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基于《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解读

2018-03-29 02:59:52姜朝晖
重庆高教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育人大学人才

姜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办公室, 北京 100088)

■特稿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基于《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解读

姜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办公室, 北京 100088)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和基本功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解决人才培养问题。通过文本分析法,对近期国家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行剖析和解读,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核心议题,聚焦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探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新目标、新举措和新保障。高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通过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学分制、实施灵活的学习制度,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深入推进协同育人、促进协同培养人才制度化等方式,多措并举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等途径,全力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时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立德树人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重量级文件。《意见》重点提出要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解决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破解体制僵化、机制不活、制度缺失、政策不协调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聚焦育人方式改革这一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在有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条文中,特别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1]。本文围绕《意见》的相关论述和主要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的剖析与把握,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视角解读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新目标、新举措和新保障,以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新方向:高等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880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2],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正在快速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看到成就的同时,需要正视的是,我国所取得的高等教育成就,大多是基于高校的数量、学生的规模和发表论文的数量等显性指标,很少把人才培养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的指标。因此,我国高校的内涵发展和创新竞争力,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否达到相应的水准,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考量。

客观而论,人才培养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评价指标,的确难以测评。然而,不能掩盖的一个事实是,过去10多年,我国高校整体上在提高办学规模和学生数量的同时,虽然也强调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但由于各种利益的驱动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并未真正做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实际上,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培养工作不是在加强,反而因为行政化和注重科研的导向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同时,在大学管理中,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许多高校也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并未真正体现在教育教学行动中。此外,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关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也缺乏前瞻性、跟踪性和评估性的研究成果,学界还未能从研究大学的理念、政策或制度等宏观或中观层面转到大学教育教学的微观层面上来。诸多因素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看上去很重要,实际上却又重视不够、落实不够、研究不够。

为此,《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1]。笔者以为,这至少在育人理念和方向上,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能和基本功能,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大学伊始,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首要职能,借以实现知识的传承、创新和转化。倘若脱离了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大学的存在和发展,就偏离了它作为专门培养高层次人才机构的定位。2016年10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湖北省武汉市调研时就提到高等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其中,在回归本分中提到“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在回归初心中也提到“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3]。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在《意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并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指明了方向。同时,《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1],这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是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而且要实现全面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研究,科学谋划,在办学方向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重视,并提供必要的保障和进行科学的评估。

二、新目标: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等教育需要思考的核心议题,直接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回答好这一问题,需要内外兼顾。由内看,直接与高校的办学定位密切相关;往外看,又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从高校的办学定位来看,有研究型大学和非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而非研究型大学则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从理论上来说,容易进行甄别。但许多大学介于二者之间,既有研究的属性,也有应用的任务,而且研究和应用的划分,也并非截然对立的关系,具体到每个大学内部的学科和专业,也还有不同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设定要复杂得多,很难一概而论。

虽然很难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做出界定,但基本的原则是确定的:一是要遵循办学规律和原有基础,即高校自身办学的传统和优势;二是要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即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总体上把握以上两条原则,知己知彼,让学校供给和市场需求相衔接,才能制定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经过扩招后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国许多高校的办学定位越来越清晰,发展态势良好。然而总体上,我国高校办学定位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局面尚未真正改变,仍然还有许多高校致力于更名、升格,瞄准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这固然与现行的评价体制有关,但也与高校办学长期以来形成的求大求全发展的路径依赖有关。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普遍设定为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则相对匮乏,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需求不匹配。三是高校教师评价机制“重科研轻教学”,科研导向的评价模式导致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成果产出上,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四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加强,教学管理采用刚性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缺少灵活性和弹性。五是教学内容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培养,导致理论课程占比高,实践教学被忽视。总体而言,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陈旧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师评价机制阻碍教学改革、学习方式的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工业4.0时代,高等教育应更加强调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更加强调基础化、综合化、个性化、实践化,形成通识教育、终身学习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5]。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做了一些试点和改革,在局部上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并在2010年前后将创新人才培养建设改革推向了高潮。据初步统计,80%以上的中国重点大学都成立了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包括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启明学院”等[6]。但整体上来看,我国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能力仍有待提升,实践操作能力较弱,信息技术、国际视野等综合素养相对缺乏,这些基本的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变,甚至由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碎片化学习方式,让许多原有的学习能力正在慢慢丧失。此外,从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情况来看,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之后,创新创业被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与此同时,国家在2015年还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制造强国、大国工匠也成为新时期的呼声,并逐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渴求更加迫切。

为此,《意见》提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这对我国当前高校的发展定位提出了要求,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培养人才,也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指明了方向,那便是要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不是整齐划一的,各高校也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优势学科专业。同时,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研究型导向。从三类人才培养方向来看,创新型人才主要是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原创性、基础性研究不够的问题;复合型人才主要是为未来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综合能力突出的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人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必然不是哪一支人才队伍就能支撑,因此要同等重视,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好这一目标。

三、新举措:多措并举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就成了一个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基于充分的调查和论证,《意见》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学分制,实施灵活的学习制度,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深入推进协同育人,促进协同培养人才制度化。”[1]以上论述涵盖了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涉及人才培养理念、学科、课程、教材和实训基地、学分制、教学方法、协同育人等多个维度。现结合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举措做具体的剖析。

(一)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全国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职责。“双创”教育是否开展得有成效,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体现。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创新创业是一个互动转化的有机整体,它既包括学术科研上的创新,也包括师生们的创业活动。毫无疑问,最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学生的创造发明或创新想法,直接应用于创业活动中。具体在实践中,有两种倾向要尽可能避免:一是只在大学生即将毕业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就业作动员或短暂性的辅导,虽然不能说没有一点成效,但属于临阵磨枪,没能实现从入学到毕业的常态化学习,作用相对有限;二是只开设一门或几门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狭隘化,没有把创新创业精神、思维、意志、品质等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就不能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国外许多大学就改变了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办学模式,走创业型之路。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荷兰的特兰特大学,日本的筑波大学,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等,就从研究型大学转变为创业型大学,主动和企业结合,互相参与,共同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就意味着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绝不能孤立来看,更不能做成形式,而是要实现全过程的贯穿,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生谋求学业发展、为未来职业做准备的自觉行动。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只有从理念上真正重视,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质的飞跃。

(二)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学科和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缺乏学科基础和专业平台,人才培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一般而言,从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的过程来看,都要依赖学科和专业来开展育人工作。从当前我国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来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学科和专业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建立及时有效的调整机制。学科的建立与高校自身发展的历史有关,也与引进的人才有关,而专业的发展则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有关,也与学校、学科点是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有关。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路径来看,及时适应并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充分体现出来,大学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来实现大学的价值和功能。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如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越来越重视多学科和跨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不再绑定在一个固定学科或专业,而是通过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因此,《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1]这种动态机制的形成,将有助于高校能够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国家和社会当下急需的科学研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稀缺人才,而不是始终固守在“象牙塔”内,只是围绕学科发展做“书斋式”的学问。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下,以往的尴尬局面,必然会有所改变。

(三)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学校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课程体现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思想与理念,课程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7]。从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课程体系来看,通常由基础课程、必修专业课程、选修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模块构成,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都存在基础课程不实、专业课程不新、选修课程不足、实践课程流于形式等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教材和实训基地建设问题。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教材和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笔者的调查,在教材建设上,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大学,使用的大多是研究型大学所编著的教材,用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严重不足,教材的内容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等问题也十分明显。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由于牵涉多个部门、不同行业,实训基地建设往往容易流于形式,一般大学凭自身的实力,难以建立耗资巨大的实训基地,而相当部分的企业,在社会责任上还缺乏应有的担当,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因此,《意见》提出:“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1]这条意见,真正直指人才培养的核心,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就很难有很高的提升。显然,注重大学教材内容的更新,加强大学生所学知识和社会的实际联系,扩大实训基地,让实践课程真正发挥作用,应该成为当前大学生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关注点。

(四)完善学分制,实施灵活的学习制度

学分制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获取学分的形式,检验是否达到学业或学术标准。学分制也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通行做法,我国尽管也试行了多年,但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高校推行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经验来看,学分制往往是与灵活的学习制度——弹性学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可以通过凭借获取的学分,提前或延迟毕业。很显然,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大规模的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由于考虑学生的学籍管理、考试安排、后勤服务等,我国高校还是主要采取集中制学习和毕业的方式。尽管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允许学生停学创业的文件,但停学创业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在我国尚未形成制度文化。这种僵化的学习制度,还体现在我国高校内部学生专业的选择和转换上,绝大部分大学生入学后,并不能轻易转换专业,由此也给许多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扰。同时,我国高校大学生的高毕业率,也引起了学界的争议,相对于美国大学生较低的毕业率,我国“严进宽出”的学习制度,显然降低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学术标准。因此,《意见》提出:“完善学分制,实施灵活的学习制度。”[1]这一制度的提出就在于促使我国建立并完善真正的学分制,让学生能够根据学分情况,进行弹性学习;允许更多的学生停学创业,转换专业,并建议探索“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真正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

(五)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同时,过去10多年,虽然高校也不乏一些育人的亮点,但整体上课堂教学改革处于停滞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整体氛围没有改变,大学忙于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排名,大学教师忙于写作科研论文评职称,相比之下,教学工作只是作为高校及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或任务在履行,教师很难沉下心去做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由于20世纪末高等教育的扩招,班额过大,也限制了大学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发挥。笔者在调研时发现,有师范院校的教师提到,一门教育学的公共课程有180多名学生选修,如此大的规模,教师又如何发挥作用呢?由于教学改革动力不足,以及客观环境的限制,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没有引起真正重视。此外,教学方法的创新也与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弹性学制等紧密相关,相关育人体系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也让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受到了限制。因此,《意见》提出,“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1]。这一方面促使教师能够主动开展课程和教材内容的研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教学工作的相关制度安排要做出必要的调整,比如评审教学型的教授或进行教学名师评奖等。这些工作,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在开展,其导向是最大程度确保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根据学情、课情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六)深入推进协同育人,促进协同培养人才制度化

现代教育治理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要实现共同治理,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协同育人。但人才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过程来看,既有学校的责任,也有家庭、社会甚至就业单位的责任。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来看,都把人才培养放在了学校特别是高校这一个环节,以至于早些年的“钱学森之问”,人们都想当然地把矛头指向了高等教育,认为高校没有培养出杰出的人才。这显然有失偏颇。同时,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他主体也要尽可能地参与,比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企业就应该参与进来。总体来看,在我国当下的环境中,还没有形成协同育人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文化,这一点必须予以加强。因此,《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协同育人,促进协同培养人才制度化。”[1]无论是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还是人才培养的某个时段,全社会都有责任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种参与,不能是随机式的,而是要形成制度和文化固定下来,只有这样,协同育人才能真正落地,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四、新保障:全力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还需要加大高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力度。

(一)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8]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9]这些关于高校办学的新思想和新论断,为我们办好高等教育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首先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再次要始终立足中国国情,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当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并不排斥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而是要积极汲取有益的做法,增强中国教育自信,主动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治理,并逐步走向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

(二)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而德育为先是重中之重。脱离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就失去了根基。无论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还是复合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的大学生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即便学术或技术技能学得再好,也是失去灵魂的卓越者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真正所需要的人才。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0]之后,各高校就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但应当注意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观念上或形式上,更不能把德育片面理解为思想政治工作,或者直接和高校“两课”画等号,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贯彻落实好“四个服务”战略目标,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探索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实际能力水平,探索符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分别建立不同的培养计划,逐步改变传统的以学术教育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在实践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要鼓励更多的普通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培养数以亿万计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四)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要着力改变传统以学术为导向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实施教学评价与学术评价相结合的教师评价模式,将教学评价作为考核指标纳入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回归课堂,精准教学。同时,要完善高校学分制管理制度。依据培养目标完善学分制度,推进与学分制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改革,增加实践课程比重,构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学术教育与实践培养并举的课程体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实施弹性学分、学制,鼓励学生跨院系、跨院校选课。探索区域内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相应的学分认可制度。

(五)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高校的根本职责所在,但要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仍然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真正落实《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推进审批流程再优化的实施方案》的精神,让高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并且因校而异,因学科专业而异,通过资源配置的倾斜,鼓励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着力培养新时代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7-10-21].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201709/t20170925_315201.html.

[2] 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10-21].http://www.edu.cn/edu/zong_he/zong_he_news/201707/t20170711_1539360.shtml.

[3] 万玉凤.高等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N].中国教育报,2016-10-17(01).

[4] 徐高明.动力转换、路径优化和目标聚焦——五大发展理念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7(1):15-21.

[5] 李立国.工业4.0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1):6-15,38.

[6] 周光礼,黄容霞.教学改革如何制度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中国的兴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47-56.

[7] 张旺,杜亚丽,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36(1):28-34.

[8]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10]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StrategicOrientationandDevelopmentPathsofTalentCultivat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NewEra——Interpretation Based ontheOpinionsonDeepeningtheReformofEducationalSystemandMechanism

JIANG Zhaohui

(NationalInstituteofEducationSciences,Beijing100088,China)

The talent cultivating is the primary and basic fun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key task of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alent cultivating. Through the text analysis method,theopinionsondeepeningthereformofeducationalsystemandmechanism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recently was analyzed and interpreted, focusing on the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ng mechanism, basing on the core issues such as “what kind of people to be cultivated” and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and the new direction, new target, new measures and new guarantee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discussed in the new era. The talent cultivating should be the center tas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going through the whole talents cultivation proces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adjusting mechanism of discipline’s developments, to improve the curricular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xtbook and training base, to improve the credit system, to implement the flexible learning system, to encourage the teacher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 to deepen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talents cultivating system, and etc. pursuing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compound and applicative talents with multiple measures; with correct direction to run the school,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cultivating mode of different types of talents to be explored,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ng ways to be changed, better atmospher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o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asic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era; higher institutions; talent cultivating; strengthening the moral education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8.01.001

2017-10-23

北京市教育规划课题青年项目“北京市属高校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CDA15180)

姜朝晖,男,湖南邵阳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教育智库及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姜朝晖.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基于《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解读[J].重庆高教研究,2018,6(1):3-11.

formatJIANG Zhaohui.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talent cultivat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interpretation based ontheOpinionsonDeepeningtheReformofEducationalSystemandMechanism[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8,6(1):3-11.

G649.20

A

1673-8012(2018)01-0003-09

(责任编辑张海生)

猜你喜欢
育人大学人才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