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红 湖北省博物馆
在当下一个时期,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技术时代,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问世,使得以往的信息传播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改变,由此也使得社会公众的文化诉求变得更为多样化。因此,对于各地承担着文化普及功能的博物馆来说,其应当积极引入新媒体技术,并借助此种技术的东风,实现更高层级的文化传播。本文将从新媒体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带来的新机遇入手,对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如何开展文化传播工作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目前,新媒体技术已经遍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这为各地博物馆的文化宣传和推广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可以说,在新媒体技术被引入到博物馆的文化宣传与推广工作领域之后,一方面能够强化文物与参观者互动,一方面有利于打破时间与地域限制,因此其将极大地提升博物馆工作的效度,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为增进社会公众的福祉服务。
从博物馆文化宣传和推广的角度来看,唯有其所推出的各种文化资源展出活动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参与,方才能够让博物馆收获到大量的忠实拥趸,从而让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得到充分彰显。由这个层面来看,受众人数的多少是决定博物馆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要素所在。因此,博物馆必须思考如何才能够让参观者主动来到博物馆并且能够在博物馆中长时间驻足观赏。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研究和引入,将为博物馆提供这一全新的发展契机,使博物馆能够实现对社会公众更好的吸引。在新媒体技术所提供的互动功能的帮助之下,将让参观者能够实现同博物馆文化展品之间的精神层面的良好互动,此即情感层面的沟通。因此,博物馆在引入新媒体技术并加以应用之后,要对新媒体技术设备加以认真地调适,以便确保新媒体技术所提供的互动功能能够增强公众对文化展品参观过程之中的体验感得到增强,进而实现对馆藏文化展品的深入了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这样不但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对公众入馆参观兴趣的提高,同时亦能够让参观者的文化体验感得到强化。需要博物馆管理者注意的是,新媒体技术的引入和应用目的并非在于提升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借助此种技术来实现对参观者的充分吸引,让其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和指引之下,获得前所未有的博物馆参观体验,进而让参观者得到心灵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满足。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是人的感觉能力的扩展,例如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对于各地博物馆来说,在新媒体技术被引入之后,将让博物馆实现文化传播路径的扩容和拓展,从而使博物馆所致力的文化传播与推广活动更具实效性。
各地博物馆在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过程之中,应当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各种文化展品资源的数字化处理,这样一来,将让以往一些受制于展览条件或者是存储条件而难以进行展出的文化展品可以呈现给参观者。同时,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展示平台的搭建,将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全新的文化展品赏鉴方式,尤其是在社会生活节奏较快的当下,公众在难以抽出时间亲自到馆参观文化展品的情况下,将依托数字化文化展品平台,足不出户便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智能手机或电脑登录平台进行对文化展品资源的浏览、赏鉴,这样便实现了对博物馆文化展品资源推广覆盖面的扩大。而且在新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双重帮助之下,各地博物馆的文化展品资源将不再会受到地理空间的限制,而是能够让位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均能够立足于自身需要在线进行浏览、赏鉴。还有就是,新媒体技术亦为各地博物馆实现同参观者的交流提供了全新的契机,参观者可以不用再如以往那般在留言本上写下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是能够依托新媒体技术所提供的互动功能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实现同博物馆的第一时间沟通,从而为博物馆的文化宣传、推广工作方式转变提供了科学的参照和依据。
网络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就在人们还在为Web2.0的发展兴奋不已之时,另一个网络技术革命――Web3.0工具已经悄悄崛起,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室内定位技术、智能终端设备、4D立体技术、H5技术等各类新兴技术更是层出不穷。这为我们的博物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开展工作,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同时打造自媒体平台,如此才能与时俱进,高效地开展文化传播工作。
在新媒体技术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各地博物馆的管理者应当注重树立和强化自身的新媒体技术思维与互联网战略思维,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实现自身文化服务工作的切实提升。这样,不但可以确保博物馆工作得到持续地推进和升级,同时亦能够让社会公众获得更为优质的文化资源获取体验。
比如,2011年湖北省博物馆开通了博物馆新浪、腾讯官方微博平台,推出“趣味展览”、“文物拟人”、“每天一物”等栏目,以富有趣味的方式介绍湖北省博物馆展览及馆藏,增进大众与博物馆的互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对博物馆关注,开通仅三个月发微博1000多条,被转发57000多条,获评论22700条,5万多人关注。当年被新浪微博颁予“微中见博”奖。同年,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官方的微博账号,之后推出了微信公众号,组成了故宫新媒体社交平台,且开发了六个主题APP——十二美人图、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清朝皇帝服饰,寓教于乐。此外,故宫博物院在21世纪初就引入了VR技术,对故宫古建筑进行数据采集,并衍生了6部介绍典型建筑及其历史的VR作品。当下国内一些省市级的重点博物馆以AR、VR技术为支撑开发手机App,并打造以AR、VR技术为支撑的大型数字文物藏品艺术展,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看展形式,促进了文物与参观者的互动,使得博物院更加生动,更受到参观者的青睐。故宫博物院在新媒体时代及时改进工作思路,创新思维,强化互联网思维,使得博物院展品为更多的人所熟知,更多的参观者深度了解了故宫博物院。
再以秦陵博物院为例。2013年,秦陵博物院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一直到2016年,粉丝数量也只有4000人。因为当时公众号内容以官方事件、重要来宾这些内容为主,非常刻板。虽然借助了新媒体,但是思维并没有得以创新,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直到2016年-2017年,秦陵博物院创新工作思维,树立互联网思维,将微信公众号的定位确定为秦文化传播与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场景化服务与互动游戏,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小程序。尤其是秦陵博物院的一系列互动游戏。例如火过一段时间的“秦朝的你”,就是秦陵博物院与腾讯合作开发的小游戏,用户上传自己的照片,系统会对比出与用户相貌相似度最高的秦俑。再比如“千里驰援”,用户点击屏幕“拼手速”可以输送粮草给农田,游戏中会传递秦代航运知识。秦陵博物院借鉴互联网思维,强化文物与参观者的互动,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如今,秦陵博物馆公众号已经有30万粉丝了,日均增长3000人。
在各地博物馆引入新媒体技术之后,将让自己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此种技术所带来的高效传播方式,能够使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功能得到升级。不过有必要指出的是,博物馆要意识到:新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应用其的目的在于为文化传播和推广效度得到提升,而不能犯下喧宾夺主的错误,从而掩盖了馆藏文化展品资源的艺术魅力。因此,在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过程之中,各地博物馆应当借鉴新媒体来进行文化传播工作,亦或是秉承人文主义理念实现对此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2016年,湖北省博物馆成为了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第219家合作伙伴。在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首页搜索“湖北省博物馆”,就能够进入到湖北省博物馆的数字页面。进入该页面之后,可以看到四个分馆——馆藏精品、青铜器、金玉器、漆木器四个线上分馆展出了100件数字化藏品,这100件数字化藏品生动全面地勾勒出荆楚文化风貌。进入数字博物馆之后,我们可以通过链接进入湖北省博物馆的官网,还可以进入展馆,线上阅读词条,听音频讲解,看图文展示。迄今为止,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已经上线243家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打破了时间与地域限制,让人足不出户就能够欣赏精品馆藏。
仍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为了扩大博物馆影响力,使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湖北省博物馆打造自媒体平台,开发了“掌上智慧博物馆”APP,通过这一应用软件,让参观者在语音功能的帮助之下,可以一边在线浏览展品,一边在语音的帮助下获取展品的相关信息。该应用软件还提供了在线虚拟考古游戏以及考古知识问答等模块,从而确保了对不同年龄群的参观者的吸引。
以上,我们对新媒体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带来的新机遇以及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如何开展文化传播工作进行了研究。新媒体技术一日千里,发展极其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给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与此同时,也有许多需要博物馆方面注意的地方。一方面,要确保博物馆服务公众的属性不会改变,当代博物馆人要善用新媒体,使得博物馆服务得以最大延伸,让博物馆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真正走进每个人的生活,真正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同时也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热爱博物馆,推动博物馆社会公共价值发挥,实现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如何进一步优化新媒体平台,借助新媒体平台来丰富观众体验的感受,使博物馆在实现自身职能的过程中既是严谨科学的,更是公众喜闻乐见的。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文化传播工作才能开展得更顺利。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今后,在博物馆方面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注重参观者的体验,借助新媒体平台力量,利用新媒体展开文化传播,更好地诠释新时期博物馆服务的特点,促进新时期博物馆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