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研究:现状评判和路径选择※

2018-03-29 12:17费瑞波郑晓奋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农产品融合农业

费瑞波 郑晓奋

(蚌埠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

2015年、2016年、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提出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部署,这是调整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中部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产业融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萨哈(Saha D,1988)认为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它是由产业之间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造成的[1]。格林斯蒂和卡哈那(Greenstein S和Khanna T,1997)认为,产业融合是未来产业不断增长导致产业无边界化而发生的[2]。今村奈良臣(1996)提出第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并将一二三产业融合称之为“六次产业化”[3]。而如今日本的“六次产业化”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效,姜长云(2015)认为日本对“第六产业”的扶持和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措施值得我国借鉴[4]。同时,韩国也借鉴了日本“六次产业化”的发展经验,采取了很多措施推进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5]。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顺应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刘明国(2015)认为无论国内外,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既有的研究和国外的实践都表明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措施。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在总体上还没有取得显著的成绩,更多地处于自发阶段,特别是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区之一,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都不足。

二、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评判

中部地区农业的基础较好,但是受到各地农业资源、技术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中部地区农业增长速度正趋于减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好,但是各省农业发展不均衡

如表1所示,2015年中部地区农林牧渔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25.94%,居全国各地区前列,显现了中部地区无愧于我国农业主产区的地位。但是,从表1也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甚至相差很大,如河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2015年达到7641.27亿元,仅次于山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而山西省由于农业资源的差异,农林牧渔总产值居全国第23位,位居全国各地区后列。

农林牧渔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林业总产值 牧业总产值 渔业总产值排名 2015 全国排名安徽4390.80 11 2174.61 10 290.11 7 1258.98 10 475.07 8湖北5728.56 6 2780.37 9 180.60 10 1503.34 8 922.77 5湖南5630.75 7 3043.52 6 317.38 1 1601.75 6 366.93 11江西2859.10 17 1326.90 20 293.69 6 719.83 16 419.99 10山西1522.64 23 969.52 24 97.42 20 359.04 23 9.94 28河南7641.27 2 4610.71 2 134.28 14 2445.3 3 123.61 15总计占比 25.94 25.86 29.61 26.49 21.31省份2015 全国排名 2015 全国排名 2015 全国排名 2015 全国

(二)中部地区各省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农村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是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欠佳

自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中部各省都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本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安徽省制定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河南省下发省委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湖南省印发《2016年省预算内基建投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实施方案》,明确投入4000万元作为支持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湖北省出台《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江西省和山西省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中部各省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都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放松了政府管制,为中部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实实践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绩。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部各省201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以及苏毅清等(2016)[7]资料整理后形成表2,如表2所示,中部地区各省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程度不够,尚处于初级阶段。如农业发展较好的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四省中,只有河南省初步开始步入一二三产业融合阶段,“两湖”和安徽地区只是有一些加工企业参与了农业生产,并没有发生产业化行为,也就是说在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农业生产中有一些企业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了结合,但这只是个别微观主体的市场行为,不能扩大为整个产业行为。因此,中部各省虽然都出台了相应政策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是,还没有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融合指标 安徽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山西产业规模 较大 大 较大 较大 较小 小政府支持 强 强 强 强 强 强技术融合 无 开始 无 无 无 无金融支持 小 较小 较小 较小 很小 很小人才支持 小 一般 一般 小 小 小农民收入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加融合方式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 纵向农产品与服务融合农产品与加工业结合无无无无初级自发初级 初级 初级 初级无 无

(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其他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产业融合作用不强,利益联结机制松散

龙头企业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部地区各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了迅速发展,如河南省2016年监测评定了761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省2015年监测认定了647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好的江浙地区来看,中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发展较快,却并没有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也没有带动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产业融合。究其原因,是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仍然处于不太规范、粘性较为脆弱的状态[8]。在中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中,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仍然是以订单农业为主,而由于订单农业风险大,一方面,很多农民难以完成订单,另一方面,企业也最终没有按照订单数量照单全收,于是就造成了订单农业违约率居高不下。其他新型经营主体如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也没有发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作用,一方面是由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得到有力扶持,影响力不大,其所能联系的农户也少,引导农户与企业对接的组织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也因为大多数农业合作组织管理机制不规范,没有建立有效的利益分担机制,对农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小,也不能带动农户与市场对接。

(四)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链初具雏形,但是产业融合层次较低,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融合方式较为单一

河南省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聚区,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育了517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带动农民增收户均达到2000多元,并且通过农业集聚区的发展,将农业肥料行业、种养业、加工业、物流业和销售业等连接起来,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链。但与其他地区相比,河南省包括中部其它地区产业融合存在层次较低、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融合方式单一的状况。如表2所示,中部各省农业与加工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低下。此外,中部各省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式单一,都是以产业链向前或向后延伸为主,没有深入挖掘农业多功能,这就造成农业与服务业难以融合。即使如安徽省、湖北省出现了一些休闲农业,但是,这些休闲农业基本上都是以餐饮、观光为主,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项目同质性强,互相争夺市场,破坏了市场秩序和自然环境,以至于很多休闲农业项目很快下马。再者,中部各省一二三产业的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资金支持,不能参与产业融合项目;另一方面,产业融合项目缺少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的“多面手”,也就不能深入挖掘农业多功能,拓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式。

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产城融合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推进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引导各地区城镇化建设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同步发展,将培育种植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特色小城镇、创建农业集聚区与各地区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从而有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河南枣阳市种植玫瑰,创建了玫瑰产业园,同时又打造了玫瑰社区,将特色小城镇与花卉种植业结合起来,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

(二)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向前、向后延伸产业链条,打破产业的界限,将农业生产与加工、物流、销售连接起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这种纵向融合模式是当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常见的模式。如中粮集团,中粮集团将种植、物流、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度控制,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但是,这种模式需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有效缔结与农户的利益关系,才能加强采购、种养、加工、物流与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力度,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有效链接。

(三)农业多功能拓展模式

一二三产业融合不仅可以采用产业链延伸的纵向融合模式,也可以采用拓展农业多功能的横向融合模式,即以特色农产品产业为基础,通过引入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将多种农产品生产有机结合、循环发展,大力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将农业生产与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休闲文化以及乡贤文化等紧密结合,实现农业与旅游、农业与文化、农业与娱乐、农业与休闲等产业的互动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种横向融合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观光农业型,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住特色农产品的多种功能,将种养与观赏、娱乐等体验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农产品价值增值和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休闲农业型,这种融合形式就是拓展农产品的景观功能,将餐饮、休闲等消费需求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特色村镇型,这种融合形式就是结合新农村建设,挖掘农业农产品的乡贤文化、塑造农业特色民居、打造绿色旅游体验,实现农业多功能的深度拓展。

(四)“互联网+”形态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经营业态和组织模式被不断创新,形成“互联网+”形态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拓展了农业流通渠道,打造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互动式农产品流通体系,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同时,这种模式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农产品信息与人们绿色消费需求有效结合起来,打造了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了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围绕中部地区各省农业特色产业链,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做优农村现代服务业,推进高新技术与农业融合创新

一要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中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基础好,但是农业产业链短,以至于一二三产业融合难以推进。因此,要围绕各省特色农产品打造农业产业链,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使产业链、价值链呈纵向融合发展态势。首先着力解决农产品晾晒、烘干、储藏等问题,鼓励中部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地进行农产品初加工,将一产与二产有效链接;其次,中部地区各省政府要以农业聚集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核心,引导农产品龙头企业按照农业产业链集聚起来,打造产业链和价值链,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再者,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农产品加工精深技术人才,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将农业科技与农业融合,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最后,整合农业资源,打破金融壁垒,加大资金支持,合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二要做优农村现代服务业,推进高新技术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应用。首先,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邮政物流、农业科技等部门在销售渠道、运输物流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做好做优农村服务业,推动原有农村服务组织由单一服务方式向农业产业链全链条社会化服务延伸,为农民提供生产加工、网络销售、运输等普惠性服务;其次,整合农业一二三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代耕代收、精深加工、电子商务和产品共收共销等社会化服务,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在产业链中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市场化服务,支持农业行业协会开展技术培训、品牌创立等专业化服务;最后,在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科研机构、高校与农业结合开展技术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信贷方式,提供资金支持。

(二)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合作方式的利益共同体

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较差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所缔结的利益关系,不仅仅是单纯的契约关系,这样容易发生道德风险,产生违约行为,而是要以保障农户权益为核心,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关系。因此,中部各省要改革原有单一的订单式利益联结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方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首先,完善订单协作型利益联结,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农业信用体系,制定规范化的订单签订制度程序,严格双方的权益责任,逐步实现“按单合作、违约必究”的合同可追溯管理模式;其次,推广股份制利益联结,通过政府和相关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采用入股方式实现利益联结,鼓励支持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自身有价值的资源入股企业。可以借鉴安徽宿州经验,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形成股份型利益联结;再者,建立和强化产业链式利益联结,按照农业产业链,支持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农户通过入股、担保等方式缔结产业链式利益联结推进官产学研合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允许农业技术人才以技术成果分享产业融合利益。

(三)重点培育四类主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力军”,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习总书记在提出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时,指出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根本的、首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从事农业的经营者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因此,推进中部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当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四类主体的培育工作,提高各类经营主体的创业能力、经营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在资金、技术、组织管理上给予四类经营主体强有力的支持,积极探索实践土地资源的利用形式,开展土地银行、土地股份等新形式,打破土地流转僵硬机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着力拓展农业多功能,壮大农村产业融合多种模式,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农业新业态改革

农业多功能开发少是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中部地区要以乡贤文化为基础,推进文化产业与农业融合创新,提高农村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以绿色农产品为特色,打造生态农业和景观化农业休闲城镇推进特色小城镇发展,拓展农业生态休闲功能,打造农业休闲观光园地;以创新创意为渠道,打造具有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美丽农村,大力发展体验经济,将农产品与消费市场直接对接,深度拓展农业多功能,创新农业新业态。

(五)着力促进要素流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素改革,健全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一是政策激励,建立资金、土地、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政策支持制度,进一步加大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财政投入,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参与产业融合,推进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农业融合,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二是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机制改革,创新金融产品,改进财税征收制度,减轻农业企业经营包袱创新商业模式,把现代产业的新技术、新生产方式、新组织模式引入农业,促进产业融合;三是示范推广,立足本地优势农业资源,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素流动机制示范创建,推广产业融合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六)着力促进中部地区各省农业合作发展,健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合作机制

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中部地区在农业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渠道,同时,中部地区天然的地理资源、交通便利和地缘关系已经为进一步扩大中部各省之间农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开展,中部各省之间的农业合作必将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合作、产业协同中的最重要领域,从而进一步推进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可以打造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同融合机制:一是重要农产品差异化发展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体化,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农产品流通、销售市场一体化,构建区域农业统一大市场;三是农业技术支持和环境保护一体化,推动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四是区域农业要素流动体系一体化,推动中部地区农业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推动中部地区农业生产要素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协作力量,增进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Sahal,D.Technological Guidepostsand Innovation Avenues.Research Policy,1985,Vol.14,No.2,Amsterdam,the Netherlands North-Holland;Dosi,G.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1988,London,Pinter Publishers.

[2]Greenstein S&Khanna T.W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Mean?In:Yoffie D B(ed):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Boston,1997:201-226.

[3]崔振东.日本农业的六次产业化及启示[J].农业经济,2010(12):6-8.

[4]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3):5-10.

[5]李玉磊,李华,肖红波.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6(6):20-24.

[6]刘明国.务实求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5(18):18-21.

[7]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7.

[8]芦千文,姜长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分析与思考——基于对湖北省宜昌市的调查[J].江淮论坛,2016(1):12-16.

猜你喜欢
农产品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