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说到德育,我认为德育工作是一项抽象的工作,它不是一项显而易见的工作。不像平时盖一座大楼那样,不像教师们上一堂课或写一个教案那样,可以触摸得到,可以看得见的工作。只有您深入整个学校的氛围,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它的存在,感受得到它的重要性。学校德育工作的量非常大,且很杂,做好德育工作,会发现它是个无底洞,你永远也做不完,时间长了会让人失去耐性,会激不起工作兴趣,让人乏味。那么怎样能做好德育工作?我自己理解归纳以下几点。
一、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
育人工作不能空洞抽象,大而化之,而应视而可见,触而可及。可采取以下办法:1.从细微处入手;2.在细中求真;3.在细中求实。
二、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
“品德心理形成的基本过程,既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是单纯的行为训练,而是一种社会关系中的主题实践活动。”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应寓德育于“实践”与“体验”之中。
1.于情景中见生活
“情景德育是指德育者根据德育目的和受德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贴近受德育者生活实际的情景,引导他们融入其中,鼓励受德育者自主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并在情景中加以训练和体验,以促进受德育者道德品质内化和道德习惯形成。”为了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应注重引导学生还原出学生探索真理的美好本性。具体做法是将德育内容设置为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从中提取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德育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选择判断,进行自我教育。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认真比较、分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从而明确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通过自己的思想斗争教育自己。
例如,针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个教育点,由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位同学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抱小孩的妇女,就主动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她,而这位妇女看也没有看他一眼就坐下了。这位同学很不是滋味,你认为他应当:①想到自己让座不是为了图对方的感谢,不与她计较;②当面指责她不懂礼貌,告诉她应当感谢自己;③自认倒霉,下次再也不让座了。
学生在这个问题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一个觉悟较高、素质较高,能宽以待人的人应当如A项所说,让座是为了给他人提供方便,而不是为了换取对方的谢意,对方感谢自己与否不能与之计较,如果对方不致谢就抱怨、责备、抢座或干脆以后不再给他人让座,那就不应该。对于学生认识可能不一致,可以通过讨论互相教育,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点拨。
2.于生活中见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中,家庭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其相对亲和力最强大。家庭对子女的成长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是学校德育的依靠和保障,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必将孤掌难鸣,孤独无依。家庭同时还是社会教育的特快通道,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其本身便是一个小社会。为了使家庭在德育中真正发挥枢纽的作用,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育人的真谛健康成长,我们的做法是,让家长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规章制度、学生在校作息时间,让家长配合学校教育。通过办家长学校,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了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建立家校短信平台,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3.于社会中见育人
分析当今青少年教育,德育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青少年犯罪频频发生,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广大青少年生活的社区尚未真正形成教育生态结构的最优化和教育生态功能的最佳发挥。学校教育的封闭性、家庭教育的随意性以及社会教育的不确定性,形成种种反作用力。人们常感叹孩子“在校是好学生,回家成‘小皇帝,到了社区变成‘野小子”。
学生的在校时间不足全年的三分之一,其余时间,都是在他们生活的社区度过的。学校要从根本上解决广大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就必须敢于打开自我封闭的大门,面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主动走向社会、依托社会,建立联系网络,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把社会变为青少年教育的大课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基本要求是,双向开放,学校与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4.于参与中释放生命的潜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德育决不能只立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视学生为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的生命体,全面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做好准备。”
因此,在学校德育活动和常规管理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应放“权”给学生,让机会给学生,把学生推向德育的前台,调动他们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的“内动力”,让其在“我是主角”的心态下提纯自我。把“国旗下讲话”的舞台让给学生,选品德优秀的学生上台讲,实行班级定期轮换制,并且让学生自己定题目,查资料撰稿。这样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不是“你们该怎样做”,而是“我们应该怎样做”了,会更有号召力。
5.于体验中成长
“体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有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学生的良好品质与道德规范不是与生俱有的,更不是靠说教塑造的,而是在亲身体验中形成的,为他们开拓生活和活动的方式与空间是德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成为“引领者”,引导学生去感受,体味生活的真谛,让他们自己在活动中去经历生成道德意识的过程。
三、结语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力合一,才能发挥其实效性。
【作者单位:建湖县沿河镇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