)营造环境氛围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疏导与发展而言,优异的外部学习环境促进作用不可小视,作为当代大学生积极应对媒介和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是其成为合格的媒介公民具备的基本素质。[6]同时,优异的外部文化氛围也将起到帮助心理疏导的作用,两种作用结合起来,共同预示着高校做好营造环境氛围工作的必要性,为了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工作相协调,高校校园一方面需要展现出干净、整洁的一面,使环境特点更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让环境呈现出温馨和谐的一面,保证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相统一,使大学生得以处在更加舒适的生活及学习校园环境氛围之内,在此环境氛围之内所做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努力,将会以此环境为平台依靠,有做得更好的可能性。

五、总结

在当代,高校学生因为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客观存在,再加上学习和就业压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存在心理障碍的发展倾向,若是缺少及时而有效的调整与救助,便极容易导致心理危机的出现,甚至酿成恶性事件。所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及工作人员,乃至各相关学科的教师,均需要积极进行联防配合,置治疗于疏导,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过程当中,多种举措共同应用,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学生心理健康综合素质引导提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粟杰,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基础和价值目标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3(11):157-158.

[2]王宝玲.心手相牵,让阳光心态溢满校园[J].教育家,2017,12.

[3]洪梦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85-86.

[4]张婷.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1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