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殷 闯,谭 军△
(1.新乡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2.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南新乡 453000)
缺血性脑卒中为临床常见一种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致残率与病死率高等特点[1]。近年来,该疾病发病率呈不断升高趋势,其主要引发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栓形成,临床复发率较高,且随病情进展,易引发其他血管缺血事件,对患者生命产生威胁。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而硫酸氯吡格雷属于噻吩吡啶类的抗血小板药,可选择性对腺苷二磷酸及其血小板受体结合产生抑制,从而阻断血小板聚集,提高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2]。但临床对于采取高剂量或低剂量硫酸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存在争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资料,效果良好[3]。为进一步确定其临床疗效,本研究主要就不同剂量药物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取得的效果及对不良事件与患者预后产生的影响,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针对性选取114例患者资料予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14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n=57)与研究组(n=57)。对照组男女比例37∶20,年龄51~78岁,平均(62.39±5.41)岁;其中并发高血压15例,糖尿病23例。研究组男女比例36∶21,年龄52~79岁,平均(62.56±5.52)岁;其中并发高血压16例,糖尿病24例。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案经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并发恶性肿瘤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者。
1.3方法 两组均予以他汀类药物口服,予以神经保护剂治疗,并对血糖、血压等控制,注意保护胃黏膜。对照组予以50 mg硫酸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规格25 mg)服用,1次/日;研究组予以75 mg硫酸氯吡格雷服用,1次/日;两组均坚持用药4周,于治疗4周后清晨抽取患者静脉血,并对相关指标分析。
1.4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5]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包括血浆黏度、全血高切、低切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主要为肝功能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胃肠道出血、脑出血等;对比两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前者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表予以评估,包括视野、凝视、意识水平、上肢运动、感觉等方面,0~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恢复越差;后者采取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评定,包括穿衣、上楼梯、大小便等方面是否需要帮助,采取百分制,得分越高表明独立完成能力越高。
2.1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研究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2.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比较两组NIHSS与ADL评分 两组治疗前NIHSS、ADL评分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及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n(%)]
表3 两组NIHSS与ADL评分分)
随着人口老龄化,居民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变化,近年来脑血管病发生率逐步增加,其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指的是因各种因素致使脑组织出现局部供血障碍,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一种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若救治不及时易产生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有研究指出,高剂量硫酸氯吡格雷可在确保用药安全的基础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得患者预后改善[6]。
本研究中,研究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差异,研究组NIHSS及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与文献[7]结果数据资料相似,进一步表明高剂量硫酸氯吡格雷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促进疗效提升;且不良事件出现率与低剂量用药相比无显著提升,安全性较高。硫酸氯吡格雷作为噻吩砒啶类1种衍生物,属于前体药物的1种,本身无活性,可于小肠内吸收,且85%可经水解排出体外,仅15%可进入血液循环,于肝脏细胞色素作用下形成2-氧基-氯吡格雷,然后在体内进一步氧化为有活性硫醇衍生物[8-9]。由于该药物有效吸收、转化成分较少,因而在服用之前应用较高前体物质,而药物服用后同二磷酸腺苷(ADP)竞争性结合血小板表面ADP受体需确保其一定浓度,因而服用较高剂量硫酸氯吡格雷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改善[10]。
缺血性脑卒中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聚集黏附能力被激活,从而导致纤维蛋白形成网状,于凝血酶原等因子作用下形成血栓,临床可经血流动力学对血液聚集性与黏滞性进行反映,从而判断病情程度[11]。有研究指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处在高黏滞状态,服用硫酸氯吡格雷后可与CYP2C19药物代谢酶反应,起到抗血小板聚集、活化作用,有助于血流动力学改善[12]。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剂量与低剂量硫酸氯吡格雷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提示加大硫酸氯吡格雷剂量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基础上提升治疗效果,患者接受度较高。此外,高剂量硫酸氯吡格雷作用于人体后,可有效促进缺血半暗带生成新生血管,使梗死体积缩小,从而提升神经元活性,使得脑缺血损伤减轻[13-15]。高剂量硫酸氯吡格雷的应用,还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促进缺血脑部血流供应改善,改善预后,使得日常生活能力提升[16-18]。研究受各种因素影响,未对临床治疗效果作详细分析,需再行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应用高剂量硫酸氯吡格雷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流动力学稳定,提升疗效与预后,且安全性较好,可推广。
[1]于秋丽,曲晓容,张华,等.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辅助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轴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3):280-283.
[2]弓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与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关系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6):27-30.
[3]陆芹,张建辉,刘永跃,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和吸烟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联合效应[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4):475-479
[4]章成国.缺血性脑卒中与五大危险因素[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162-167.
[5]袁薇,付娜娜,石正洪.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1):53-56.
[6]李怀山,刘建云,张颖丽.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3):721-723.
[7]耿亚兰.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24):2215-2217,2221.
[8]张俊湖,褚旭,彭友敬,等.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30(13):15-17.
[9]王天瑶,代大伟,范宇威,等.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抗血小板治疗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22(5):573-576,593.
[10]陆敏,刘峰.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2):19-20.
[11]冯雪华,王金光,丁健,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对病情影响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6):3726-3728.
[12]陈海恋,何超明,庞明武,等.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1):42-46.
[13]梁茜茜,张庆,李莉,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16):1446-1448.
[14]常悦.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83-84.
[15]周志斌,宋俊玲,朱荣志,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9):2287-2289.
[16]刘力松.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压的管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12):1114-1117.
[17]陈超.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6):808-810.
[18]丁云龙,赵艳霞,刘艳.氯吡格雷对不同体重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J].药学研究,2016,35(3):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