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跃贞
摘 要:近年来,最值问题频繁出现在各地数学中考卷中,甚至编入压轴题,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在初中阶段,最值问题一直是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它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问题分析能力与综合运用数學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利用“垂线段最短”巧妙解决各类最值问题。
关键词:“垂线段最短”;动点;最值;巧妙运用
近年来,最值问题屡屡受到中考试题的青睐,其中“垂线段最短”在最值问题中的贡献不容忽视。它的完整表述如下。
垂线公理垂直定理:
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直线上或直线外)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利用“垂线段最短”可以巧妙地解决一些最值问题。
一、“垂线段最短”在国边形中的巧妙运用
例1:如图1,矩形ABCD中,BC=8,CD=4,E、F两点分别是BD、BC上的动点,求EF+CE的最小值。
解析:此题是两动点E、F,一定点C。
过点C作关于BD的对称点C,再过点C作CF⊥BC,垂足为F,交BD于E,由垂线段最短可得CF的长即EF+CE的最小值,可求得[CC=1655],则C′F=32/5。
例2:如图2,菱形ABCD中,对角线BD=8,AC=6,E、F、G分别是BC、CD、BD上的动点,求EG+FG的最小值。
解析:此题是三动点E、F、G,学生会感到难,实际上,可假设一定点,如假设点E是定点,过点E作BD的对称点E(点E恰好落在AB边上),再过点E作EF⊥CD,垂足为F,交BD于点G,则垂线段EF的长即为EG+FG的最小值,由等积法可求得[EF=245]。
点评:以上两例题都运用了对称思想以及垂线段最短的性质,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综合素养。
二、“垂线段最短”在三角形中的巧妙运用
例3:如图3,△ABC是等边三角形,AD⊥BC于点D,点P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点Q从点A出发,沿线段AD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P点,再沿线段PB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点B后停止,若三角形的边长为4,问:当点P在何处时,点Q在整个运动中用时最少?最少时间是多少秒?
解析:由AD⊥BC,△ABC是等边三角形可得∠BAD=∠CAD=300,则点P到AC的距离是点P到点A的距离的一半,由于点Q沿线段AD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沿线段PB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点B后停止,则过点B作BE⊥AC,垂足为E,交AD于点P,则点Q从A运动到P的时间即为点P到点E所用的时间,因此,点P在离点A[433]处时,点Q在整个运动中用时最少,最少时间为[23]秒。
例4:在一次机器人测试中,要求机器人从点A出发到达点B处,如图4,已知点A在点O的正西方600cm处,点B在点O正北方300cm处,且机器人在射线AO上的速度为20㎝/s,在射线AO上方以及下方的速度为10cm/s,试在OA上找一点P,使机器人沿A→P→B路线行进所用时间最短,并求出AP的长度。
解析:由题意知机器人在射线AO上的速度为20cm/s,在射线AO上方以及下方的速度为10cm/s,在AO下方,过点A作射线AD,使∠DAO=300,再过点B作BC⊥AD,垂足为C,交AO于点P,机器人沿A→P→B路线行进,所用时间最短,此时[PO=1003]cm,则[AP=(600-1003)]cm。
点评:以上两例题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以及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同样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综合素养。
三、“垂线段最短”在压轴题中的运用
例5:如图5,抛物线[y=12x2+mx+n]与直线[y=-12x+3]交于A、B两点,交[x]轴于D、C两点,连结AC、BC,已知点A(0,3),C(3,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tan∠BAC的值。
(2)P为[y]轴右侧抛物线上一动点,连结PA,过点P作PQ⊥PA交[y]轴于点Q,问: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A、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设E为线段AC上一点(不含端点),连结DE,一动点M从点D出发,沿线段DE以每秒一个单位速度运动到E点,再沿线段EA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A后停止,当点E的坐标是多少时,点M在整个运动中用时最少?
解析:由题意易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12x2-52x+3]。令[y=0],得[12x2-52x+3=0],解得[x1=2,x2=3]所以点D(2,0),由点A(0,3),点C(3,0)可求得直线AC的解析式为[y=-x+3],作点D关于AC的对称点D,易求得点D(3,1),过点D作DH⊥OA于点H,交AC于点E,易证得四边形OCDH为矩形,所以点E的纵坐标为1,把[y=1]代入[y=-x+3],得[x=1],所以点E的坐标是(2,1)。
例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为原点,点A的坐标为(-6,0),如图6,正方形OBCD的顶点B在x轴的负半轴上,点C在第二象限。现将正方形OBCD绕点O顺时针旋转角α得到正方形OEFG。
(1)如图7,若α=600,OE=OA,求直线EF的函数表达式。
(2)若α为锐角,[tanα=12],当AE取得最小值时,求正方形OEFG的面积。
(3)当正方形OEFG的顶点F落在y轴上时,直线AE与直线FG相交于点P,△OEP的其中两边之比能否为[2∶1]?若能,求点P的坐标;若不能,试说明理由。
解析:由于[tanα=12]就一个定值,所以当AE⊥OE时,AE取得最小值。易求得[OE=6×25=125],所以[S正方形OEFG=(125)2=1445]。
归纳反思:综合上述6个例题描述,双动点或三动点形成的最值问题,涉及数学思想很多,包括实际问题转化函数关系的建模思维,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的思维,解决该问题需要综合一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数学知识,条件要求苛刻,立意高,综合性强,需要学生有较好基础才能。因此,抓好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是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