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雪
研究者、教师、家长都发现小学教育阶段有其独特的性质,对孩子的一生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个基础阶段,而是一个重要的形成阶段。本文集中论述了小学教育特性之一的自然性,在论证自然性内容之后,阐释了为什么自然性是小学阶段的特性,最后,对本文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随着社会上对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名校小学而购买“天价房”的空前关注,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行列中,但小学教育只是孩子的“起跑线”吗?可以肯定的是,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小学阶段的教育,因此对小学教育特性的研究更加显得迫切。本文就小学教育的特性之一的自然性做出初步的探讨。
一、自然和自然性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道家思想对自然性的教育有深刻的阐释。道家的“道法自然”与“天人一体”的和谐观,使人们不是伪善而是合乎人的本性去生活、顺应自然本性,减少冲突与对抗,恢复与自然应有的和谐状态。在道家哲学那里,生命是宇宙的核心,生命的自然性、精神性、自由性和艺术性构成了生活的全部内容。因此,在传统语境中的自然性和自然是相符合的,它以生命为核心,有秩序和规范、目的和意义。
本文认为自然是指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的过程,是具有生命和动力的,事物是有秩序和规范的,有其自身的目的和意义。小学教育的自然性是指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具有自然的性质,即小学教育以教育的自然性为准则,激发和保存儿童生命的动力,遵守自然的规则即尊重儿童不同的学习天分与能力,创造适合儿童身心学习发展的环境。
二、小学教育的自然性
1. 自然性在儿童自身的体现是儿童具有学习的本能
通常意义上,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的行为,对个体和种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本能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语言和智慧的本能更是让人和动物发生了质的区别。基因的秘密,承载了人类千万的进化的能量,人从一出生就带着被赐予的秘密,特别是人类的文化基因、人类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人类不再是一种只为了生存的物种,更是一种具有文化性、历史性、社会性的物种。0~3岁儿童的语言现象证明了语言本能的存在,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更是证明一出生的婴儿对自己的母语更加偏爱。杜威非常重视儿童天性的本能,认为儿童有四类兴趣(本能):“社交本能”(the social instinct)、“制作本能”(the instinct of making)、“探究本能 ”(the instinct of investigation)、“艺术本能”(the art instinct)。在小学阶段,是儿童正式开始学校学习的时期,他们对于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课堂上的他们是兴奋激动的,这时候儿童本身具有的对学习的兴趣应当作为教育的宝贵财富予以珍惜,而不是以纪律要求或某种标准予以打压。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既定方案,站在讲台上,对儿童居高临下地进行教学,必定会引起儿童的消化不良,本身具有天分的儿童遭到扼杀,资质不好的儿童被远远拉下,资质平庸的儿童越来越平庸。
2.自然性在教学上的体现是尊重“儿童是儿童”这一自然身心发展规律
卢梭的《爱弥儿》出版之后,被称为发现儿童的世纪,改变了人们长久以来的观念,即“儿童是微缩的成人”。人們终于认识到儿童就是儿童,而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大相径庭的。应该发展儿童的“真正世界”,寻找儿童发展的“自然”。
心理学、脑科学的发展更是让这一观点有了科学的依据。如,儿童认知还没有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时候,应该采用活动游戏的方式为主,将儿童的快乐和安全放在首位,而不是知识的学习。一般儿童的记忆发展顺序:7、8岁的儿童只会复述策略,9、10儿童具有了发展组织策略,11岁之后的儿童才知道组织化策略比复述策略更有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更科学有效的方式,抓住儿童学习的“关键期”,积极发展儿童的学习技能、学习策略能力等。对儿童的情绪研究表明,6岁后的儿童能够应对不愉快的情绪冲动,但是7~9岁的儿童很难抑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男孩。性别平等不能忽视了性别差异,小学阶段的男孩子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注意。
儿童的天分需要后天的学习,小学教育的成功依赖于对儿童每一个方面的了解,尊重“儿童是儿童”,有他们自己的思想、想法和表达,儿童的学习和身心发展都是有自然秩序的,教育要遵循其规律,有针对性地启发,不急不缓地让儿童在自然教育中成长。
3.自然性在学校环境中的体现是具有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
人类依赖于环境生存,在良好的环境下,人类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教育环境包括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等。学校教育环境中,在幼儿园、小学阶段更为重视外在环境的设置,不仅是为了保障儿童的安全,更是要儿童身心发展需求。
幼儿园是以游戏玩乐为目标的教育,而小学阶段是以学习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幼儿园明确提出要用生活情境、户外活动等形式进行教育,环境布置以方便儿童活动为第一目标,显得温馨可爱而安全。但到了小学,儿童一下子被扔进了冷冰冰的教室,因为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而被严厉严格地对待。这明显是不符合儿童自然的身心发展历程的,儿童的生命是整体的,而不是被人为的制度割裂开的。
小学教育绝不是只在教室中度过的学习阶段,它应该发生在教育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应该发生在大自然五彩斑斓的世界里。人生本就充满意外,学校的教育制度也要允许“意外”的发生,这样儿童的体验才是真实的、完整的、有意义的。保障儿童安全非常多的途径,而且现代社会为安全提供了各种的解决方案,教育经费的充足也让学校本有机会尝试自然环境教育,同时也可用高新技术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
三、为什么说自然性是小学阶段的特性?
1. 与幼儿园教育特性相区别
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是保育、游戏、健康,而小学阶段是以学习为主要教育任务。幼儿园的教育更多的是强调自然的状态,在自然的状态下游戏娱乐,掌握生活能力。而本文对自然性的定义是根据自然规则引导儿童的学习,发展儿童的天赋与能力。小学阶段是儿童正式接受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小学教育的自然性要求在教育中尊重儿童生命的本能,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根据儿童自然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与创设教育环境。
2.与小学教育之后的教育阶段特性相区别
小学阶段后的儿童将会面临青春期的巨大身心变化,这时的他们更注重自己社会化的身份,寻求自己在人群中、社会中的认同感。在精神层次也能对自我进行更多的探索,即从对外部的好奇儿童已经转向对自身的好奇。他们不再为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感到恐慌,因此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感降低,而且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他们的自控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地增强。因此,小学阶段后的教育可以逐步脱离儿童熟悉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理性抽象的教育了。
四、讨论
本文主要从自然一词的起源讨论自然的含义,在自然最初的含义中,它是有生命的,有其自身的目的,代表一定的规则和规范,是事物产生、秩序和意义的地方,而不是没有生命、没有思想、客观存在的物质。因而,小学教育的自然性是指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具有自然的性质,即小学教育以教育的自然性为准则,激发和保存儿童生命的动力,遵守自然的规则,即尊重儿童不同的学习天分与能力,创造适合儿童身心学习发展的环境。
本文只是对小学教育特性的初步探讨,对自然性的论证需要更严密、更清晰的定义,对理论的推演和支撑还有大量的空间。而文中知识在理论的设想下讨论了实践中的应然状态,未能提出对小学教育实践有实质性的建议。但思想的火花总是实践进步的源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对小学教育性质讨论的盛筵,小学教育的性质也会逐渐清晰。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