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播音主持专业是一种新兴专业,同时也是适应广播电视媒介发展需求而设立的,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为基础的专业类型,所以在具体教学实践当中要把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一基础性内容,使得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这一沟通互动工具,掌握良好的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广大受众的满意度。因此,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要明确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对语言表达技巧训练的重视,完善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素质,培养优秀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就整个广播电视节目而言,播音主持是节目的核心,如果主持人不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会直接影响节目质量以及受众的满意度。站在播音主持的层面进行分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第一,是保障节目质量的关键。主持人在整个节目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承担着传递信息、表达观点以及串联节目的重要作用,关系到能否有效扩大节目的影响力。主持人需要依靠自己强大的心理素质、思想能力以及高超的语言技能来确保节目质量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在恰当的场合进行准确的语言表达。第二,是组织节目的载体。语言类节目在电视广播节目当中占有极大比例,而在节目当中,必须依靠节目主持人组织整个节目的形式,传递各种有效信息,客观冷静地表达个人观点。对此,在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切实意识到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并积极探究提高语言表达技能的有效方法。
发音标准是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语言表达最为根本和基础的要求,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语言能力,只有做到了发音准确才能够让语言表达更加精准有效,正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对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基础发音的训练,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发音习惯,并真正学好和用好普通话。学生本身在发音习惯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在实际发音当中容易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所以在发音训练当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普通话标准进行训练,改善学生不良发音的问题。而在发音训练策略的制定方面,教师要坚持从学生出发,提高训练的针对性,考虑到学生差异化的发音习惯与特征,科学地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发音指导。
要想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需要了解会影响学生语言表达的因素,更加系统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以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和了解,学生文化素养会影响到学生实际的语言表达,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质才能够更加灵活巧妙地应用汉语语言,更加精准完善地表达思想和传达信息。对此,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增长学生的文化意识,丰富学生文化底蕴,让学生可以在具体的语言表达当中进行语言文字的合理应用。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尤其是要扩大阅读面。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传授丰富的阅读技巧,如速读、精读、跳读等,为学生推荐优质的阅读文章和书籍,尤其是与播音主持语言表达内容相关的文章。
语言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也不能够单纯局限在口语语言的表达方面,还需要指导学生灵活恰当地用一定的肢体语言来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达,让语言表达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有效增加播音主持人的魅力。对此,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时要在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渗透肢体语言的掌握和应用技巧,让学生可以意识到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可以加入恰当的辅助性肢体动作,提高播音主持的效果。很多学生进入直播室和面对话筒的过程当中会产生紧张的情绪状态,不能够顺畅地进行口语表达,也影响到了实际播出效果。
在当前现代传媒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要想进一步提高电视广播节目的质量,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则必须要从提高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能力着手。那么在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当中就更加需要把握工作的重点,将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教学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具体而言,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基础发音训练,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指导学生恰当运用肢体语言,巧妙利用幽默语言,并加强语言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