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闻舆论的三维治理框架:媒介融合的视角

2018-03-29 02:59:52金宏奎
重庆高教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范式舆论媒介

金宏奎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 210023)

■大学治理专题

大学新闻舆论的三维治理框架:媒介融合的视角

金宏奎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 210023)

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目的是帮助大学有效规避舆论风险,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基于范式转换的媒介融合理论,以“实践- 制度- 和谐场域”的社会结构观为基本视角来考察大学新闻舆论的治理问题,形成大学新闻舆论实践规制、制度建设以及构建和谐舆论场的三维治理框架。这个三维治理框架构建了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基础。在三维治理框架中,实践规制是治理策略,制度建设形成保障机制,构建和谐舆论场是治理目标,三者之间密切关联。大学新闻舆论治理要超越一维思维模式,从三维治理框架着手,系统性、全方位地破解治理难题。

大学新闻舆论;媒介融合;范式转换;三维治理框架

一、问题提出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1]大学新闻舆论工作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正在影响并重塑信息流动以及舆论生发的环境和机制。媒介融合改变了现有的技术、市场、产业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融合指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点。”[2]47因此,从媒介融合的视角对大学新闻舆论治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注大学新闻舆论治理问题,实质上是对媒介化社会中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的一种回应,目的是帮助大学有效规避舆论风险,为高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媒介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将新闻舆论置于信息全球化的语境中,因而呈现出新的治理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整合与衔接起了所有的媒介,并通过重塑各个媒介在新兴网络语境下的可能性而再度媒介化(remediate)[3]。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丰富的媒介形式和跨语境的传播环境为大学新闻舆论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平台。同时,新媒体对新闻舆论的主要构造者——传统媒介和政府的主体地位构成威胁,增加了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难度和风险。在媒介化社会中,新闻舆论成为大学发展决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对大学新闻舆论的有效治理,是不断壮大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为大学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重要抉择。

二、范式转换:作为理论工具的媒介融合

就方法论而言,范式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和哲学基础,对研究的整个过程产生影响。范式与理论不同,范式是指一般框架或视角,它的字面意思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理论是指用来解释社会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4]。媒介融合最早作为一种现象被讨论,指的是媒介边界的模糊、融合。随着数字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媒介融合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它突破了媒介产业的界限,被认为是一种以新技术为支撑的媒介形式、内容、渠道、市场、规制等多方面融合互动的过程,是媒介产业内以及与其他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的发展状态。长期以来,媒介融合的研究局限于功能范式。“‘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与‘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5]“谁”“说什么”“怎么说”“有什么效果”成为媒介融合关注的重点,也成为融合的重要内容。例如,功能范式的关注视角和研究取向希冀回答媒介融合在传媒产业运作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与传媒产业的功能实现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进一步的研究则关注了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以及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与形塑,即关注媒介融合在一个更大的社会范畴中的功能问题。

功能范式为人们认识和研究媒介融合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然而,范式转换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媒介融合的内涵。詹金斯在《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中提出媒体业正在经历另一种范式转换[2]33。他认为,融合范式正在取代数字革命范式,新、旧媒体“将以比以前更为复杂的方式展开互动”[2]34。而在这一过程中,融合发生在每个消费者的头脑中,通过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来实现[2]30。与麦克卢汉强调“作为技术的媒体”在传播中的绝对权力影响社会变迁的逻辑不同,詹金斯从消费者主动参与媒介活动的经验出发,赋予了消费者更多的权力和互动体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而影响并形成特殊的社会/文化结构。但他同时也强调麦克卢汉的研究对自己的启示,即在所处文化环境中追求更为广泛的对话交流[2]3。詹金斯以消费者参与媒介活动的经验为起点,认为媒介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文化是在消费者、媒介组织、国家等主体之间作用和地位的变化中得以构建的,且形成了相对持久的社会/文化关系,在动态的演进中形塑了社会结构。总的来看,詹金斯的融合范式或许参照了加芬克尔“常人方法论”的理论成果,并以此为方法论实现了媒介融合理论的范式转换。“以成员概念为基础的社会结构观主要体现在成员概念本身的结构性构成、成员实践的结构性和时空性、社会秩序的内源性和自发性,它们以‘成员- 实践- 结构’的逻辑顺序推演了常人方法论以‘构成’为基本视角的社会结构观。”[6]这一方法论虽因“囿于具体经验之流”[6]以及过于主观化等问题为人们所诟病,但同时也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秩序”提出了挑战[7]316,为人们提供了构建一种“日常且有序的科学”[8]方法论的可能。融合范式在方法论意义上扬弃了以媒介功能、媒介结构等宏观问题为理论起点的结构观,将成员及其实践经验等作为构建社会系统的起点。范式转换之后的媒介融合理论将视线转向个体的实践与媒介经验,并以此形成跨越媒介的信息流及关系流,在与社会、文化、制度等中观系统性问题的互动中实现社会系统的整体性构建。以此为理论起点,即以“实践- 制度- 和谐场域”的结构观作为考察大学新闻舆论治理问题的基本视角,是我们审视数字媒介在社会构建中所产生的作用的较为理想的理论路径。

融合范式的“结构观”以社会成员及其日常媒介实践为起点,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互动的主观方面,研究人们之间的互动、理解规则等微观层面的经验,在与其他社会主体的互动与联系中,信息流动及媒介权力形成相对“体系性”的若干层次,在实践经验与制度体系的构建中形成大学新闻舆论的治理体系。“媒介一词与传播的制度层面有根本的联系,无论是哪一个层面,媒介与基础设施或内容、生产、流通都息息相关。”[9]跨越媒介界限的流动和关系增强了媒介实践与制度体系之间的“互构”能力。制度是稳定的、受到尊重的和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是一种规范性文化[10]。如果从这一意义出发,规范性的、约定俗成的制度体系与媒介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大学新闻舆论治理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制度体系是媒介实践与舆论治理策略得以贯彻的重要保障,这种保障不仅是规约性的,更是一种文化范式的构建。同时,制度体系还应该包括治理者与治理对象之间的互动机制,新闻舆论与大学教育之间的调和机制。制度是衔接新闻实践与和谐场域的纽带,也是在大学新闻舆论治理问题中融通教育逻辑与媒介逻辑的重要中介。至此,以系统性的思维考察大学新闻舆论治理问题,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保障机制,全面构建融合范式引领下的和谐新闻舆论场是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目标。当然,融合范式并不是不关心宏观的结构和功能问题,而是期待从实践规制与制度建设层面入手,从中观视角对和谐场域的构建问题予以深入、细致的考察和讨论。这一理论取向既关注宏观结构和功能问题,又将微观经验等作为重要的考察对象,弥补了微观和宏观理论视角的先天不足。因此,运用范式转换的媒介融合理论来探讨大学新闻舆论治理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适切性。

鉴于此,研究大学新闻舆论治理问题,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准确把握媒介融合的理论内涵,围绕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实际需求,重点分析和阐释媒介融合理论对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价值和意义。首先,范式转换扩展了媒介融合理论的阐释范畴。社会结构观的转换将媒介融合理论关注的重点转向了传播者及媒介使用者,更加注重社会个体的经验及感受,将他们的新闻舆论实践作为构建舆论场域的起点,摆脱了目前舆论治理在方法论意义上的功能主义倾向,同时也规避了“二元对立”的分析思维。其次,范式转换增强了媒介融合的实践价值。就大学新闻舆论治理而言,功能导向关注治理的效果,而融合范式更加关注实践、制度、舆论场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至此形成大学新闻舆论实践规制、制度建设以及构建和谐舆论场的三维治理框架。就实践价值而言,在关注功能、结构等宏观问题的同时,更需要从微观层面审视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具体策略。这些微观层面的经验是数字化媒介影响社会结构最重要的力量,也代表了互联网、数字化媒介场域的发展趋势。范式转换为媒介融合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其理论成果和思维方式为探讨大学新闻舆论治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大学新闻舆论治理中的关系调适

大学虽然有自治的历史传统,但伴随其职能的拓展和作用的扩大,大学逐渐成为国家和政府权力干预的重要领域。在中国,大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下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国家权力嵌入大学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和充足的动力。然而,大学作为一个学术场所,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社会组织。在现代国家权力谱系中,大学虽然深嵌其中,但不等同于行政机构,它有其独特的集体意识和精神追求。大学在人的精神塑造、人性解放以及思想自由的实现过程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作为特殊存在物的大学有其独特的运作逻辑和生存哲学。在大学新闻舆论治理中,大学自身发展的舆论需求对国家意志之于大学的现实形成一定的抵制和抗争。因此,处理好国家意志传导与大学自身发展的舆论需求关系是我国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首要任务。

(一)大学新闻舆论既要保证国家意志的实现,又要保证大学主体性价值的实现

在大学这一层面,国家意志体现为一种政治上的领导地位、组织上的管理地位、思想上的引领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5年修订)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维护党和国家的权威是大学新闻舆论工作贯彻国家意志的重要内容。然而,大学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在人类社会发展变迁中,大学既与政府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因其独特的主体性价值的存在而熠熠生辉。大学新闻舆论工作要维护大学主体性价值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同时要为大学主体性价值的生成服务,通过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实现大学价值的集聚,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的价值认同与实践。实际上,大学所面对的国家意志与大学主体性价值是一致的,冲突产生的原因是大学发展阶段的差异,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诉求差异。因此,大学与政府关系的调适是保证大学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选择。

(二)大学内部新闻舆论治理主体关系的协调

大学内部新闻舆论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在大学内部,各职能部门、学院及科研单位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认同,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重点及导向认知存在差异。协调好大学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关系,采取与治理目标一致的行动,发挥整体效能是对大学内部新闻舆论有效治理的基础。就治理结构而言,既要体现宣传格局的结构完整,又要按照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优化组织结构。为了保证党对大学的领导,大学内部各种组织机构的设置采用了“嵌套式”结构,如校级层面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职能部门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等合并设置以及学院层面的“党政联席会”制度等。这种设置使得大学内部包括党委、行政以及二者并立的管理机构3种主要组织类型。目前,大学内部新闻舆论治理主要由党委宣传部等党委组织完成。但是,宣传格局的构建不仅需要党委组织的积极参与,同时也要积极发挥行政机构等其他组织机构的力量。这种期待可能会造成舆论宣传与教学、科研工作之间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就组织关系而言,要处理好基层党委与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协调新闻舆论宣传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在目标导向上实现一律,使得舆论工作既服务于政治需要,又服务于管理需要。所以,新闻舆论不仅要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还要为大学发展、教学、科研等工作服务,打造大学自身的教学、科研名片,彰显大学特色和水平,营造和谐的大学发展舆论环境。

(三)处理好大学内外关系,发挥舆论的整体性功能

在大学外部,政府、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是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在大学新闻舆论治理中,必须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实现两个舆论场的有效互动,发挥舆论的整体性功能。校内舆论氛围的营造要着力倡导为教学、科研、大学发展服务,围绕大学当下中心工作做好舆论布局。校外舆论要围绕大学形象塑造,自我价值凝聚、示范等目标展开工作,积极利用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为大学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同时,还要对不利舆论进行有效化解,构建和谐的大学外部舆论氛围。实质上,负面舆论是现实问题积聚的表现。只有解决好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实现大学新闻舆论与大学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在治理策略方面,既要按新闻规律办事,又要不断创新舆论引导策略

大学新闻舆论工作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确保新闻真实、准确、客观。同时,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既要坚持新闻原则,又要适应时代需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按照新闻规律办事,还体现在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使命感,通过大学新闻舆论宣传推动大学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体现在将我党优秀的新闻思想贯彻到大学新闻工作的实际中去,利用新闻舆论优势为大学发展提供智力、舆论支持。好的舆论效果是大学新闻舆论工作的目标。在新闻选择上要围绕大学发展的中心工作找选题,创新新闻舆论引导策略,把握好舆论一律与新闻多元的关系,将舆论的正向功能凝聚到中心工作上,让群心、群力为大学发展贡献力量。

四、大学新闻舆论的三维治理框架

(一)实践规制: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重要举措

对新闻的实践规制,体现的是一种把大学的系统性日常运作以及大学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大学新闻舆论治理基础的思维方式。日常运作的经验性表现是一所大学精神最鲜活的体现,是大学文化底蕴、价值期许、管理水平以及教学、科研水平等在微观层面的体现。大学人的日常生活是大学更为微观、具体的经验,是践行大学价值、传承大学文化、彰显大学特质的载体。大学新闻活动是对大学日常运作及大学人日常生活等具体经验的反映和描述,舆论治理则是新闻活动参与大学治理的手段。从具体、微观的大学新闻舆论互动经验出发,对不同主体、主客体间的实践活动进行规制,营造和谐的大学新闻舆论氛围,参与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建设,是在媒介融合视角下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实践逻辑。“没有实践的社会关系和没有社会关系的‘抽象’实践都是不存在的。”[11]大学的新闻传播是一种实践活动,对其进行规制是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舆论是一种社会合议,是“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议达成”的理性过程。就实践而言,大学新闻舆论治理是如何用新闻参与舆论治理,影响舆论的形成、演进和效果,让大学新闻活动在舆论演进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1.运用系统性思维,做好大学新闻舆论引导工作

在国家对高等学校规制的大背景下,大学新闻舆论工作要有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要有做好大舆论格局设计与具体舆论事件跟进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新闻策划,有效关注舆论问题。即利用新闻的影响力提出议题,吸引广大受众关注,对舆论议题及影响流进行影响,在舆论内核形成阶段介入,系统性地构建新闻舆论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大学新闻活动要积极参与社会讨论。社会讨论是大众意见汇流的过程,这一阶段将那些弱势的意见去除,保留被大多数人广泛认同的意见并形成核心议题,进而产生、引导舆论。因此,能否成为社会讨论的意见中坚,最大范围地影响大众,是大学新闻舆论工作成败的关键。合议达成是舆论形成的最后一关,是社会讨论的结果,它决定舆论是什么,以何种面貌影响现实事件的发展。另外,对突发性事件的舆情处理是大学新闻舆论实践治理的重要内容。突发性事件具有紧急性、非常规性等特点。突发性事件新闻的发布、传播要考虑舆论影响的问题,要第一时间发布事件进展,形成即时发布、全程跟进的新闻报道、舆论引导机制,不轻易下结论,要对新闻活动的规制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2.大学新闻舆论要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

教学、科研工作是一所大学的立足之本,也是大学的使命和价值的体现。为教学、科研提供舆论支持是大学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尊重教学、科研发展规律,为教学、科研工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将学风、教风建设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点。大学新闻活动要关注焦点事件,对教学、科研骨干的宣传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对教学、科研人才发展予以引导并赋予崇高地位,构建教学、科研引领学校发展的舆论互动模式。当然,大学新闻舆论作为一种实践行为,与大学内部主体互动机制关系密切,贯穿于大学日常运行的全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在系统运行中构建优质、高效的自我管理和提升机制的活动。

(二)制度建设:构建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保障机制

制度建设是大学新闻实践经验“固化”的过程,也是形成舆论治理思想,参与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保障。大学新闻实践经验具有碎片化、个性化、非系统性等特点。制度建设的目标就是形成大学新闻舆论共同体,构建大学独特的新闻舆论治理思想和策略。“制度是各种规则和组织化惯例的一种相对持久的聚集,它嵌入在各种意义和手段结构中,这些意义和手段结构在面对个体人员更替时相对稳定,而面对个体的特殊偏好和期待以及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时则相对灵活。”[12]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的法律结构,也包括人为制定的规则和程序,是处理国家、大学、个人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个体对大学新闻舆论实践“约定俗成的共同理解”[7]311,把对新闻活动赋予的意义统一到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目标上,形成一所大学独特的新闻舆论工作传统,构建大学新闻舆论工作制度体系。

1.大学新闻舆论工作正式制度的建设

正式制度是大学新闻舆论工作最重要的约束机制,是做好大学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制度保障。正式制度体现为大学的各种管理制度,对作为组织的大学新闻活动进行规范,是国家、社会、大学、个人等利益相关者合议的结果。具体而言,要根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台的与大学新闻舆论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把握大学新闻舆论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形成有效的新闻舆论管理制度。同时,还要根据中国大学发展的实际,把总结好的舆论工作方法和实践策略,以工作条例的方式确定下来,指导以后的工作。

2.大学新闻舆论工作非正式制度的建设

在大学新闻活动中,非正式制度通过相关部门的传统性工作方法体现,也通过工作人员之间的“非正式”合作关系体现,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且根据组织分工、人员等的变动而变化,表现为大学内部各组织、成员之间的一种非正式联结关系。如乡土社会中的“礼治秩序”,是一种“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这种规范的力量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13]。在具体工作中,要弘扬和保护一所大学的非正式制度,协调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尊重和敬畏传统,在传承中维持和延续大学非正式的秩序。同时,还要认识到非正式制度对现代大学行政化、科层制倾向的抵制和补救,做好大学价值及个性特质的传承、发展与保护工作。现代性的大学治理之术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况且对于大学,这样的制度实践是不确定的和有争议的。“他们发现学校和大学中的较高层组织和较低层组织之间是‘松散连接’的。”[14]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对大学新闻活动做非正式制度安排,有利于舆论治理目标的实现。

3.加强成员对大学制度文化的适应和认同

对大学而言,制度不仅赋予大学内部组织关系以秩序,还是制约和规范个体行为的重要机制。正式的制度往往只能控制有组织的行为,而对非组织性行为的规范和影响有限。个体也未必会一致地理解及熟知在何种背景下使用这些规则。大学新闻舆论治理要将正式制度建设与非正式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大学新闻舆论管理制度体系。在这一层面,制度往往体现为一种文化,而大学舆论要对这种文化进行宣传和引导,以加强成员对大学制度文化的适应和认同。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协调组织和个体之间的关系,维护组织规范,实现组织目标。但这有赖于组织成员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规则进行活动,以及是否将制度作为规范自身行为的准则。因此,成员对制度的认同与遵从是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关键。

(三)和谐舆论场: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目标

1.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本源性问题是和谐新闻舆论关系的形成

大学作为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处理好大学与政府、媒体及相关业务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和谐新闻舆论场的基础。在舆论及舆论场的演变过程中,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舆论载体越来越丰富,参与舆论生发及场域构建的群体趋向多元化,舆论背后所隐藏的权力、利益及价值关系也更为复杂。和谐舆论场的构建,实质是协调以现实问题为基础的舆论关系,控制和协调舆论演变的指向和效果,通过舆论合议达成社会共识和凝聚力,弱化或消除负面影响的过程。在舆论场域中,各主体都是一个节点,他们为了取得地位而相互竞争,主动地构建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具有客观性,而竞争的资本之一就是权力。相对稳定且和谐的舆论场代表的是一种权力结构关系。大学在这个场域中的位置将决定其在舆论控制中的权力大小及资源获取的能力。大学新闻工作者要以新闻为沟通媒介,推动网络舆论场与传统媒体舆论场的融合发展,加强大学自媒体平台建设,做好舆情监测及危机公关,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学新闻舆论场。

2.构建和谐的新闻舆论主体关系

新闻舆论具有倾向性,代表一定的主体利益。在大学内部,对同一新闻的报道,宣传部门、作为新闻关注对象的单位以及其他相关主体的利益和态度存在差异,对新闻舆论的具体形态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新闻素材选取、新闻报道数量、新闻发布时期、时点选择以及新闻框架的构建等方面,尤其是在主动形成、引导舆论的工作中要顾及各方利益,在大学内部实现“共赢”。大学作为主要行动者构建和谐舆论场,就是要发挥在新闻发布、舆论影响方面的主体性作用。在大学外部,新闻舆论是大学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关系的体现,也是大学与外部相互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围绕大学发展方向组织、策划新闻报道,通过新闻及时报道学校在教学、科研及对外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实绩,营造良好的对外交流氛围。同时,对一些负面报道及错误舆论导向,要及时澄清、修正,用事实还原真相,消除不良影响。

3.推动校内、校外两个舆论场融合发展

宣传部门要与新闻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新闻媒体成为大学对外新闻舆论工作的帮手。一方面要主动取舍,有中心,定好位。大学要根据学校中心工作的舆论需求做好新闻策划,增强新闻价值,加强与新闻单位的合作与互动,在合作中实现大学新闻舆论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与民众舆论场互动融合。民众根据自身的感受及体认对相关事件发表意见,在口口相传中形成舆论,以非正式的渠道对现实事件的发展产生影响。民众通过对大学领导者及相关部门行为的关注及评价,以小群体、零散意见的形式进行反馈与沟通,以民间力量的形式影响大学新闻舆论场的演变。“舆论场是媒体场、心理场和社会场的交互环境。”[15]大学新闻活动要关注民众的意见,对一些已有“刻板印象”的民众认知,要通过新闻舆论进行纠偏,在社会大众中为大学赢得良好的“口碑”。舆论是大学自我呈现以及与各方进行沟通的桥梁。和谐新闻舆论场是大学发展状况良好的反映。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是和谐舆论场构建的现实基础。

五、结 语

实践规制、制度建设以及构建和谐舆论场共同构成大学新闻舆论的三维治理框架。这个三维治理框架是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基础。在三维治理框架中,通过对大学新闻舆论活动的规制,并在实践规制中理顺大学、媒介、社会、个体等不同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此达到媒介功能的实现以及和谐舆论场的构建。实践规制是大学新闻舆论治理成功的基础,而构建和谐舆论场对治理实践及制度建设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和谐舆论场是大学发展的环境及资源获取的重要依靠,是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目标。大学新闻舆论实践经验的“固化”,能够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方法,以制度的形式予以提炼、总结,形成大学新闻舆论治理的保障体系。因此,在三维治理框架中,三者密切关联,协同促进,共同构成大学新闻舆论治理体系。同时,进行大学新闻舆论治理,必须超越一维思维模式,从三维治理框架着手,从实践规制、制度建设以及构建和谐舆论场的整体结构中寻求系统性的逻辑,为破解大学新闻舆论治理难题寻求可能路径。

[1] 杜尚泽.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 02- 20(01).

[2] 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 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推荐序言1-2.

[4]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11版.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44.

[5] 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9.

[6] 袁同凯,袁兆宇.成员与社会秩序:常人方法论的社会结构观[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1- 91.

[7]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 马光川,林聚任.常人方法论与科学社会学研究传统的继承创新[J].科学与社会,2015,5(1):59- 71.

[9] 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2.

[10]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

[11] 任平.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与主体性问题——兼评“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模式的缺陷[J].哲学研究,1991(10):11- 19.

[12] 詹姆斯·马奇,约翰·奥尔森.新制度主义详述[J].允和,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7):41- 49.

[13]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13:51.

[14] 海因兹- 迪特·迈尔,布莱恩·罗万.教育中的新制度主义[J].郑砚秋,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1):15-24,188.

[15] 王国华,肖林,汪娟,等.论舆论场及其分化问题[J].情报杂志,2012,31(8):1- 4,20.

ThreeDimensionalGovernanceFrameworkofUniversityNewsPublicOpinionfromthePerspectiveofMediaConvergence

JIN Hongkui

(Nanji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Nanjing210023,China)

The purpose of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in university is to help universities effectively avoid the risk of public opinion and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edia convergence theory of paradigm shift, the social structure view of “practice- system- harmonious field” was taken as the basic view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 of university news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and a three- dimensional governance framework was established, including the practice regul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public opinion field. This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of university news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governance framework, the practice regulation is the governance strategy,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forms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 -nious public opinion field is the target, so the three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university news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must go beyond the thinking mode of the single dimension, namely,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al governance framework, to find the correct path for solving the governance problem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university news public opinion; media integration; paradigm shift; three-dimensional governance framework

2017-09-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务微博意见领袖形成机制的经济学分析”(13CXW04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传媒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新媒体治理研究”(2015SJB148);南京财经大学党建思政课题“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研究”(DJ201504)

金宏奎,男,甘肃庆阳人,南京财经大学助理研究员,文学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金宏奎.大学新闻舆论的三维治理框架:媒介融合的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18,6(1):108-117.

formatJIN Hongkui. Three dimensional governance framework of university news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convergence[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8,6(1):108-117.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8.01.011

G206.2

A

1673-8012(2018)01-0108-10

(责任编辑张海生)

猜你喜欢
范式舆论媒介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 08:19:01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