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的概念是小学生进行列式、计算、判断、分析、推理等学习活动的基础。概念的教学要经过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建立、概念的巩固、概念的拓展等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既是知识的再创造,是概念的逐步形成、理解过程,又是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在这四个过程中,概念引入、概念建立是关键,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随堂听课等方法,我们发现教师们喜欢把一个新的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往往会背,但吃得不透,只是照猫画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没有把握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没有站在一个整体范围内来教学,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会是零散的,且难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针对调查情况,笔者不断进行实践、反思,形成了概念引入“三抓”策略、概念建立“三重”策略。
通过教学研讨笔者发现:在教学中,概念引入精彩且恰当,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建立起清晰的表象。通过专题研讨和课堂实践,我们形成了概念引入的“三抓”策略。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学阶段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并结合他们的现实生活经验,结合他们已有知识储备,设计现实的、富有情趣的活动来引入概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在教学“比的意义”之前,让学生观察妈妈煮饭的情形,看看米和水各按几杯配置最恰当?课堂上,让学生汇报。学生回答出:按2杯米,5杯水蒸最恰当。这时引导学生说出米和水的关系,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常存在两个量的倍比关系,顺势引出“比”。
再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出示超市商品的单价,通过学生熟悉的画面,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到小数就在身边。接着教师出示米尺,通过分析米尺上的刻度,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等,通过对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以及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小数的概念。
概念教学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我们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旧知识作为新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从已学过的与其有关的概念中加以引伸,从而引出新的概念。
如“一个数乘分数”的概念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建立的。教学时,教师问一个水杯装水4/5千克,3杯重多少千克?算式是4/5×3,就是求4/5的3倍是多少?1/2杯重多少千克?算式4/5×1/2,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3/4杯重多少千克?算式是4/5×3/4,就是求4/5的3/4是多少,由此引出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样引入不但复习了旧知识,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也使教者省力,学者易懂。
教学中,教师借助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出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在创设情境时,情境要与概念的本质属性相关联,不能让情境误导学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
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教师出示同学的照片,并让照片中同学站在讲台上,让学生同照片进行对比。熟悉的现象,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继续出示课桌、数学课本等照片,学生通过分析、对比,认识到这些事物与照片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但是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
再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主要要说明“谁”的几分之几,为了说明这一点,可出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折出它们的二分之一,让学生明白虽然都是二分之一,却表示不同的大小,所以一定要说明“谁”的二分之一。这也为以后学习分数的单位“1”打下基础。概念的本质属性抓住了,我们的着力点就找到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让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概念意义,实现知识的建构过程。在概念建立教学环节,笔者和教研团队参看了大量书籍,查看了相关资料,并反复实践,形成了概念建立的“三重”策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养成了较强的依赖性,为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我们精心设计研究目标,让学生依据目标去自主探索,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在制定目标时,注意把准教材标高,把握住学生特点。
如教学“正比例”时,出示研究目标为:阅读教材例题,边看边算,并思考①表中有哪两种量?②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③还可以从表中发现哪些规律?④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⑤说说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五分钟后进行交流。在教师出示目标后,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方法,明确学习的规定时间。有了这些向导,研究有方向,层层推进,对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
我们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掌握概念的关键,经过独立思考,学生会发现问题,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欲望。我们重视学生之间的共研,共研实现了优势互补,在讨论、互说中,思维越来越严密,对概念的认识越来越明晰。
如教学“因数与倍数”时,让学生自主探索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用什么方法表示一个数的因数。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学生能够自己理解,但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往往只能找到一种方法,通过共研,学生能够得到找因数的多种方法。多种找法,反过来又促进了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共研,学生还能够形成对概念的完整理解,知识也容易形成框架。
经历了自探共研,学生对概念能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但下定义时语言很难做到精确、简洁、符合逻辑。为突破这个瓶颈,我们实行打磨的方法,即经过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同学评议、二次思考、二轮回答、二次评议、小组讨论、代表汇报、开书验证以及集体反思这几个环节,来完成下定义的任务。
如,教学“质数合数”时,在经过自探共研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请同学指出所下定义存在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重新思考,再次下定义,教师组织学生继续挑刺,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讨论,在集思广益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开书和课本上的定义进行对照,最后集体反思自己所下定义与课本上的定义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打磨,学生能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归纳概括能力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