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敏
【摘 要】幼儿阶段是个体人格养成与身心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在这一时期,推行生命启蒙教育,可以避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迷失自我,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但是现行幼儿教育在生命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的缺失,本文就绘本在幼儿生命教育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绘本;载体;幼儿;生命教育
早在20世纪,瑞典著名的作家艾伦·凯就提出,“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后来,澳大利亚教育学杰康纳尔提出了“人文关怀”的理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幼儿教育也发生了突出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机构开始关注幼儿的生命和生存状态,但是现行幼儿教育在生命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的缺失,对于幼儿的关爱也大多停滞在教育文本中。幼儿教育呼唤鲜明的生命性,如何提高幼儿生命教育的质量是目前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生命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与其他年龄段的个体相比,幼儿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生理条件上,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果一颗种子,要长成一株苍天大树,需要突破一个个的难关,他们不仅需要心理的呵护和身体的关爱,更需要生命的尊重。如今,我们生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教育工业化让“人”成为了无生命的“机器加工品”,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幼儿教育也变得愈加功利,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报了各种辅导班和早教班,忽视了幼儿的生命价值。幼儿时期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幼儿阶段,开展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以绘本为载体提高幼儿生命教育质量
(一) 借助绘本扩展生命教育内容
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认识、欣赏、珍惜生命,这三者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认识生命是欣赏生命的起点,欣赏生命则是珍惜生命的前提,三者发生在统一时间,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幼儿生命教育的开展,要立足与生命本身,帮助幼儿来树立生命意识,欣赏生命的美好和神奇,真正的从心理珍惜、热爱、享受生命。
1.利用绘本认识自然世界
人的出生到死亡,是奇迹的集合,引导幼儿认识生命,就是为了让幼儿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奇迹。《我们的身体》这一绘本将设计与绘画有效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身体,包括视听与触摸、骨骼与肌肉、脉动与呼吸等等。自然世界中,不仅有人的自然生命,也包括世间万物,在《一颗橡树要搬家》、《原野的房子》中,为幼儿展现了丰富的昆虫世界,是幼儿认识自然世界的有效素材。
2.在绘本中体会美好的情感
情感世界也是生命世界的有机组成,丧失了情感,生命就变得毫无意义,在很多绘本中,都包含着对人类真挚情感的描述。在《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中,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在《獾的礼物》、《我的兔子朋友》中,表现了动人的友谊。绘本中的情感,有悲伤、喜悦、愤怒,利用绘本,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这些丰富的情感。
(二)加强绘本阅读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幼儿生命教育不应该是脱离幼儿生命孤立存在的,在阅读《种子笑哈哈》之后,可以带领孩子走入到大自然中,观察种子的散播方式: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苍耳种子依附在动物皮毛上被带走、豌豆种子在豆荚裂开时崩裂。在阅读了《我的兔子朋友》时,引导幼儿聊聊自己的朋友,谈谈朋友之间的趣事,让幼儿的生活体验成为影响他们心灵的力量。阅读是幼儿日常学习的重点组成,近年来,市面上的绘本种类繁多,但是质量却是参差不齐,在绘本的选择上,要严把质量关,幼儿与成人不同,还不知道如何分辨好坏、善恶、美丑,但是他们往往对于绘本中的内容记忆犹新,一旦绘本的内容选择不佳,很容易对幼儿的身心造成不利影响。对于生命素材绘本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其中的生命教育价值,兼顾到幼儿的认知、语言、情感、道德、兴趣,故事要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语言的表达要通俗易懂。
(三)在精神世界中改变生命态度
“现代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曾经说过:“绘本是成人送给儿童最好的礼物”,绘本为幼儿展现出一个善良、纯真、美好的世界,让幼儿体会到生命的精彩、世界的多姿,在生命与幼儿之间,构建起了一道七彩的桥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于精神生命开始有了懵懂的需求,精神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升华,它赋予人“灵性”“高级”,使人有了靈魂,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精神生命”,绘本作者也提供了多种方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结语
开展幼儿生命教育,使幼儿生命充分、和谐、自由、全面地发展,帮助幼儿正确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绘本阅读中,幼儿体验到生命的本质,在他们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这体验将如同火种,在他们心中永不熄灭,陪伴他们渡过关于生命的严峻考验。
参考文献:
[1]幼儿绘本阅读指导策略初探[J].郎玉琴.学周刊.2017(01)
[2]对如何教好幼儿的教育经验之谈[J].徐鹏.学周刊.2017(04)
[3]幼儿教育对幼儿的背离与回归[J].赵杏.儿童发展研究.2016(03)
[4]浅析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现状及策略[J].范妍.中国校外教育.2016(35)
[5]论幼儿交往中的谦让行为[J].蔡敏慧.学周刊.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