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程捷
摘 要:辩证法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基本问题,从古希腊时期就有着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到现代西方哲学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时期,如何理解辩证法、怎么运用辩证法等基础理论的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卢卡奇和马尔科维奇的辩证法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汲取二者理论中的合理内核,研究二者关于辩证法理论的分歧之处加以比较分析,从而对现当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卢卡奇;马尔科维奇;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0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0-0101-02
对于日益被歪曲与误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现状,卢卡奇想通过对辩证法的解释来恢复到马克思自身的正统性。他通过分析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说明辩证法作为一种“环节”和“规定性”的重要性,他引用马克思的话“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该力求趋向思想”[1]来证明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和统一,为此,卢卡奇将人置于辩证法的中心地位,认为辩证法探究的是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接着卢卡奇提出了三种内在构成。首先,他区分两种事实概念:一种是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为主的概念,作为纯粹的客观存在独立于特定的环境中。这种事实在时空中表现出滞后性,落后于实际发展,并且只能在限定的范围中将决定因素固定不动。另一种则是卢卡奇推崇的总体性事实概念。这种事实概念具有历史和辩证的性质,可以把孤立的事实概念作为历史的统一环节并加以归结概括,从而形成整体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优越性。其次,我们对主客体统一的研究应该在历史范围中进行,同样,无论我们如何研究历史,对整体范畴的理解都是最重要的。因此,通过总体范畴,使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超出本来不变化的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处于动态辩证的关系,“历史的认识才有可能”[1]。最后,作为一种认识现实的方法存在的理论,总体性离不开现实。主体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现实,在现实中又不断认识主体自身,这样就达到了认识过程的整体性。
作为实践派代表人物,马尔科维奇致力于将人的自由自觉实践活动与辩证法紧密结合,展现出以人为本的本质规定,从而实现人道主义与辩证法互为特征。他将辩证法明确划分为三种概念范畴:人、历史以及自我实现。与其他批判思维相比,辩证法从人入手研究现实,而不是针对某些超人的价值,只有这种倾向可以达到人道主义诉求。人的本质作为一种客观性存在具有历史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人类行为是开放、动态和矛盾的,在历史中人的本质通过现实存在而表现出真正的形式。所以,人的实践历史并不是先验的和乌托邦的,而是人自身对环境与自我的改造和不断创造。经过改造与创造,人类会达到一种价值概念:自我实现。辩证法必须具有可以明确表达的人类学基础,才能摆脱自身的矛盾特点。
一、卢卡奇与马尔科维奇关于辩证法的共识
卢卡奇与马尔科维奇都将辩证法作为一种方法看待,作为方法要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辩证法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卢卡奇指出,作为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并且辩证法要作为中介来掌控整体和环节,辩证方法的“中心问题乃是改变现实”[1]。作为一种方法,改变现实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否则方法就会成为纯粹科学的问题,按照具体现状被采用或者舍弃。同样,马尔科维奇对辩证法方法概念的理解是将其概念具体分为理论和方法、方法论这两种要素。而作为理论和方法的辩证法同其他科学方法的区别在于,辩证法原则适用于整个人类历史实践活动,科学原则囿于研究领域的假定;辩证原则是最基础的本质,规律原则却是可以推导出来的。
卢卡奇与马尔科维奇在总体性概念上也有相通之处。在卢卡奇那里,对总体性的含义的解释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更加深入到与人的主体性相关中。也就是说,总体性概念必须首先以人作为基础,以人的自我实践巩固自身主体地位。主体想要对自身有明确的认知,那么它必须将客体作为整体对待。马尔科维奇的辩证法理论中继承了卢卡奇总体性理论,将总体性深入到人的层面,认为“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以整体性和总体性原则为特征的”[2]。在总体化过程中的全部历史领域包含着人化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个体、孤立的问题,而是一切个人与世代人实践活动的产物。和卢卡奇一样,马尔科维奇也赞同总体性不可能通过单一因素被直接的、表面的理解。总体的概念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在实践中获取人的自我实现目标。
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也是孕育辩证法理论的温床。卢卡奇认为实践构成辩证法的内在基础。马尔科维奇也认为实践是辩证人类学最重要的范畴。卢卡奇将实践概念与无产阶级结合起来,区分思维-存在与主体-客体两个方面。无产阶级的意识具有实践性质,并且处于中心地位。这种实践性质的形成和现实化是辩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同一才能真正达到具体化,这样,无产阶级才可以克服物化。实践作为人的活动,是一个规范性概念,这种活动是作为目的本身而存在的,实践作为自由普遍的活动包括了个体能力的客观性。
二、卢卡奇与马尔科维奇辩证法理论的比较
提到二人理论的不同之处,最先探讨的当属自然辩证法理论。卢卡奇不承认自然辩证法的存在,他认为在自然界中构成辩证法的要素根本不存在,自然界中不存在主體对客体的作用。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不受人的意志而存在的。他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进行批判,认为辩证法只是一种理解社会和认识历史的方法。接着,卢卡奇对自然科学方法进行具体批判,认为这样一种方法会导致孤立的、片面的事实。自然科学应用在自然界时只能促进科学的进步,却并不能得到辩证法所具有的整体的具体统一特性。
马尔科维奇在肯定卢卡奇思想的部分积极作用后,认为卢卡奇对自然辩证法的批判存在不确定和错误的部分。他批判卢卡奇混淆了三种东西。
1.自然界本身的过程。在自然界本身中的确不存在卢卡奇声称的实践要素。但是马尔科维奇指出,在自在自然辩证法中,卢卡奇没有意识到应该对它进行批判,并且谈到“辩证方法在自然界的应用”[2]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知道,当构建自然理论时,作为主体的人总是参与的,这也是人化自然的过程。而卢卡奇却恰恰忽视了人化自然的因素,从单一的自在自然方面否定自然辩证法。
2.关于这一过程的理论。在关于自然界本身过程的理论中,马尔科维奇批判卢卡奇否认自然过程中存在矛盾,忽略了谈论自然现象或者社会现象的本质时所出现的主观性因素——实践经验。因此,马尔科维奇说“他之所以没能看到辩证方法应用于自然界的可能性是因为,他对自然界的非辩证的和非历史的——实际上是前马克思的——把握”。
3.改造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马科尔维奇认为卢卡奇在关于这点上的矛盾之处在于,他本人在其著作中指出了主体认识自然时产生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表面上卢卡奇却又明确否认这个观点。他指出恩格斯没有提到历史进程中的主-客体辩证关系。这个批判的错误之处在于卢卡奇在对现实改造方面显得过于狭隘。囿于历史原因卢卡奇批判资本主义,想要通过废除资本主义制度,让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来达到现实改造。
所以,在马尔科维奇看来,否定的只是自在自然本身的辩证法,而一旦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而进入人化自然的领域,辩证法的应用范围会更加广泛的在自然、社会领域中显现。
辩证法是否存在超越原则?马尔科维奇认为辩证法的超越原则就是否定之否定,是作为一种解决矛盾的创造性方法。卢卡奇对超越原则的解读更多的限定在历史与阶级领域。他引用黑格尔的话“辩证法就是这种内在的超越,在这种超越后,即显示出他们的自我否定”,认为无产阶级对辩证法的理解是超越黑格尔的,无产阶级将反思理论看作是资产阶级社会的一种物化形式,通过否定之否定,来解决资产阶级社会的固有矛盾。马尔科维奇的超越原则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理论,他认为辩证法研究的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单向、刻板和决定论性质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着众多的超越形式。当然,马尔科维奇肯定了社会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局限的超越作用,比如生产资料私有制、资产阶级的官僚压迫等等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但是马尔科维奇看待超越原则的范围更加广泛,超越原则在不同的组织和生活方式上的表现都是不尽相同的,因为每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同。
对于辩证法的革命性,卢卡奇认为,只有当辩证法为无产阶级服务时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性,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现实环境不无相关,革命的现实要求卢卡奇辩证法革命性的狭隘表示。马尔科维奇批判了它的这一观点,认为革命应该被赋予更宽泛的意义:“任何有助于人类解放的质变”。在这个意义上,辩证法应用到人化自然和人的类本质上都具有革命性。卢卡奇更多的囿于时代限制。马尔科维奇将革命推向更广泛的维度,强调这才是辩证法的功能,是马克思真正的广度。因此,在这种维度分析卢卡奇的辩证法革命理论具有历史特性和局限性。
三、结语
通过对卢卡奇和马尔科维奇关于辩证法思想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关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上,主体性、实践、关于人的理论方面,马尔科维还是继承了卢卡奇的。而这几点理论的研究探讨对当代人类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建设有重大参考意义。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人的问题向来是重中之重。卢卡奇与马尔科维奇辩证法中关于人的理论,尤其是人的存在自由与生存意义等,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人的存在和人的实践活动构成整个社会和历史不断进步的基础,因此,使人更好的存在、更好的自由自觉地进行实践活动,是长久以来的重要课题,不但要使人的境遇改善,同时更注重人的文化精神丰富。
我们该怎么面对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呢?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助于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贡献建设性意见。怎么看待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是人类自身的社会性质作为热点问题亟须解决。人的实践力量日趋强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自然的伤害有些已达到不可逆的程度。“人类中心主义”下,自然顯得脆弱不堪。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人类自身,积极树立保护自然的观念,可持续发展,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范围应当有一定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促进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M].郑一明,曲跃厚,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衣俊卿.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