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00)
作为混凝土组成的重要材料之一的水泥,其性能、质量对混凝土的工艺性和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水泥采购时,相关人员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施工地点的气候环境和施工要求对水泥的规格,如强度等级和品种进行选择。作为材料生产技术发展的一种表现,水泥的强度越来越高,特别是水泥早期的强度,随着建筑规模和建筑物高度的提升,混凝土早期强度的要求在不断的上升,现在的水泥早期强度已经可以适应混凝土早期强度的要求。在传统的建筑材料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上,混凝土强度是衡量工程质量的主要标准,同样,对水泥的质量也主要是重视强度部分。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混凝土的其他特点开始显现出来,如耐久性。即使混凝土结构物的耐久性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仍不是衡量建筑质量的重点,人们仍然将对混凝土质量的要求和验收的标准放在强度方面。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施工中的引入,一些情况开始发生,如在进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水泥和高效减水剂的相容性不好的情况,这是之前的施工中很少发生的。抛开这些情况,只单纯的评价混凝土材料本身,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仍然有很多。如,即使是原材料的一些性质都和设计要求的配合比相同,但其自身的质量不合格也不能配合出高质量的混凝土。在配置混凝土时,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要求,在设计要求的配合比和质量方面都过关。水泥是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在采购水泥时,一定要对水泥的所有指标进行检测,这样才能确保质量。
a、包裹集料表面并填充集料的空隙,水泥是混凝土的胶结材料,起到粘结剂的作用。水泥遇水后水化为混凝土提供强度,水不单是水泥水化的必要条件,还是保证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前提条件;
b、水泥净浆在混凝土凝结硬化前起润滑作用,使混凝土拌和物具有适于施工的工作性,降低集料之间的摩擦阻力,作为集料之间的润滑材料;
既然水泥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如何在水泥性能发生变化或质量波动时,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呢?
众所周知,不同厂家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差异较大,生产原料及其有害成分由其所处地理位置、周边资源等决定。水泥生产使用的混合材均是工业废弃物,不同种类的材料性能各异,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工业废渣性能也存在差异。
在水泥的检验方面,强度检测时间滞后、通用标准检测指标与混凝土性能指标直接关联性较小。以上诸多问题,均对混凝土质量的控制,造成很大的困扰。
那么,如何与水泥厂保持密切联系,实时充分了解水泥厂生产控制,对出现的变化及时反映,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水泥矿物组成。众所周知,硅酸盐水泥主要的组成矿物有四种,它们的水化性质不同,在水泥中所占比例不同时将影响对水泥整体的性质。生产过程中对C3A含量进行严格控制,从而减少水泥水化热,避免混凝土早期收缩开裂。随着水泥工艺的不断发展,水泥熟料质量越来越高,导致生产的水泥强度越来越高,使混凝土强度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混凝土和水泥强度之间不再有固定的线性关系。多与用户沟通,了解用户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在前期试验中与后期使用过程中,及时了解产品使用情况,按照用户要求进行优化调整,满足用户要求。在水泥性能发生变化时,及时与用户反映,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满足施工要求。
2.混凝土质量受到水泥性能的严重影响。为了使得水泥的水化速率提高,可以水泥的比表面积增加,并且对其早期强度进行控制,从而降低其松弛能力,提高弹性模量。生产中对水泥细度及比表面积严格控制,避免由水泥细度而影响水泥质量波动。水泥的标准稠度直接影响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对混凝土的流变性能影响很大,这也是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尤其注重的一项重要指标。减少标准稠度的波动,通过控制水泥细度、比表面积和熟料及混合材的品种掺量来控制水泥的标准稠度,从而满足用户施工需要。
3.影响水化反应快慢的因素主要是指水泥的水化速度,这也成为凝结时间。水泥的凝结时间也是混凝土凝结硬化过程的决定因素,对于凝结时间短的水泥,水化反应速度越快,坍落度损失越快,即坍落度经时损失越大,因而使混凝土的工作性降低。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初凝时间不宜过短,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对混凝土进行搅拌、运输和浇筑;当施工完毕之后,则要求混凝土尽快硬化,产生强度,以利于下一步施工工作的进行,因此,水泥终凝时间又不宜过长。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对水泥的凝结时间进行严格控制,在季节交替变化及原材料发生改变时,会对水泥的凝结时间做适当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会严格控制,调整后及时向用户反馈,满足施工的要求。
4.水泥中的碱含量主要指水泥中Na2O的含量。由于碱—骨料反应必须在混凝土中有足够的含碱量、足够数量的活性骨料和足够的水分供应,三个条件同事存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高含碱量的水泥会生成抗裂性能很差的凝胶,加重混凝土后期的干燥收缩,影响水泥的抗裂性所以不论骨料是否有碱活性,都应当限制对水泥和混凝土中的含碱量。因此我们必须将水泥中的碱含量减到最少,从而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要求。
水泥需水性、细度、凝结时间、同外加剂的适应性对混凝土的成本、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在混凝土施工时就应十分注意所用水泥的各项性能指标以保证混凝土质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以及施工条件下,满足施工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沟通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理念。良好有效的沟通能够让双方在交流中充分理解对方的意图达到共识。
1.与用户沟通的同时,及时了解用户的要求情况和产品的使用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在生产过程中的调整及时与用户反馈,以便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做相应调整,从而满足施工需要。
2.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性能和使用情况反馈给用户,同时产品的检测结果与用户的检测结果能够做相应比对,满足误差范围的要求,从而排除人为操作与设备之间产生的误差,避免由于误差造成的质量波动。
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对于双方的每一项职能、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面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离开了沟通协调,行政管理活动就寸步难行。只有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追求高效和满意的最佳效果,实现沟通协调双方的“双赢”结果。
[1]王龙志, 李宗才, 崔鑫,等. 清水混凝土质量控制体系研究[J]. 混凝土,2017(6):107-110.
[2]黄刚.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质量控制探析[J]. 建材与装饰, 2017(41).
[3]杨成. 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探讨[J]. 门窗, 2017(8):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