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8-03-28 18:10:55葛秀涛张伟钢荆祥海刘学立
山东化工 2018年7期
关键词:应用化学滁州工科

冯 剑,葛秀涛,葛 军,张伟钢,荆祥海,刘学立

(1.滁州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安徽雄亚塑胶科技有限公司,安徽 滁州 239000)

人才培养模式有多种定义,其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如一种观点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还有作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方法[1]。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给出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计划等,广义上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培养方案和其达成的措施和手段。当将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分立时,则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作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并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方法和手段了。

本文以滁州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为例介绍在应用化学专业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所做出的努力,其方式方法并不被专业所囿,也适用于其他专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完善

滁州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与2005年招生,根据滁州地方产业需求和学院实际情况,最初设置材料化学和精细化学品化学二个专业方向,专业隶属于理学,培养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批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对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发挥了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提出了根据滁州学院的办学定位以及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

在2012年版人才培养方案时,学院已经增设了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并根据滁州“十二五”规划中的“六大支柱产业”需求,应用化学专业方向朝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工转变。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之前,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根据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要求,以及与滁州部分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在2014版培养方案中给予明确。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要求,在“打破传统二级学科壁垒,在化学一级学科层面”构建课程体系[3]。

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从理学向工学的巨大调整,课程体系也发生很大变化。通过设定职业岗位,查找具备的关键能力以及构成这些能力的要素,进而分析支撑课程。构筑了“通识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三模块的课程体系,更加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学分超过35%,同时专业方向上进一步向高分子材料倾斜。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有了地方政府及下属部门参与,校企合作不仅更易开展,其深度和广度也不可同日而语。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校企政协同、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通识”、“专业”和“综合”三模块的课程体系,合理地划分为“筑牢基础”、“强化专业”和“多样发展”三段式人才培养。着重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方向则主要为高分子材料方向。“校企政协同、产教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提供广阔的舞台,学校和企业在“产”(企业为主体)、“教”(学校为主体)和“研”(学校和企业联合)方面开展深度的合作。通过“产教研融合”,增强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升了本科生的工程能力。

2 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的主要方式

2.1 在“产”方面

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任教师大多缺乏工程背景,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本专业每年都选派几名教师去为本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在挂职期间,要求目标明确,成效可测。在挂职期间,要熟悉企业生产状况、技术路线,了解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寻找科技合作机会。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形成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分别在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雄亚塑胶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两个应用型教师培养基地,其中“滁州学院-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化工实践教育基地”获批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为了更好地落实“校企政协同”,本专业选派一名教师赴滁州市科技局挂职。通过挂职,熟悉了地方产业规划和布局,企业分别情况,相关政策和管理工作等,加大了与企业接触的机会,拓宽了校企合作的途径。另外,还通过各种渠道向相关部门献言献策,为地方产业规划、科技创新提出建议。

专业认知见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完全在企业开展。在企业开展的实践活动教学主体是企业,指导教师主要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实习活动配备的校内教师主要是协助作用,另一方面在协作指导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企业产品、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

2.2 在“教”方面

为使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更加有效地与学校办学定位一致,符合市场需求,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在人才培养方法制定之初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论证阶段邀请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全椒南大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滁州市科技局等高管和领导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工作。

邀请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选择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采取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以“双师同堂”方式教学,如“热塑性弹性体“课程由本专业邢新明老师和安徽雄亚塑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军主讲。

校企合作办班和设立奖学金是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体现。学院与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金禾化工班”,该班面向应用化学专业在内的本科生,与安徽雄亚塑胶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雄亚塑胶班”和设立的“雄亚奖学金”则主要面向应用化学专业。校企合作班可以让学生较早了解企业文化与需求,规划好职业生涯,有意识地通过学习和锻炼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2.3 在“研”方面

承担企业课题,联合申报项目是“产教研融合”向深度发展的结果。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接了来自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杰碧管道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多项横向课题,横向课题经费已经大大超过纵向课题经费,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工作以应用研究为主的态势。2016年学院与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并成功获批安徽省重大专项-“高产率潘多拉唑医药中间体PHC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给校企合作带来新的途径。与企业共建工程中心,形成校企科技合作长效机制。学院与全椒南大光电共建了市级“高纯电子气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与安徽雄亚塑胶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TPE”工程中心、与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化工方法与核心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应用化学专业部分教师是这些工程中心的核心成员。

企业课题和项目研究不仅提升了教师应用能力,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企业课题凝练出毕业论文选题,将毕业论文落在解决企业问题上,以科研反哺教学,达到科研促进教学的目的。如来自安徽雄亚塑胶科技有限公司热塑性弹性体改性沥青和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等课题分别形成了共计15个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供二届本科生采用。

3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

加大教师赴企业挂职力度。赴企业挂职锻炼是培养应用型师资队伍的重要手段,也为校企科技合作提供重要的机会。学校为了做好教师挂职工作,出台了几个文件,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原因是赴企业挂职均为不脱产方式,教师没有真正走进企业,走近生产线,无法对生产过程,技术路线等有清晰的认识,很难实现挂职目标;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主观意愿不够,对赴企业挂职认识不足,认为赴企业挂职是浪费时间。解决的办法是既要提高挂职期间的待遇,更要将挂职锻炼与年终考核以及职称晋升等紧密挂钩。

横向课题偏少,覆盖面较低。尽管学院科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以应用研究的态势,但横向课题依然偏少,教师的覆盖面不大,这与本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工程背景有关。今后,在教师引进需要注意其研究方向与工程实际结合程度,对现有的专业教师逐步通过挂职锻炼、在应用型教师培养基地接受培养等方式解决。

扩大校企共建课程数。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位,校企合作参与人才培养,最终需要落实在课程上。通过校企共建课程,“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等可以有效解决专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薄弱问题。当前,应用化学专业仅一门课程采取“双师同堂”教学,“专业认知实习”等课程的实习指导书还没有真正做到校企合作编写。本专业需要在更多的专业课程中探索校企共建的途径和措施,尽快联合编写《典型化工过程案例分析》和《应化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等教材。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是高校[4]。应用化学系一直重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吸收学生进课题组和研究团队,鼓励学生申报各类各级创新创业项目。目前,参与科技创新的学生比例还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师生联系,让低年级本科生尽早熟悉导师和研究课题,增强学生研究兴趣和意愿,让更多的本科生进入研究室。相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严重滞后,方法不多。要想做到成功创业,学生必须熟悉市场,了解产业、产品和技术需求,熟悉和使用相关技术等。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一般很少拥有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等,通过成果转化创业寥寥无几。可以通过开设的“学科前沿与区域产业论坛”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和高管和举办相关讲座,培养学生阅读最新产品和技术信息,了解国内外的产业和行业趋势,分析创业地的市场需求,培养创业意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采取移取和嫁接等手段逐步培养创业能力。

4 “新工科”带来的挑战与对策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以智能制造为核心,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广泛渗透,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形成[5],并驱动了新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国家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15”、“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当前的高校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新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战略存在脱节现象,加大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新工科”以适应新经济的需求与发展受到了空前关注[6]。对于“新工科”而言,其中的“工科”是本质,“新”是取向[7]。它不仅是传统“工科”的继承和发展,还要对现有产业和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的目标不变,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变,面向产业开发技术研究不变[8]。为迎接“新工科”的挑战,应用化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做出相应的变化。

加快应用化学专业转型和升级。根据滁州“新型化工”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应用化学专业需重新高标准建设精细化工方向,应用化学专业的高分子材料方向剥离出来成立新专业。打破学科壁垒,越过专业藩篱[9],根据“新型化工”研究的目标和对象,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加快学院现有的四个本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有效的化学化工专业群。

开展“新工科”的内涵研究。根据“卓越工程师计划”、工程认证和专业认证等要求,探索与“新工科”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尤其是与“新工科”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

“新工科”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关键。应用化学专业不仅需要加强与企业、政府间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合作。通过学习、交流和培训等措施,使教师能熟悉和掌握“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实“开放式、信息化“的办学定位,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着力提升本科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满足地方经济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核心目标。然而,包括应用化学在内的很多专业毕业生能力和素质,与地方的产业行业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要继续解决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还有掌握并提升新产业、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用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行不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拓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范围,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的覆盖面,鼓励参加各类各级学科、专业和课程竞赛等。不断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与企业需求的关联度。

5 结语

滁州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适应自身发展的“校企政协同、产教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增强校企合作研究等,在“产”、“教”和“研”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坚持和落实学校办学定位,紧扣地方产业需求,加强“新工科”研究力度,逐步构建和完善与“新工科”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1]刘有耀,蒋 林,杜慧敏,等.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76-81.

[2]吴霖生,葛秀涛,薛连海,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5):66-68.

[3]葛秀涛,李永红,冯 剑,等.应用型高校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2,14(5):85-90.

[4] 段德清.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心[J].安顺学院学报,2013,15(4):4-6.

[5]李立国.工业4.0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1):6-15,38.

[6]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7]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8]夏建国,赵 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65.

[9]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本文文献格式:冯剑,葛秀涛,葛军,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化工,2018,47(7):135-137.)

猜你喜欢
应用化学滁州工科
《应用化学》编委团队介绍-陈义旺研究团队
应用化学(2024年3期)2024-04-17 07:37:18
应用化学特色专题实验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化工管理(2022年14期)2022-12-02 11:43:26
《滁州西涧》(草书)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北京大学放射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建立65周年纪念专刊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阳光(2016年11期)2016-11-03 17:18:48