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传播视角下的舆论传播碎片化
——以“新浪微博”为例

2018-03-29 02:01
传媒论坛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新浪微博舆情舆论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 301800)

碎片化是当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一种形象描写。在传播中引入“碎片化”意味着信息传播的目标不再是只能被动倾听的“受众”。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表达意见,潜移默化影响舆情。甚至影响到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在当下的社会化传播环境中,受众听到的声音来自各行各业和不同阶层,媒体的作用已逐渐从议程制定者转变为舆论均衡者。“碎片化”是当前社会化传播视角下信息碎片化背景的图像描述,微博的普及使得网络传播的碎片化更加明显。

一、微博舆论传播的碎片化表现形式

(一)传播形式碎片化

一方面,从微博网站本身来看,微博主要是以手机为主。媒体的使用从根本上决定了微博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而且微博不受文体等限制。另一方面,就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形式来说,首先,微博的门槛对于信息发布者是非常低的,基本上不需要观众。无论是谁都可以打开微博并发表意见。其次,用户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发表相应内容;再次,平台随时随地都可以为参与者提供更新的服务。

(二)传播内容碎片化

一方面,通信本身的内容只有大约140个单词,只言片语和表情符号。此外,页面上的文字不受文体的限制。另一方面,内容中涉及的主题也高度分散,所涉及的问题范围较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其他方面,以及生活中的琐碎细节。

(三)思想表达碎片化

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博意见的多样性同样意味着思想表述的分散性和碎片化。此外,微博用户因平等信息发布和意见领袖而作用被进一步削弱。大多数思想表达都是碎片化的表达,个人情绪、八卦、促销等等。

二、微博舆论衍生的传播模式特征

(一)微博舆情生成与传播的互动效应

在微博舆论的碎片化中,互动效应极其广泛。由于信息流标识重复发布或重新发布,信息流的输出增加,再加上微博的碎片传播和转发速度,更可能造成巨大的传播效果。特别是当有争议的微博被广为转发和评论时,意见的冲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产生了惊人的效果。拿范冰冰“逃税门”事件来说,2018年10月3日,“新华社”发文称范冰冰“阴阳合同”涉税问题暂且查清,范冰冰在电影《大轰炸》剧组拍摄过程中及其公司经营方面存在偷税漏税的行为,江苏省税务局已责令其按期缴纳税款等超8.83亿元,此消息一经发出便引发舆论关注和热议。相关舆情量也在10月3日达到最高峰。互动既是新媒体的本质,也是微博舆论传播过程中的特性,舆论就是在用户互动和反馈的过程中逐渐膨胀,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力。相比传统博客而言,微博有传播者众多、传播的速度较快、传播范围广也比较广泛等特性。受众在关注和转发重要新闻事件的实时互动中能够很快形成巨大的传播网络,使微博舆论得以大规模且飞速扩散开来,而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甚至达到了“一秒互动”,报道和反馈都能迅速传播,真正展现了碎片化的信息传播魅力。

(二)群体极化效应使微博舆论成为行为舆论

美国媒体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提出了群体极化的概念:由于个体决策受群体影响,在组织群体中做出风险或保守的极端决策比单独做出决策更轻易。这种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微博用户的“注意”行为是基于他们的认知范围以及追随者创造的内容和社会身份,但是这种选择性行为是基于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影像的。用户会主动忽略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微博发布者和信息,而形成和“意气相投”的用户结成圈子的圈群特性,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受体现有认知结构的固化。即使“受众”的一些观点与受众的意见不完全一致,在“同化评价法”的作用下,受众也会自动向同一方向对信息的发送者进行调整,从而形成强大的网上力量。并且不断壮大和凝聚这股力量,使微博成为相似问题、相似人的聚集地,而最能受到微博使用者的选择和热议的信息,一般来说是大多数人关心的话题,即人们关注的焦点。微博舆情是公共利益的产物。利益关系和群体的两极分化效应更易于使微博走下网络,变成一种行为舆论,这可能带来两种影响。一方面,这表明社会动员效应是微博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可能对社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果这种行为舆论是消极的。

比如发生在2018年9月9日的“杭州网红殴打孕妇”事件,在该事件中,对网红殴打孕妇的行为进行批判的媒体、娱乐大V形成联合矩阵。9月7日至9月12日,全网有关“杭州网红殴打孕妇”的媒体讨论量为1.06万篇,网民讨论量为58.22万条,舆情量为59.28万条。与此同时,事件爆出后,有关“网红”“孕妇” “养狗”这一主题引发了微博用户之间的激烈争论。一时间,舆论一时难以得到控制,对社会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三)短时爆炸性传播引爆微博用户戏谑性狂欢

因为微博内容的爆炸性、平台的开放性,以及当前的社会化传播环境中网络技术与媒体平台之间的关联,舆论事件在微博平台上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

以“昆山龙哥砍人反被杀事件”为例,首先,此事件是一个敏感事件。事件本身也以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具有视觉冲击的形式在微博平台上迅速传播。后来,它通过受众传播到微信等其他媒体终端。其次,因为微博去空间化和现场围观化特征,在图片和视频信息发布的地方,用户的情绪被立即引爆,每个人似乎都在“现场”,使得戏谑性的狂欢成为爆炸性传播的重要原因。最后,事件传播所达到的媒体终端由于微博平台上的问题积累,将在一段时间内形成对这一事件的持续性关注。

在事件爆发后,整个事件经历了火速性扩散、爆发性传播、连续性关注的过程,在一周内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后,整个事件引起在公安机关与网信办的介入下才逐渐平息,得到控制。由此可见,公众受微博平台的短时爆发性传播的巨大影响,情绪受到激化,最终成为全民的戏谑化狂欢。

三、舆论传播碎片化中的问题及对策

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不仅是用户信息需求碎片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进步的结果。同时又是诱发受众陷入信息碎片化泥潭的原因。

(一)同质化、无用信息泛滥

微博这一公共领域受到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性的影响,信息过载更加严重。大量的同质化和无用的信息因为信息传播的数目众多且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不断翻新,这导致信息泛滥。首先,信息的同质化,因为无法过滤或缺乏过滤而井喷,大量的同质化信息集中于微博转发或稍加修改就上传,使得原始信息以这种方式“滚雪球”,形成一个信息的流动,很容易吞噬有效信息。

同质化和无用信息的传播不仅使网站失去了较多的用户群,而且严重损害了网站本身的发展。信息碎片化更可能引起现代人的焦虑,并增加寻找有效信息的成本。

(二)诱发“新媒介依赖性人格”

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便捷使用的特性使微博分散的通信优势满足了受众在现代社会快节奏和高压生活下的表达和交流的需求。同样,也正是这一特征引发了用户对于媒体的依赖,形成了“新媒介依赖性人格”。

“新媒介依赖性人格”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沉溺于媒介所提供的虚构的世界而不能自拔;②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的选择必须都以媒体为基础;③满足于通过与微博等媒体中的虚拟社交活动来避免现实中的社会互动;④自闭压抑的社会性格等。

舆论传播碎片化造成的“媒介依赖性人格”之所以被称为“新”,原因在于:①媒体的转型已从以前的电视和电脑转变为现有的互联网或手机;②由于受到其他用户的影响,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在发表的过程中发生转变。在此过程中,每个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评论。

(三)形成垄断式信息洪流

“第一印象”理论证明了信息偏见的强大作用。虽然舆论交流是零散的,每个用户只能说几句话。但一旦整合便形成了巨大的信息流,信息流中的意见很容易就能裹挟参与者。此外,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不利于受众了解事件的原始状态,影响受众对事件的深入分析和评论。被捆绑的人很容易沉浸在群体意见中,从而形成垄断的信息流。

垄断性信息泛滥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一事件在传播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事件的新闻价值在不断上升。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反过来又影响了事件的发展过程。但同时不可避免有其负面影响:传播者的“碎片化”决定了舆论传播的碎片化。通信理论认为,信息源越多,信息的平均可靠性就越低。因此,一旦垄断信息泛滥的主要信息是导致负面社会效应的信息,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对于以上问题和隐患,建议如下:

1.提升用户媒介素养

媒体素养的提升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在今天的社会中,虽然信息是通过碎片化推广的,但它不能在大规模碎片信息中丢失。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而不是停留在微博的碎片化信息领域。毕竟,媒体正在融合,公众也应该学会以综合的方式使用媒体资源。

2.建立系统的舆情管理方法

媒体的各种特征决定了信息的碎片化。所以,要从源头开始解决问题,就要建立系统的舆情管理办法。

例如新浪微博所做的一些初步探索:限定微博用户“差异化”的信息发布权限,对于一些关键字也相对做出分析处理等。

四、总结

事实上,在社会化传播的环境中,每个了解信息碎片化弊端的人稍作注意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在此基础上,每个微博用户都希望学习如何正确地应对信息碎片化。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碎片化不仅是时代的产物,它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期望构建一个合理的信息传播新领域。

猜你喜欢
新浪微博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消费舆情
新浪微博热点事件的舆论传播与群体心理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社交媒体平台医患关系报道特点研究
舆情
微博的社会公信力现状探究及其未来构建研究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