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赵 博
全国政协委员、中船集团董事长 董强
船舶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和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领域之一。从行业发展特征看,中国船舶工业已完成产业体系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必要经济规模增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处于构建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加快实现质效跃升的关键时期。立足新时代,中国船舶工业要以更大勇气和担当,更有力的措施和行为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开放,谋求高质量发展。推动船舶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应从以下四方面着力:
首先,要在深化改革管理上实现新的突破,推动质量变革,持续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坚持以市场化为主要手段,推进产能调整,压减低端产能,优化供给结构,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高端化、绿色化进程;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按照研究、试验、设计、制造、配套、服务保障布局完善和优化船舶产业链体系;要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特征,把发展先进制造、智能造船作为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要进一步强化与韩国、日本等先进竞争对手的对标,寻找差距和短板,眼睛向内,苦练内功,着力做好生产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着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其次,要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推动效率变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按照“统”“融”“新”“深”的要求,深化在科研生产能力、设备设施、技术和成果等军民资源互通共享和双向转化,真正达到“一份投入,双份产出”效果,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建立船舶工业军民协同创新机制,以舰船动力等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载体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船舶动力、甲板机械、舱室设备等军民两用船用设备为载体,提升军民融合船用设备配套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能力。船舶工业要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最大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争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率先突破行业。
再次,要在创新驱动上实现新突破,推动动力变革,培育发展新动能。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对关系产业发展全局的基础共性技术,面向未来需求以及可能带来重大变革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技术与产品研发;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和生产经营需要,重点开展成熟产品开发设计和优化升级,促进船舶产品朝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推动船舶建造生产组织方式的网络化智能化,增强发现和捕捉市场需求的能力,推动船舶工业在世界造船竞争中由“并行”向“领跑”转变。
最后,要在深化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的突破,推动效益变革,构筑合作共赢新格局。船舶工业要优化对外开放结构,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聚焦国际产能合作,对产业链布局进行整体谋划,以更高远的视野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促进我国船舶工业迈向全球中高端;要拓展对外开放深度,更多在价值链高端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构建全球船舶研发创新网络,创新对外投资和商业合作模式,创制和引领行业技术、标准、规则;要提高对外开放效益,进一步发挥科研、技术、制造和品牌优势,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经济发展需求,从基础设施建设、海洋资源开发、造船产业梯度转移等方面布局,实现互利共赢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董事长 刘征
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给当前正在低位徘徊的我国船舶行业持续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苦练内功,加强管理,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加大对智能造船等的研发投入力度,提高我国船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船舶工业要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高度重视“法治船舶”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仔细观察,很多企业虽然有了规章制度,但是缺乏执行的流程,进而使制度的执行存在很多模糊地带,责任不清。通过开展“法治船舶”制度建设,企业在现有规章制度基础上,注重执行过程的流程再造,这样才能使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这是一项很基础性但又十分重要的工作,能够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智能造船是我国船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党的十九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再到《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了智能发展的思路,以大船集团为代表的国内船企开始奋起直追。只要中国造船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三五年之内一定能在智能造船方面赶超日韩。
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胡可一
2018年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了我国船舶工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定下了“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预期目标既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目标,也为我国船舶工业进一步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当前,船舶制造业正向着智能化发展。 智能船舶应当考虑其发展过程中包含时间坐标的四维空间。回顾船舶控制自动化的进程,从机舱内分散控制到机舱集控、再到无人机舱和一人桥楼,都是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的。这些发展是以电子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前提,也就是说,电子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进了船舶控制自动化的发展,我相信远程通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会进一步推进船舶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智能船舶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互联互通、系统整合、远程控制和自主操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技术是相对比较成熟的,只是应用的程度深浅不同而已;第三阶段远程控制、第四阶段自主操作是目前的“无人智能船”所具备的特点。目前,要真正实现还有一定的难度,对船舶的执行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
同时,我们也该慎重考虑大型“无人船”是否真正适应行业的应用。马士基集团首席执行官施索仁称,他并不认为“无人船”会在未来20~30年间被应用于超大型集装箱船。我同意这种观点。船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多设备系统组成,但在常规船舶设计建造过程中,船舶系统的冗余度并不高(和民用客机相比)。船舶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故障问题,船员可以在现场处置、修理和更换备件等。如果是“无人船”,那就必须增加系统的冗余度,这会大幅度增加建造成本。此外,对海上的一些突发情况(如海况变化、海损和海盗等),船员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会大大优于智能系统。试想,民航客机的系统冗余度和自动化程度大大高于船舶,为什么至今还需要二人机组?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林忠钦
智能船舶包括船舶建造过程智能化和智能化船舶两部分内容,我国船舶工业需要多方发力,早日占据智能船舶领域制高点。采用智能制造技术是我国船企提高造船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智能制造有助于快速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力。我国造船业正迈进智能制造时代,智能制造的技术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涵盖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智能装备应用、设备联网、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的智能制造技术还需不断创新。
造船业要将质量发展作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一方面,全行业要加强过程管理,彻底补齐在数字化、自动化、精益生产等基础薄弱环节的短板,缩短与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在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质量差别。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内部管理,实施优质制造工程,尤其是船企内部物流系统等关键环节的管理亟待提升。
所谓优质制造,就是以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为核心基础,以优质资源要素为保障,综合应用大数据技术、智能技术等关键技术,精准把握客户需求,以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为宗旨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质量、管理、人才”,是优质制造的关键词,船舶企业要主动作为,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到2020年之前,重点企业完成自动化补课,构建中间产品专业化流水生产体系,推进精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