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清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近年来,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对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确保社会个人需要被及时满足,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发展目的,务必具体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于社会实践。本文探究这一思想在西方经济学中的演进,能为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所谓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兼顾当代人需求以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这一理论遵循共同性、持续性、公平性原则,理论执行的最终目的即实现协调发展、多维发。可持续发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满足需求,第二部分即需求限制,按照这两部分内容执行可持续发展理论,最终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1]。
所谓西方经济学,指的是西方国家实践的政治经济学范式,它包括我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又有主流经济学这一称谓。西方经济学既可以从宏观角度来分析,又能够从微观角度来总结。
西方经济学最早源于帕累托最优理论,这一理论形成于十九世纪,理论内容包括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现如今,人们改造环境的能力逐渐增强,然而无论是生态环境改造,还是经济环境改造,均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达到资源和利益配置的最佳状态。因此,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应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生态经济学理念,此外,应用成本-收益模型予以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更具实用性,这一理论能在强化资源利用价值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增加环境经济效益,避免资源浪费。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在古典经济学中引进,当时经济理论中的自然因素以及环境因素较少,受重农学派学者影响,社会财富概念实践于农业领域。古典经济学研究专家持这样的研究观点,即人力能为土地资源开发提供可靠支持,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能够增加经济价值,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同期研究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即人力增加会增弱化土地耕种效果,并且还会产生粮食减少、利润降低、经济缓慢发展等系列问题,导致自然资源受到限制。
虽然古典经济学专家划分不同派别,但所持观点均体现了生态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研究学者的生态意识逐渐淡化,导致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削弱。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阶段,经济发展周期动态变化,研究学者面对资源大量浪费、资源配置等现实问题,提出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即通过调整就业结构来缓解资源紧张供应这一状态,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力资源才真正被研究学者关注,这也是发展经济学的转折,然而可持续发展问题尚未被深入研究,此时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远远大于政府机制。
可持续发展理论休眠时期,马克思以及恩格斯提出不同主张,然而反对之声过小,未能得到研究学者以及专家的重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环境发展与资源获取间的矛盾重重,此时环境资源问题引起了学者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人们正视环境资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原因。《增长的极限》这一报告使人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地球模型构建的方式模拟未来人口增长与环境增长的关系,研究结论总结可知,世界资源持续处于短缺状态,那么人口数量会逐年递减,并且生产力水平大大降低,最终社会经济会受到限制。与此同时,联合国以人力环境为主题召开会议,这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再次提供了发展动力,随后世界各大城市将这一理论以政策颁布、实践落实的形式具体执行。最终世界各国人们达成一致认知,即环境与资源应同步发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这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有重要意义[2]。
可持续发展理论经历了长时间发展历程,这一理论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在环境资源恶化阶段,可持续发展理论贯彻落实,这对世界各国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我国。我国为了避免走向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应坚持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各个发展阶段,这对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具体落实有重要意义。由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动态性特点,它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持续发展、个性发展空间,而且还能培养精神文明,确保生态系统功能不断丰富。因此,相关研究学者应深入探究,不断巩固、补充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知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理论可行性,这能大大提高环境问题处理效率,促进社会平衡发展,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结论:综上所述,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不断创新,分析西方经济学中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容,大致掌握其演进规律,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同时,研究学者能够转变思路,在正视环境资源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可持续发展理论落实的有效途径,这对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具体落实有重要意义,此外,资源利用率能够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