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作文教学嫁接在生活的毛桩上
——“真作文”教学研究的一点感悟

2018-03-28 20:39
成才 2018年6期
关键词:二维码习作作文

《成才》杂志2016年第7期曾刊载武汉市教科院语文教研专家罗昆霞老师的一篇文章——《“真作文”实践研究》,文章提出作文教学应以“生活即教育”为理论依据,作文内容应是实际的生活现象、生活事件,作文应为生活服务,并直接作用于真实的现实生活。我们以此为作文教学设计的新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真切地感受到这种以现实生活为作文内容,以反映生活、描述生活、服务生活等等为作文目的的作文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作文的内容,学生作文不想写、没事写的困境得到改善。下面,以我们自主设计参加武汉市第四届作文教学竞赛获得一等奖的一节课——《说“码”》为例,谈谈我们在“真作文”教学研究中的一点感悟——“将作文教学嫁接在生活的毛桩上”。

一、从生活中来——真话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作文来自生活。但是,生活每天都在上演,事情每天都有发生,如何从生活这一巨大的作文素材宝库中选择学生喜欢的有兴趣的话题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是学生有兴趣的话题,是学生有经历的话题,是学生有感受的话题,才是“真”话题,学生的作文才能如溪流般活泼。

经过实践,我们认为,从生活中来的“真”话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思考选择:首先,普遍的生活现象。学生的生活圈毕竟有限,只有大众所熟知,人人都知晓,与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才有所见有所闻。其次,贴近的生活经历。儿童有儿童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想法,贴近他们生活的生活才是他们最愿意描述与表达的。最后,热点的生活事件。热点事件有新鲜感和时代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能触发学生的感受和思维。

基于此,作文教学竞赛中,我们选择了“二维码”这个话题自主设计作文教学。二维码是一种近几年来在移动设备上超流行的编码方式,时代感和科技感让学生对话题充满期待和兴趣。而现如今,我们的生活中二维码无处不在,只要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世界,观察社会生活,学生便能感受到二维码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都曾有看见过、听到过、甚至亲身使用过。所以,“二维码”既是贴近学生生活经历的普遍生活现象,又是近几年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新生热点事物,这个话题是让学生有兴趣说,有内容写的“真”话题。

教学时,师生用平板电脑扫码体验,分别从三个二维码里扫出授课教师的信息、一段美妙的音乐、一本有趣的绘本故事三种不同的信息,从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知二维码的神奇,原来小小二维码里藏着许多不同的信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体验乐趣和探究兴趣。随后趁热打铁,生活中你都在哪儿见过它?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射到现实生活,把思维引向对生活的观察。有的学生说在收银台见过,有的学生说在手机上见过,有的学生说在共享单车上见过,还有的学生说在书本封底见过……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教师再适时配图补充——扫码观景,语音讲解,挂号充值,门牌信息,植物名片,“码”上读书,关注微信,下载APP,交通出行,购物付款……此时,充满二维码的各种生活场景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的思路拓向更宽处。由此可见,从生活中来的“真”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触发学生的思维,让作文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

二、由动机处写——真兴趣

有了写的内容,但为什么要写?这便是作文动机。需要是动机的前提,当学生的作文被需要、被分享、被认可、被赏识,他们便有了作文的动力和热情。有心理调查表明,儿童观察未知事物的好奇,获得新知后的满足,分享经历时的快乐,倾吐感受时的愉悦,被需要的存在感,被认可的成就感等等,这些对个人有吸引价值的动机都能成为他们作文活动的直接的巨大的动力。因此,在作文教学《说“码”》的设计中,教师创设情境,以二维码自述的方式激发学生作文动机。二维码自述生活中人们使用它的经历:

我是二维码,我长得方方正正的,有人说我像一个黑白相间的迷宫。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我的身影。

瞧,我现在小明爸爸的理发店里。收银台前就贴着一张我的图片,上面还写着“扫一扫”这几个字。

这天,小明到爸爸理发店里玩,发现每一位理完发的客人都会走到收银台前,拿起手机,对着我扫一扫,只听“嘀”的一声响后,客人把手机递到爸爸眼前晃晃,对爸爸说:“老板,我已经付款了啊,你看一下。”爸爸连忙笑容可掬地说,“好的,好的,收到啦收到啦。欢迎下次再来。”看到这一幕幕,小明疑惑不解:“爸爸,这手机有特异功能,能付款收钱?”爸爸指着我告诉小明:“这是二维码的支付功能,有了它,出门不用带钱包和卡,可方便了。”小明睁大眼睛,觉得我好神奇,哈哈哈哈!

是啊,其实不光是消费,我还有很多用处,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我和你们早就成了亲密的好朋友。扫一扫我,现在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只要拿起手机扫一下,就能破译我的全部信息。如果你还没有扫过我,你就out啦!同学们,你们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和经历吧,快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没有哪一个学生愿意自己是“out啦”的那一个,于是积极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者亲身经过的与二维码有关的事情,这是第一次作文动机的激发。

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再创设拟真的情境:“课后,同学们完善自己的习作,发到老师邮箱,老师将把你们的习作都编进二维码,只要一扫码,你们说‘码’的故事和用‘码’的感受就可以分享给所有人了。期待你们的分享!”所有人都能看到自己的作文,都能读到自己的故事,这是多么快乐、多么骄傲的事情。这种被需要的存在感,被分享的快乐感,被认可的满足感便是第二次作文动机的激发。由动机处让学生写作文,学生才能投入热情真正有兴趣写,才能达到课标中强调的“乐于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三、在展评中导——真表达

作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作文指导。很多教师习惯在学生动笔写之前提一些习作要求,或者进行一些写作技法的指导,希望给学生作文的方向和方法。殊不知这样的要求和指导往往会束缚和干扰学生的思维,学生写作文起来就会有很多顾虑,“这样写是不是按要求写的”,“那样写有没有用上老师讲的方法”。他们像戴着镣铐跳舞,无法真性自由地表达。所以,在学生作文前,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真性开放自由的写作环境,让学生围绕话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教师习作的指导则要在学生习作交流和展评中进行,将指导方法与评价结合起来。

比如,《说“码”》教学中学生交流环节,教师没有给学生条条框框的限制,只是说“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和经历吗?把你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者亲身经过的与二维码有关的事情,也分享给大家吧。”在学生自由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再通过评价给予指导,“老师听出来了,你给我们讲了你和妈妈去超市购物扫码支付的经历,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经过都说得很清楚,真棒!”“你不仅清楚地说了你扫码的故事,还感受到了二维码带来的方便,说了事情还说了这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真好。”根据2011版课标对中年段习作的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教师把习作的目标定位在写清楚,所以,这些评价语其实正是习作的指导,这样的指导也正为后面的写清楚做好铺垫。

学生写完后,教师在习作的展评中再一次以评代导。第一篇习作,教师通过圈点勾画评价学生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与二维码有关的事,是怎样把这件事写清楚的。第二、三篇习作师生共评、生生互评,落脚点还是在有没有把与二维码有关的故事写清楚,有没有让大家感受到二维码带来的便捷。通过在习作展评中的指导,学生自然而然明白,要怎样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者亲身经过的与二维码有关的事情写清楚,最后再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这样在“交流——评价指导——作文——展评指导——修改”几个回合中,学生逐渐把自己想说的事情写清楚,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以,没有习作要求的禁锢,没有习作技法的干预,在真性开放的空间自由习作,在习作展评中顺应自然地指导,才能达到真表达的效果。

四、到生活中去——真价值

罗昆霞老师在《“真作文”实践研究》中说,“真作文”要反映真实的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真实地介入生活,真实地干预生活,真实地改善生活。”作文教学《“说”码》让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者亲身经过的与二维码有关的事情分享给大家,就是反映真实的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在说在写的过程中感受生活,感受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那么,如何让从生活中来的作文话题再回到生活中去真实地介入生活或者干预、改善、引导生活呢?在课的结尾,教师这样拓展,“小小二维码,掀起大波澜,人们的创意真是无极限:有人用二维码交作业;有的人用二维码蛋糕来表达祝福;民间艺人竹编二维码卖到8000元一个;还有人在玉米地里种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二维码(播放PPT)。”这些创意无限的二维码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新奇感,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接着教师由二维码引向现在的科技生活,“如今,识别更便捷、色彩更绚丽的三维码已经诞生……也许不远的将来,我们还会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新事物、新变化,未来的新世界等着你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改变!”这些令人惊叹无法想象却又实实在在实现了的带有浓烈的时代感科技感的新事物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大脑,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大千世界,引向社会生活,引向科技创新。

此时,从生活中来的话题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描述生活、感受生活的一篇作文,还是埋在学生心中将来自己也要用科技改变生活、创新改变世界的一颗种子。从生活中来的话题拓展升华再回到生活中去,真正地服务生活、呼应生活,这才是“真作文”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二维码习作作文
二维码
小康二维码
让严肃的二维码呆萌起来
二维码,别想一扫了之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